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居的特点

越全越好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苗族的一些上层首领也修筑砖石彻的带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宽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贫寒的人家也筑简陋的竹楼,低矮的石板屋和树皮盖顶的茅屋。但苗寨的主体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脚落。

【拓展资料】

一、苗寨的空间布局
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因地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脊顺势而上,舒缓平展,建筑高度较低,应和山体形态的原生态,最大限度的保持山体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达到建筑与自然走势的有机融合。苗族人尊重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为的去破坏改造。建筑群体轮廓的走势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山体坡度形态是一致性。

二、苗寨特色建筑——吊脚楼 

1、贵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寨建设需要依山傍水顺山就势 ,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山区利用坡地,依坡筑屋,创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玲珑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是西江苗寨设计的总体思想。贵州苗族的吊脚楼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建筑资源,清水江、雷公山、都柳江流域,碎屑岩的地质特征选择杉树成为聚居于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而在南北盘江流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是石板,因此在建筑上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丰富的木材和石材为主,配以砖瓦土材料的吊脚楼建筑风格。

2、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形式,二层人居,一层存放生产工具盒饲养家畜,人与家畜兼顾的特点,被认为是生态建筑的最佳形式。苗族吊脚楼多利用原始地形中较为平坦的山坡为依托,在斜坡上把地面削成“广” 的平台,避开冲沟滑坡,其余部分则灵活设立吊脚柱,不用一钉一铆,框架独立性强,坚实牢靠能经百年而不损毁倒塌,以最合理的方式创造合理的居住空间。 

3、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在艰苦的山地条件下独具特色的创造,是属于穿斗式干阑建筑,这个结构形式在南方被普遍采用。干阑式筑的特点是架空建筑下部,以木柱支撑起建筑,抬高居住层面,主要是为了防潮湿、防虫蛇猛兽,以获得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对山坡地貌来说干阑式建筑,开间少、进深浅、占地不多,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开拓场地、争取使用空间,在基本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可在复杂不规则的地域上建造,适用于各种地形,建造出既顺应地形,又坚固牢靠,能够依赖并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4、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易于加工,节点灵活等优点,有优越的应变能力。它对于这一地域的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强,特别是在山坡上建造民居,基础难以处理的形势下,想要去掉基础部分,只需要在柱脚铺垫块石即可,因此享有“没有基础的房子”之称。由于材料赋予的灵活性,使建筑构造独具特色,也使建筑在外观上轻盈飘逸、随坡高低起伏,鳞次栉比,层叠而上,直至山脊使其更具有美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苗族民居建筑艺术,既具有宝塔式的建筑艺术,又有苗族吊脚楼的建筑艺术,是个名符其实的楼阁形式,只有节日喜庆时节,方能使用。因可存放芦笙,亦称为“芦笙楼”。

    苗族民居,一般都建于寨子的中央,多柱多边形立体尖顶宝塔形,为三节楼阁结构,最高一节,内榨楼板存放铜鼓,活长梯由内腔壁爬上。

扩展资料

苗族民居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集中表现的场所。苗族建筑艺术。同苗族其他门类艺术一样.积淀有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话动,如纺织、刺绣、饲养、婚宴、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

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的表层。或隐含在建筑形式之内部。由于这些习俗话动和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这些文化成分构成苗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内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苗族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住地,都尽可能选择靠近田土和生活用水便的地方。为少占耕地,多住靠近山村并向山上延伸。苗族的居住环境、村寨大小、房屋式样、建筑材料、室内布局和家具陈设,方言间和地区间都有差别。但都有共同娱乐的广场,有的地区还有家庭墓地。绝大多数村寨是聚民族而居,其中不少是家族成寨,少有交错杂居,同其他民族共寨的不多。各地苗族的住房建筑,都是就地取材,因而有木房、石板房、土墙草房、砖房等。
黔东南的苗族,都是聚集几十以至几百户成寨,独户或几户人家成寨的很少,100—200户成寨的较普遍,也有400—500户以上的,村寨周围或寨后、村头,多护一座山林为风水林,并在其中选定一株古树为神树,定期由各户醵资购备家畜家禽祭祀。清水江、潕阳河两岸和海拔较低地区,每寨都修有土地祠,土地菩萨共三尊,均男性,有的村寨砍刺编篱围寨一周,村口修有寨门,上覆瓦,安装坚固大门板,每个较大寨子或附近几寨,都在村中寨旁留一块空地为芦笙堂、铜鼓或木鼓堂,以作节日举行芦笙舞或铜鼓、木鼓舞之用,场地属集体所有,不许侵占。黔东南州和黔南州苗族住房多位于山脚、山腰,如地势陡峻,多依山建筑为“吊脚楼”,“吊脚楼”有全吊脚和半吊脚两种,一般是三开间,少数为五开间,住在河边、山谷和地势较为平坦的,多建平房和楼房,有少数“干阑式”楼房。操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居住较分散,每个村寨住户也不多,一般只是几户至几十户成寨,超过百户的很少多是聚族而居。铜仁地区的苗族,苗寨大者百余户,超过200户的很少,多是瓦房,一般为三开间。黔西北苗族的住房有木瓦房、土墙房、草房、“杈杈房”等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第3个回答  2019-03-25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苗族的一些上层首领也修筑砖石彻的带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宽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贫寒的人家也筑简陋的竹楼,低矮的石板屋和树皮盖顶的茅屋。但苗寨的主体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脚落。

【拓展资料】

一、苗寨的空间布局
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因地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脊顺势而上,舒缓平展,建筑高度较低,应和山体形态的原生态,最大限度的保持山体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达到建筑与自然走势的有机融合。苗族人尊重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为的去破坏改造。建筑群体轮廓的走势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山体坡度形态是一致性。

二、苗寨特色建筑——吊脚楼

1、贵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寨建设需要依山傍水顺山就势 ,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山区利用坡地,依坡筑屋,创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玲珑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是西江苗寨设计的总体思想。贵州苗族的吊脚楼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建筑资源,清水江、雷公山、都柳江流域,碎屑岩的地质特征选择杉树成为聚居于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而在南北盘江流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是石板,因此在建筑上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丰富的木材和石材为主,配以砖瓦土材料的吊脚楼建筑风格。

2、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形式,二层人居,一层存放生产工具盒饲养家畜,人与家畜兼顾的特点,被认为是生态建筑的最佳形式。苗族吊脚楼多利用原始地形中较为平坦的山坡为依托,在斜坡上把地面削成“广” 的平台,避开冲沟滑坡,其余部分则灵活设立吊脚柱,不用一钉一铆,框架独立性强,坚实牢靠能经百年而不损毁倒塌,以最合理的方式创造合理的居住空间。

3、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在艰苦的山地条件下独具特色的创造,是属于穿斗式干阑建筑,这个结构形式在南方被普遍采用。干阑式筑的特点是架空建筑下部,以木柱支撑起建筑,抬高居住层面,主要是为了防潮湿、防虫蛇猛兽,以获得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对山坡地貌来说干阑式建筑,开间少、进深浅、占地不多,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开拓场地、争取使用空间,在基本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可在复杂不规则的地域上建造,适用于各种地形,建造出既顺应地形,又坚固牢靠,能够依赖并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4、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易于加工,节点灵活等优点,有优越的应变能力。它对于这一地域的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强,特别是在山坡上建造民居,基础难以处理的形势下,想要去掉基础部分,只需要在柱脚铺垫块石即可,因此享有“没有基础的房子”之称。由于材料赋予的灵活性,使建筑构造独具特色,也使建筑在外观上轻盈飘逸、随坡高低起伏,鳞次栉比,层叠而上,直至山脊使其更具有美感。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1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