近代历史

西学东渐是怎样进行
更详细,,,,,,,,更具体 ,,,, 有那些人?????? 处于什么目的????????等等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是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的科技、军事、经济、教育、法律、政治、社会学说诸方面渐次东传情形的通称,是落后者向先进者学习,发展并创造文明的必要过程,是被强迫启动起来的。“西学东渐”虽已成为历史,可是它的思想和精神却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中国。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每前进一步,都经历着新旧文化的激烈甚至极端的交锋与碰撞。由此,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对其做出恰如其分的解析,对于学习、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很有实际意义。

一、认识“西学东渐”,必须首先搞清它的发展脉络。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在广州设立译馆,组织人翻译传教士在澳门、广东创办的报刊,命人翻译瑞士人的《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标志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魏源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强调悉夷、师夷、制夷三位一体,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制夷”,方法是“师夷长技”。

难能可贵的是,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还很推崇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他称誉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是“西方桃花源”。林、魏跨出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继之而起的洋务运动因甲午海战而偃旗息鼓。这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必然结果。1861年,冯桂芬最早表达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他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就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新政来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统治。其思想本质如后来鲁迅所概括的那样:“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今人都能洞悉其局限,为着总结经验、资政治道的目的,也是正确的。然而,过分地诟病古人的作为,先入为主,不是客观的态度,而是主观主义的表现,是脱离当时现实的做法。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其功绩与地位却不容抹杀:创办了许多新式企业和近代海军,培养了近代中国早期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一定程度地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新式教育、留学教育兴起,打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坚冰,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早期维新派的出现,等等。

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通过企业、书籍、报刊杂志、新式学堂、政府官员出洋考察等方式,中国人对西学的了解在不断加深和扩大。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分道扬镳了。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成为19世纪90年代的思想主流。《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刊物,成为最活跃的字眼。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个典型事例充分说明:相对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思潮更大更深刻地冲击了“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中国社会逐渐形成“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的风气,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这以后,民主革命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二、从上述发展脉络看,“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本身是合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是无庸置疑地应被肯定的。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前处于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特殊背景之下。在这个特殊背景之下,尽管“西学东渐”是被强迫启动的,也存在着“中体西用”的致命弱点,它却符合事物发展和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下面这段文字很能证明这一点:

1840年到1894年,西学除宗教外,主要是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动植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医学等基础科学;与工业制造有关的冶炼、造船、化工、开采、纺织、驾驶、军械等应用科学都有大量和系统的介绍。单项学科的引进也很全面,如介绍的物理学中就包括了力学、电学、声学、水学、热学等分支学科。1895年到1911年传入的西学,除自然科学外,社会科学日益增多。包括了哲学、历史、法学、文学、经济、政治、社会学等学科,又主要以政治和法学类为主。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到了中国。

1922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也总结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洋务运动——笔者注,下同)。……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新文化运动)。……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 陈独秀则将向西方学习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理论觉悟”三个阶段,道理都一样。

三、“西学东渐”作为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过程中的新生事物,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难免走弯路入歧途,也固然夹杂和充斥着西方的侵略意识与腐朽错位观念(如全盘西化),但它始终闪耀着撼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导致整个中国社会启蒙图变的星火之光,其主流影响是主要的、积极的。

首先,它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即“新学”的启蒙和建立(这里的科学指西方近代科学)。其次,西学东渐导致了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出现,知识分子中崇实致用,重科学技艺,求民主自由的风气日渐浓厚。从开眼看世界到派驻外国公使,从成立外务部(先是总理衙门)到设立参议院,从帝王独断到政党政治,尽管艰难,中国却在走向民主、自由和开放。第三,西学东渐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工厂企业的建立。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及其出现短暂春天,都是既依靠西学西艺西技,也反过来推动西学西艺西技,两者相互为用,互为前提。第四,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的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固然是民族危机影响下的政治、思想运动,但这些运动又无不是以西学为精神武器的。那些安坐旧营的士子之所以能转变成改革者、革命者,都有赖于向西方学习,把西学进行一番加工和再创造,与中国文化相会通,构筑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列宁把孙中山称为“受过欧洲式教育的人”,并说他“从欧美吸取解放思想”(《列宁选集》第2卷第425—426页),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也是西学,在新文化运动深入过程中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在中国开拓了阵地。这可说是西学传入中国的最伟大的成果。第五,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的变迁:从中国学生第一次走出国门开始,留学教育、科技教育、师范教育、平民教育、女子学堂、外语学堂、近代军事学堂纷纷兴起,并逐渐热闹起来。不称“大人”“老爷”,停止蓄辫、缠足陋习,出现新式追悼会、现代广告、早期时装秀,等等,(转引自皮明庥《近代西学东渐三个阶段及其社会影响》,见《江汉论坛》1986年第10期)这些都透露出,“西学东渐”带给中国的新生和进步是主要的、积极的。

四、反思“西学东渐”的历程,它警示我们:认识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任何简单的首肯一端不计其余,或者不论轻重平分秋色,都不是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这诚如我们现在评论“西学东渐”一样;“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尽管已经成了历史名词,西方文化渗透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的慢性威力仍然是巨大而可怕的,毫无疑义,我们必须警惕洋文化的全面冲击,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与适应全球化趋势并不矛盾。为此,有选择地兼收并蓄,把握好“中”“西”取舍的“度”,是唯一正途。也就是说,西方好的方面固然应该“拿来”,艳丽的洋垃圾却该尽力避免,中国传统根基中的糟粕应该弃之如“洗澡水”,却不能连同健康的“婴儿”一起倒掉;吸取“西学东渐”的经验教训,闭关自守,被动接纳,简单嫁接,必然会导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抵抗派的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以失败收场、维新派的改良方案昙花一现,原因都在这里。只有以传统和自我为基点,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热情迎接科学、民主和革命的曙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视野才能开阔,灵智才能启发,社会才能大踏步地稳健前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6
  1.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
  西学:基督教神学、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
  耶稣会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也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2、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背景
  ①历史原因: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倾慕东方已久
  ②时代条件:新航路发现建立了路径;殖民 地提供了落脚处
  ③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东方发展
  ④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2、西学的传入的时间内容
  时间:16世纪中叶 欧洲耶和华传教士来华
  内容: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②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③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
  ④由传教士引入并编译成中文《泰西水法》
  ⑤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
  ⑥徐光启、李之藻修改历法,完成《崇祯历书》
  3.西学东渐的意义
  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使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 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断多年的西学东渐再次兴起,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2.时间 洋务运动期间
  3.主要内容
  (1)要求在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2)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3)在“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设各种洋务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
  4.历史影响
  1)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识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2)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星星的学习西方,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二、进化论的输入
  1.背景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为获得支持,他们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时间 甲午战争后
  3.主要内容
  (1)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进化论为重点;
  (2)1897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天演论》,将进化论系统的介绍到中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主旨,并运用这一理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4.历史影响
  (1)《天演论》给面临战后瓜分巨祸的中国敲响了警钟;
  (2)从舆论上、思想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3)进化论的传播为中国人带来了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三、共和革命思潮
  1.背景 中国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和富强
  2.时间 戊戌变法失败后
  3.主要内容
  (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3)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4)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
  4.历史影响
  继续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最终取得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了中华民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26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71.htm

第3个回答  2011-03-26
西学东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从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和西方罗马帝国产生经济联系了。到唐朝时期,有和西方股阿拉伯国家,等等经济交往密切。宋元以及后来的明朝开始和欧洲国家产生贸易往来关系。
虽然当时欧洲研究已经有了近代物理学,化学,同时,他们在武器制作上也比中国先进。但是,这些并没有引起中国统治者的注意。他们认为这些不过是些奇巧之类的罢了,最后,到了清朝时期,被西方大炮打开了大门,才豁然发现,西方已经比我们厉害多了。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官自官,民自民。而又特别重视理义教育。所以,哪些科学数理知识就不被重视。才引起了后来的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