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谋士有几位?

如题所述

很多。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最终被吕后胁迫,留了下来。病死在长安。谥号留侯 

樊哙:刘邦同乡好友。为人武勇无比。曾多次解救刘邦。但在刘邦病危时听其作乱谣言,竟令陈平周勃前去杀之(未遂) 

陈平:原项羽手下。后投刘邦。虽然行为不检点但并不为刘邦所忌。后为丞相,吕后死后帮着剿灭吕家余孽。自述“我多诡计,是道家所忌”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沛县小官。与刘邦交厚跟着他起兵。主管后勤。为所有功臣中功劳第一。后为丞相,主管内政。 

周勃:刘邦手下大将。吕氏乱政风波后为文帝朝丞相,但能力远不及陈平。后辞去官职。景帝朝名将周亚夫是其子

曹参:与萧何一样都原为沛县小官。丞相。素有“萧规曹随”一说。

韩信:汉初最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受跨下之辱,但不改其志。最终投得刘邦做成大事。后被吕后计杀。

彭越:三王之一。为刘邦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后被刘邦流谴,最终被吕后所杀。

英布:又称黥布。本为项军手下大将,后投刘邦,为三王之一。最后被刘邦出兵击杀。

卢绾:刘邦同乡。随其征战,封为燕王。但最终投降匈奴。

夏侯婴:号“滕公”。刘邦车夫。曾劝阻他扔下儿女。 

扩展资料:

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

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 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参考资料:刘邦 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主要有三位。第一谋臣是张良(子房),主要出谋划策,第二谋臣是陈平,第三是萧何,主管粮草等内政。

张良——汉高祖刘邦身边最厉害的的谋士,字子房。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为了摆脱困境,曾一度想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复立六国之后,以牵制项羽。张良力陈其弊。刘邦顿时改变主意,这对楚汉战争以及此后的形势有重大影响。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他劝说刘邦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等。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陈平——陈平是个很有职业操守的人。韩信自立为齐王,派遣使者前去向刘邦汇报,请求刘邦准许。刘邦当时就大怒,但是站在旁边的陈平赶紧踩了下刘邦的脚,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是却有效地阻止了刘邦犯错,而且也给刘邦留了面子。如果他当场站出来给刘邦提意见,那就是顶撞了;如果他自始至终都不提意见,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谋士。

萧何——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扩展资料

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参考资料:刘邦 (汉朝开国皇帝)-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7

说到刘邦身边的谋士,主要有三位,“张良、萧何、陈平”。先说张良,张良是被秦国剿削的韩国旧贵族,因此对秦怀恨在心,一心复仇。张良神机妙算,为人深有谋略,办事运筹帷幄,对事态军情把握得极准,刘邦的大多数有转折意义的计谋几乎都出自张良之手。

萧何,善于制定法令法规,严整军纪军风,慧眼识英雄,看人极准,是刘邦极佳的协理助手,在战争时期将后勤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楚汉战争、政策制定上有重要作用,后任宰相。

韩信则是军事异才,甚通兵法战术,用兵打仗堪称出神入化,十分骁勇,为刘邦打下无数城池,战功赫赫,但缺乏政治头脑,因为威胁到刘邦的政治目标,因此在建国后最后没有落得好下场。

以上就是著名的汉初三杰。

智者陈平,头脑十分灵活聪明,能在危难之时极短时间里想出解决方案,但在深谋远虑上不如张良有远见。

樊哙是早年便与刘邦出生入死的铁杆之交,一直追随刘邦,早年以卖狗肉为生,带兵打仗十分骁勇,虽然文化素质与谋略不足,却提出了还军霸上的想法,

曹参,堪称萧何后的第二宰相,在治国制策上也深有政治才能。

这些功臣,或勇或智,都在刘邦统一天下中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扩展资料:

刘邦先后斩杀的功臣有:“韩信、彭越、王英布、臧荼、韩王信”,这些功臣都是异性的王,而同姓的人都免遭迫害,告老还乡了。其实,他们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咎由自取,刘邦虽然斩杀了异性王的功臣,但却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大汉的长治久安。

参考资料:

刘邦-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张良被称帝王师,封万户侯,应列谋士第一;
萧何随不以计谋长,但忠厚坚定,是建国功臣第一。何况他采编户籍,立法度,开汉家天下及后世法律先河,又有辅佐惠帝,稳定天下,计杀韩信,故而当之无愧的相国地位,算是谋士,其功绩不在张良之下;
刘邦临终,吕后问相,第一萧何,之后是曹参(建国功劳第二),再后是王陵,辅以陈平。实际上吕后也是这样执行的。因此,曹、王、陈不能不在谋士中占一席地位;
叔孙通的最大功绩在于确定礼制,算一个;
刘敬(娄敬)劝说刘邦定都长安的功劳不能不记,也算一个;
周勃与陈平并列丞相,且有灭吕兴汉的功劳,虽然以武功见长,但谋略也不缺。
《史记》中列入“世家”的只有肖、曹、张、陈、周这几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4-01
张良、萧何、韩信、陈平、曹参、周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