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训练语文阅读

怎样训练语文阅读

多联系,掌握方法,下面给你说阅读题的做法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9
不知道你是指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
诗词阅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读感情,也就是根据题目,作者背景,诗词中常见意向揣测作者感情,常见的感情主要有山水田园,思乡怀远,离别送别,忧国忧民,咏史伤怀等;2、想画面,这个比较简单,关键是要把诗句中涉及到的景色加上修饰语回答出来就好了。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可以这样回答:(如烟的)雾气笼罩着(寒冷的)沙滩,月色清冷,照在水边的沙滩上;3、品语言,从表达手法,修辞方法和哲理意蕴三个方面思考。常见的:词语生动,借景抒情等
文言文阅读,主要靠多看古文训练语感,就好像考英语的人最好多听原声磁带,看原版名著一样,基本难以讨巧。
现代文里面说明文和议论文只要掌握答题技巧就可以了。记住一个原则:答案在原文中。常见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说明文经常会问某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回答规则:不能,因为原词是什么意思,删去或改变会变成什么意思,最后基本要加一句: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则是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记叙文散文的阅读要多练,注重整体理解,把握文章主旨。
当然,上面的知识点只是根据考试中常见问题整理的,不一定那么严密,如果想切实提高语文阅读分数(今后阅读理解分值增加是语文考试中的必然趋势),方法只有1、加大阅读量;2、加大训练强度,每天一篇阅读理解。厚积薄发,天道酬勤。
第2个回答  2018-01-03
第一:清楚阅读当中的答题技巧;
第二: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保证能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三:平时要学会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