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意思:

如题所述

首先这个“讽”的解释
我认为是
(2)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刺。~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一劝百。

讽字的全部解释如下

【拼音】:fěng,

【繁体】:讽

【部首】:訁

【部首笔划】:02

【五行】:水

【简体笔划】:06

【繁体笔划】:16

【吉凶寓意】:凶

【拼音输入】:feng

【五笔输入】:ymqy

【笔顺】:捺折撇折撇捺

【详细解释】:讽

     mock;

     讽

     (1)

     讽

     fěng

     (2)

     (形声。从言,风声。本义:背诵;朗读;传诵)

     (3)

     同本义[recite;chant;intone]

     讽,诵也。――《说文》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少不讽。――《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唐·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西游记》

     (4)

     又如:讽味(诵读诗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讽经(念经);讽书(背书);讽术(背诵经艺)

     (5)

     婉言微辞或指责[slightlyblame]

     讽,谏也。――《广雅》

     论礼有五,谏讽为上。――《後汉书·李云传》

     後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後汉书·张衡传》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於柑以讽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6)

     规劝[admonish;advise]

     而呤咏情性,以讽某上。――《文心雕龙》

     (7)

     又如:讽谏(用委婉的话来劝谏);讽诫(讽谏告诫);讽一劝百(辞赋之文,旨在讽谏,故因一事而起讽,以百事劝戒为终结)

     讽刺

     fěngcì

     [satire;mock]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指责和嘲笑

     不要讽刺人

     讽谏

     fěngjiàn

     [giveadvancetoone'ssuperior;remonstratewithrulerbycleverogy]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後汉书·张衡传》

     讽喻

     fěngyù

     (1)

     [advise;admonish]∶用委婉的言语劝说

     (2)

     [parable;allegory]∶一种修辞手段,借说故事来表明事理

     讽

     (讽)

     fěng ㄈㄥˇ

     (1)

     不看著书本念,背书:~诵(抑扬顿挫地诵读)。~咏。

     (2)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刺。~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一劝百。

     郑码:SQOS,U:8BBD,GBK:B7ED

     笔划数:6,部首:訁,笔顺编号:453534

     mock;

========================================================

劝百讽一
词 目 劝百讽一

发 音 quàn bǎi fěng yī

释 义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出 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

词语名称:劝百讽一
词语解释:

1.《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颜师古注:"奢靡之辞多,而节俭之言蛔]。"言相如之赋虽意在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后以"劝百讽一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

从先秦到西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刺讽谏是文艺的根本功能.西汉时期的辞赋创作,就是以讽谏文艺观作为指导思想.司马相如生活在汉家走向盛世的凯声中,凭借诗人对时代精神的特殊敏感,他意识到大汉盛世正向他走来,为此他创作了颂大汉天子声威和汉家盛世气象的<子虚赋>、<上林赋>,而他在理性上所接受的又是讽谏艺术观,这种文学观念使他在大赋结尾之处加上托讽之笔,由此形成汉赋"劝百讽一"的典型艺术结构.汉赋"劝百讽一"现象,反映了文艺理论建设落后于创作实践的窘困.直到东汉,班固才在<两都赋序>中提出可以用汉赋来润色鸿业的文艺新观念.

--------------------------------------------------------------

司马相如作赋讽谏汉武帝,但过於讲究文章的辞汇,雕琢铺陈,结果适得其反。语本汉
书˙卷五十七˙司马相如传下˙赞曰: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
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指文章意在讽戒,却因过於铺陈修饰,则而适得其反。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
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