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怎样提高课堂讲课效果

如题所述

本文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实际,分别从新课改下开展课堂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谈了课堂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分析了课堂活动及其有效性的标准;结合理论分析了当前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重点分析了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策略,在文中大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分析,对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一、新课改下开展课堂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
故事引入:在我国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某小岛仅有几十户渔家的小渔村,连续多年都有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成为当地的一个奇迹。很多记者到这个渔村采访,结果听到这样一件事:每当风雨交加的夜晚,渔妇们就将孩子赶到屋外,任凭风雨无情地吹打在孩子身上。渔妇们在屋里问:“孩子,有什么感觉吗?”“好冷啊,妈妈……”浑身直打哆嗦的孩子在门外回答。“你的父亲还在小舢板船上捕鱼哩。”这种看似冷酷无情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从小体验到“饥寒交迫”的感觉,慢慢懂得了什么是人生,怎样才能成人。渔妇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让孩子身临其境去体会生活,起到教育的目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尽可能给学生创设真切的情境活动等,把教育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我们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不再单纯是教材知识的讲解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关注自己是否讲得明确,学生是否听得懂,而是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意志品质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下面我主要就浅谈一下新课改下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二、课堂活动及其有效性的标准
理论上讲,课堂上讲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所有活动都可称为课堂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所讲的课堂活动是指教师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体验,而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利用一种能使学生主体更充分展示出来的互动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课堂活动的常见形式有提问、辩论、讨论、表演、歌唱、制作、比赛、游戏等等。

课堂活动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与教师讲解说教的教学形式相对而言的。与教师讲解方式相比,课堂活动的特点有:
(一)、从教学目的性上看:教学讲解主要关注于知识本身和结论的形式。课堂活动则不仅关注于结果,更侧重于过程,而且将过程本身也作为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探究事物的意境;课堂活动不仅指向知识内容,而且指向能力的培养和情意的体验、感悟、提升。
(二)从学习方式上看:讲解是单向的灌输活动,必然带来学生的接受学习、被动学习、记忆学习。而课堂活动本质是主体间的互动和交往,“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他们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的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张扬,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三)从课堂的组织要求上看:课堂活动是教师打破常规教学思路而事先精心设计的学习过程,由于参与的学生人数多,活动的过程复杂并且过程只能是生成性的而不可能完全预设,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组织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课堂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有效性是课堂活动的生命线,只有有效的课堂活动,才能实现其活动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主体积极性,让事先的设计顺利实施下去,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只有具有有效性的课堂活动设计才是合理的必需的,才有存在的意义,反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从以上关于课堂活动的含义和特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课堂活动有效与否的判断标准是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参与主体是否真正互动、是否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归宿,需注意的是,课堂活动实现的既可能是预期性的目标,也可能是新生成效的合理目标)。
三、当前开展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虽然在倡导素质教育,学习了新的课改理念,但就目前开展课堂活动教学而言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活动内容偏离教学目标------活动虚而不实,即“为了课堂有活动,所以我们有了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课堂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设计的课堂活动存在偏离教学目标,因而尽管有学生的参与,而且可能热闹得很,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任何形式的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而设计的,如果这些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的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能力达不到任何的训练和提高,再好的教学活动形式也是枉然。如:07年在上初一《祝福青春》一课时,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失误。(该节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青春带来的欢乐和幸福,对青春充满希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青春的到来,感受青春的幸福。能力目标:能够发现青春的幸福,并且能够用青春创造幸福。能够珍惜青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青春的到来;保持青春的心态。 知识目标:知道拥有青春是美好的、幸福的;知道周围人对我们的青春寄予的期望。)当时我设计了寄语青春的活动,学生之间彼此写青春寄语、老师送寄语等活动课堂很活跃。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并没有体验到青春的幸福,课后也反思难道有别人的祝福就幸福了吗?原因脱离了教学目标
2、课堂活动表演化----学生参与面不够。即“两三个主角+四五个配角+大部分观众”——参与活动的学生少,覆盖面不广。
表演式的课堂活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也较多。为了让人感到课堂活跃,有时课上让学生表演准备好的对话和短剧小品等,这种表演并不是毫无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先给大家算一笔时间帐。任何一种课堂活动都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准备。一段小品,一场辩论往往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在课下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准备。他们需要去准备材料,上网、阅读、寻访等等,有的还要预演、彩排,无一不是耗时耗力的事情。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分沉重,这是不争的事实,花这样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堂活动,是否有所值?如果每个学科都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就不用做其他的的了,就光准备这些活动已经足以让他们无所适从了。这些活动在课堂上又得几分钟乃至十几分钟去操作,一节课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时间,课堂表演要占去三分之一还多的话,是否合适?如:曾听《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时,一位老师为了讲解各种文化具有差异性,安排了两个活动表演:吃饭了吗?另一个看病人。同学花了有十多分钟。所以这样的安排是应该慎重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必要的课堂活动我们轻易还是不要组织。那什么样的课堂活动是必要的呢?仅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具备以下条件的问题:1、是本节教学的核心内容,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目标;2、仅靠语言讲解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并把握,或者仅靠语言讲解不能使学生达到“感悟”的状态;3、学生通过活动的准备和演示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提升思维能力。4、活动内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课堂表演活动的目的一是示范,二是检查,是让学生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检查,达到了这两项目的是有效参与,单纯为公开课进行的重复表演是无效参与。在公开课上表演出来,结果造成了所有的听课老师看花头,全班同学看热闹,根本没有有效性可言。这样的做法就没有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和全体参与,效率低而且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如:一次听一位老师上课上到《抗日战争》,他让几个学生演“卢沟桥事变”,几个学生演的还真不错,同学们掌声不断。但让人思考的是这个小品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历史知识呢?“卢沟桥事变”大体经过老师可以用几分钟就解决,可学生们的小品演了十几分钟,课下更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准备,一个非常简单的历史问题,老师只需要讲解一下,学生并不难以理解,这不需要搞课堂活动。
3、活动设计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即课堂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情感体验,造成“本剧故事与我何干!一切服从表演需要”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果要让主体参与的活动却是主体一无所知、未曾体验过并且超出他的理解范围的活动,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内容就枯燥无味,因而活动肯定没有吸引力,没有效率。如一次是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上,有位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人的产生:上帝创造还是生物进化》让学生当堂辩论。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懵了,这个问题学生能把握吗?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那摆着呢,你把一个连很多专业的科学家都无法弄明白无法论证的问题交给他们在十几分钟内就解决了,这不是开玩笑吗?辩论的效果可想而知,双方的辩手们除了从书上找几句话来应付场面外,根本就无从谈起,更别说辩论了。尽管老师再三给以提示,事实上那场辩论还是无果而终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太深奥,太专业的问题一般也不可以拿来做课堂活动的主题。相反,如果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且内容和方式很真实,这样的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参与,就是有效的课堂活动。如在上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这一课时我先对学生进行了全班调查:你一周的零花钱是多少?都用它干什么?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且使后面的教学很有针对性。学生不仅进行了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而且达到了有效参与的深层次参与。
4、问题和活动铺天盖地,但真正有效的不多。
教学活动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误把“满堂问”等同于启发式教育,或是误把实施众多的任务看作解决问题的活动。我们中学政治报的主编刘天才老师曾讲过,肢体活动太多导致思想不活动,这是不道德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往往被纷繁、芜杂的问题或任务搞得晕头转向。例如,在很多公开课上,授课教师会展示许多课件,有的教师展示了多达十几项的任务,并提出很多预设的问题,但是问题是否得当、科学、有意义、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却未予考虑。学生疲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是浅层参与,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真正达到深层参与,没能学到什么,也不会有精彩的生成。
5、活动内容不具备可行性。
教师指令不明确或是活动时间不充足。
在教学中,常出现指令不明确的现象。如有时我们发出一句指令,在活动之前发出指令含糊其辞,或是语速很快,致使活动无法全面展开,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如:我在上《祝福青春》一课时让学生写祝福语给自己的同伴,几句内容形式等曾不具体。
有的课堂活动在设计时看似很丰富、精彩,但是在实施中经常出现学生不知自己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自己该做这个活动中的哪个角色,结果使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往往随意性大,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各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性格等个性差异,使小组成员不能均衡搭配、分工不明或角色落实不到位。往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符其实的常任报告员,而其他学生陪坐的局面。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稍逊,他们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6、教师引导欠佳。即“我们很活跃,老师束手无策,一不小心我们上了无轨电车”——教师无法对课堂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控。

一堂好课不仅仅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教师的有效调控引导必不可少。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决定了他们只要遇到新的感兴趣的情景或话题,就很可能“炸锅”,教师所盼望的热闹演变成了我们所面对的烦恼。
只要我们的课堂活动存在着以上一种或几种缺憾,其活动必将是失败的。衡量课堂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活动无法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四、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对策
(一)抓好前提——确立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是我们成功的前提。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这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学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活动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地方。 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只有教师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才不致于使活动成为违背或脱离教学目标的活动。如前的举例:曾在08年雁塔区教学全过程评优中仍讲了《祝福青春》一课,从教学目标出发重点让学生体验青春的幸福,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的不同等体验青春的幸福,另外分析了青春为什么是幸福的?通过故事引入是内容水到渠成。
(二)紧扣关键——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改本身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每框题均设计和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同时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授课对象是学生,所以,活动的设计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找准切入点。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教育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使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如:09年在上雁塔区上示范课的时候,我上了《少年能自强》一课,而现在的青少年是“泡着蜜糖”长大的一代,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而且在家里被不止一代人众星捧月般呵护着,事事由父母包办;因此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非常缺失。所以教学时充分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符合他们要求的活动,运用图片和媒体,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一些自强的方法,尝试做自强少年。
(三)善于调控——教师做好必要的引导。
新课改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指明方向、监督过程、解难答疑、评估学习结果等。在活动课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角色更倾向于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和参与者,是学生言语的倾听者和对话者,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和活动实施的引导者,是不断探索的学习者和课程研究者。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用微笑代替严厉与冷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注意把握好活动的火候,对活动局面进行有效的调控。在学生情绪高涨、兴奋、难以自我平息时,老师要适可而止,及时收拢,以免浪费时间。如果活动有难度,学生活动不到位,既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又抑制了学生的情绪,我们应将活动放一放,或适当降低难度,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四)教师要对课堂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而且评价要激励化,使学生积极参与。
曾看到一本书说最好的教师就是最大的骗子,也是伟大的骗子。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所反应的也正是这一点。据说马戏团在训练动物时,当它们表现出微小的进步,驯养员就立即拍拍它们的脑袋,称赞它,并分给它肉吃,以促进它更大的进步。数百年来,他们利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成功训练的目的,我们为什么不用它来改变一个人呢?为什么不能以“肉”代“鞭”,以称赞代替指责和惩罚呢?书中说:如果一个教师还没有学会驯兽师的最基本管理法,最好先不要急着上讲台。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使他们能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信息,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热情。如果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表扬,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渐渐提高。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对学生应作客观的评价,评价语过于重复,如:“好,太好了,太棒了”等会产生审美疲劳。而不作分析的评价是不道德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或是通过口头表扬,或是通过肯定的眼神或动作(如点头等);对其不足之处则应委婉地提出一些建议。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及时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活动效率。
(五)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师生关系:
1.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普遍喜欢那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喜欢那种接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心,只有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和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勤奋思考,积极与教师交流,主动去发现问题、摄取知识。如:在09年区上上示范课的时候,要在外校给学生上另外是全区的政治老师,如何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呢?开头很重要。我是这样开头的,请问在座的是我们高薪二校某班的学生吗?(学生齐答是)我们的班主任是某某吗?(学生齐答是),我听说我们某老师所带班的学生是最聪明最富有智慧的,今天在座的有(什么简单说明)大家有没有信心一展我们的风采(有学生齐答),气氛很好我又说声音不够大怎么样有没有?(有!声音如雷贯耳)
2、要重视师生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作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和满足,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就会由厌恶老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的教育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重视师生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显得非常必要。
3. 在互动中保持对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关注

保持对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在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且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也要保持足够的关注,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开展课堂活动要保证学生的45分钟没有白过,要活而不乱,要从活动中真正受益;教师就需要每节课后认真反思,针对问题,查找问题原因,及时补救、完善,探讨解决方法,多引导,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解决问题;组织、开展好每一次活动,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师生携手共进、共同提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的课堂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教学才能有序、高效的进行,才能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只有不断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保留好的方法,改正不足的地方,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真正的提高课堂活动教学效果,让我们课堂活动有效、有深度、有情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15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收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