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对于自己都城地址的选择都是慎之又慎,要么有良好的地理条件,依托富饶之乡,要么有天险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总之,在这两者之间他们必然会选择其中一样。战国时期的赵国也是这样,他原本定都在有黄河和太行之险的晋阳,后来选择定都无天险可依的邯郸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靠近中原便于开展争霸战争和远离游牧民族,便于长期安定。

邯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赵国时期的邯郸就是如今的河北省邯郸市,它东部靠近华北平原,地处平原地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虽然接连进行兼并战争,但中国自始自终都是农业大国,以农耕和手工业为生产根基,而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广袤,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进行农耕生产,补充粮食和国力。再者,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分布的版图来看,邯郸向东可以长驱直入进入齐国,向北靠近燕国,向南与韩国接壤,交通便利算得上整个赵国的咽喉位置。

此外,邯郸物产丰富,拥有许多稀有的矿产资源,别说是对当时的赵国,就是对整个中原地区来说它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赵国定都于它,与周边各国都能进行密切交流和军事活动。

邯郸靠近中原地区,有利于赵国开展争霸战争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分裂的重要时期之一,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分分合合就是由各国之间相互展开的争霸战争促成。自从周王室没落,各诸侯自立为王开始,各国之间都在不间断进行兼并和扩张战争,以图一步步统一中原,重回周王室往日的荣耀。作为新兴诸侯国之一的赵国也不例外,他将都城选择在邯郸就是因为邯郸距离中原近,又是平原地区能够囤积大量的兵力,方便大军出征,将周边小国慢慢吞并,不断扩大自己所在地盘,再以此为基础统一整个中原地区。尤其是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实力相对于周边小国又得到大大加强,他们靠近中原,统一中原的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一心只想对外扩张的他们,对于有没有天险可依便不是那么在意了。

邯郸远离游牧民族,便于长期安定下来

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游牧民族,我们便不由得会想到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自立为王的齐桓公,尊王攘夷旗号能成,能让当时的周王室信服更是说明的当时游牧民族实力不容小觑,而晋阳在北方,距离北边的匈奴很近,他们的边界时常会遭到蛮夷的侵扰,赵国想要将他们一举歼灭不太现实,加之赵国当时的首要找略目标就是向中原扩张,一步步吞并其它国家,最终使自己屹立在整个中原地区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想分心在对付周边游牧民族身上,因此综合考虑之下,只有邯郸是最优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8

一、迁都邯郸的原因

中牟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本身的劣势也很明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敬侯时期就把国都从中牟改到了最后的邯郸,这里同样是牵扯到了两点。

第一点,赵国出现了内乱,赵烈侯临终前把儿子赵章立为太子,由于赵章年龄太小,群臣就让赵烈侯的弟弟当了国君,是为赵敬侯。13年后赵敬侯去世,赵章复为国君,他就是赵敬侯。即位后,40年前的历史一刻再度上演,赵武公的儿子不服,开始兴兵作乱,废了很大力气赵敬侯才胜利,因此想要迁都。

第二点,魏国的国力还在持续不断的上升,成为了战国初期的最早霸主,极大压缩了赵国的生存空间,魏文侯刻意在中牟附近设立了大量军事据点,这个时候赵国领土在南进无望的情况下还继续选择在中牟,就有很大概率会被合围,于是内忧外患下,赵国选择了邯郸作为新都城。

二、邯郸对赵国的意义

邯郸作为新都城,可不是没有好处的,其一,这里是沁河多年冲积区核心位置,整体地势非常平坦,土地也极其肥沃,这里还拥有很多矿产资源,在这里建立都城,各种战略物资都不用发愁。

其二,邯郸在太行山东部的南北要道上,交通十分发达,加上物资的丰富,俨然就是整个中原北方的战略要地,赵国想要保住这块沃土并且在下一步试图进军中原,邯郸都是最关键的一点。

其三,之前被魏国覆灭的中山国后来成功复国,赵国就盯上了他,邯郸相比晋阳以及中牟,更有利于赵国实现这一计划。

在往后,魏国在秦国的不断制衡打压下,国力日渐衰落,让赵国有机可乘,顺便占领了魏国原本在山西、河北等地的大量地盘,也顺利拿下了中山国。赵武灵王执政期间,赵国正式完成了对整个河北的控制,成为了当时国力仅次于秦国的中原第二大国。

第2个回答  2022-07-08

春秋末期,晋国出现了“六卿专权”的局面。六卿之一的赵简子为了扩张领地,争取战略优势,派其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缘的晋水之阳修筑城堡,名为晋阳城。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奔保晋阳,晋阳成为未名而实的赵都。此后,赵国都城经历多次迁徙。公元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于中牟;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赵都自中牟迁徙到邯郸。至此邯郸成为赵国的都城,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赵国的定都和每次迁徙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但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赵国发展势力、称霸诸侯的战略决策。

为何赵国不定都晋阳

晋阳位于太原盆地北缘,地理位置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和经济战略意义。军事上,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经济上,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畜牧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发达的畜牧业可以为赵国提供充足、优良的战马。晋阳附近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铜、玉藏量异常丰富,是发展冶铜、制玉等手工业的天然资源。经济是基础,有了经济基础,政治战略、军事战略的实施便有了物质保障。

其实,早在三家分晋前,赵氏对晋阳就已情有独钟了。赵氏四周虽有不少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然而,西边是秦国;南边是各诸候在名誉上共同推尊的宗主国周天子的领地,还有虎视眈眈的韩氏卿族、魏氏卿族;东面为卫、郑等诸侯国。从政治角度出发,此时的赵氏作为一个卿族应尽可能的避免与它们发生冲突,以便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立稳脚跟。

为实施这一发展战略,赵鞅为赵氏制定了“北进策略”:营建根据地晋阳,使晋阳不仅具有“城郭之完,府库足用,仓廪实”的坚强保障基础,并且其“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腐之”,可在战时制作箭矢;其“公宫之室,皆以练铜为铸质”,可在战时改造兵器。而且“民无二心”,后赵鞅对儿子赵襄(无恤)训戒说:

“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晋阳为归。”

赵氏父子对晋阳长期的苦心孤诣的经营,为赵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赵氏立国、称霸诸侯做了充分准备。虽然,晋阳作为赵国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它却是名副其实的赵氏发轫地。

然而,当时“相天下之势”是战略上的一种全盘考虑。战国初期,为了适应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局面,参加中原角逐,进而图霸中原,赵国需要选择一个靠近中原,便于东向发展,方便赵北部广大领土与晋东南地区的联络,同时又要拥有一定经济文化基础和优越地理位置的城邑作为新的都城。这样,放弃晋阳而迁都中牟便成为赵国实施向中原发展的战略选择。

赵国为何还是放弃中牟而最后选择定都邯郸

公元前423年,赵国迁都中牟。中牟因其位于太行山区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据晋、冀之咽喉,成为一方战略要地。中牟作为赵都的时间为38年,这个时期正是赵国完成政治改革、加紧军事扩张、争霸中原的时期。也就是说,从此之后,赵国国君们能名正言顺地从事起只有诸侯们才有资格从事的事业,取得诸侯名分的赵国,像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活跃在战国历史舞台上。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战国中期中牟陷入魏、韩、齐等国环绕之中,虽有四通八达之便,也有随时被敌国包围和攻击之险,这在战争频仍的时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中牟虽是赵国南部的门户,对于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向南部开拓进取也是很困难的,南方为强大的楚国。从赵国历史发展的战略方向看,此时的治国方针应是首先对太行山东面获得大片土地进行有效控制,然后再谋略中原东北部(东南为强大的齐国)。因而,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也应向东北方向转移,赵国的“东进战略”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为此,就需要选择一个既便于发展还不能偏离中原,而且得拥有一定经济物质基础和优越地理位置的城市作为都城,这样,迁都邯郸就成为赵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赵国实现其战略转变的必然结果。

公元前386年,赵又迁都邯郸。邯郸是传统的重要农业产区,同时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冶金中心,手工业、工商业发达。从军事地理上看,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邯郸城为九省通衢”,恰好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同时又处于太行山八径之一的滏口径系,成为连接南北大道的交汇点。这里背靠太行山,南临漳河水,交通发达,且靠近中原,邻接齐、魏,又是“四战之地”,更是赵国争霸天下,威胁齐、魏的理想出发地和后勤供应基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战略地位。控制邯郸,无疑等于扼住了中原的咽喉。

另外,秦国雄踞关中,常有东进之心。赵国与其接壤,若想御敌人侵,迁都于邯郸,就能在军事上起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目的。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北击叛将陈稀,“至邯郸,喜日:稀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知其无能为也”。这虽是西汉初年事,同样能说明战国时期邯郸军事地位的重要。

然而,导致赵迁都于邯郸的直接原因也是因内乱而起。据《史记·赵世家》记载: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

武公子赵朝,因敬侯继位而心存怨恨,遂起兵作乱,由此不仅导致了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危机,也使中牟这一自春秋以来的名都大邑遭到破坏。鉴于中牟的破坏,敬侯决定迁都。赵敬侯迁都邯郸,使得邯郸成为赵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结束了赵国都城屡迁的局面,使赵国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也为赵国向中原发展,牢固占领燕、赵地区打下了基础。

但邯郸也有局限性,其地理位置东距齐国聊城、西距韩国上党地区都不过百余里,南距魏国邺城只有几十里,而且东、南二面又无天险屏障。在当时诸国间频繁政治斗争和军事进攻的背景下,都城处于这样易受攻击的地理位置,自然难免随时可能到来的敌国威胁。为了确保邯郸都城的战略地位,赵氏还在邯郸附近建了陪都——信都。作为赵国第二政治中心的信都,在战国时期的长期军事斗争中,曾经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国初期,赵国积弱,形势极为不利。为了发展壮大、称霸诸侯,赵国几迁都城。自赵敬侯迁都邯郸后,赵国逐渐走向鼎盛时期。特别是赵武灵王统治时期,赵国拓疆开域,南征北战,气势咄咄逼人,成为战国时东方一霸。

总而言之,赵国放弃晋阳,迁都中牟,最后定都邯郸,是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等诸多因素而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上没有下年不亡之国,也没有一成不变、长盛不衰的首都。

第3个回答  2022-07-19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都是战国后期中国东方最超强力的诸侯王。公元403年新中国成立,公元222年被秦朝所灭,在这里接近二百年的岁月里,赵国曾迁都2次,从最初的晋阳迁往了中牟县,又从中牟县迁往邯郸市,在这里期内还设立了一个别都信都,其实就是辅助的国都。

赵国初都是在晋阳,为什么能把国都先迁往中牟县又迁往邯郸市呢?大家都知道,国都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挑选国都的地址是头等大事,每一次迁都以前,都是会造成重臣的强烈争执,是不是迁都,迁到哪里全是重大问题。但是,赵国却在公元425年把国都迁往了中牟县,公元386年又迁往了邯郸市,此后未修改国都。

将国都迁往中牟县是指尹氏第八位宗主赵恒子赵嘉。赵嘉是上一代宗主赵襄子的孩子,但是赵襄子并没有把宗主之位发送给他,反而是发送给了兄长的孩子赵献子。赵嘉心里不想要,因此将赵献子赶走,独立为宗主,并把国都迁往了中牟县。

公元386年,刚登基的赵敬侯赵章便立主帅国都从中牟县迁往邯郸市。为什么要迁往邯郸市呢?由于赵敬侯要想北进。在迁往邯郸市后,赵敬侯逐渐对三国魏国开展战事向外拓展,以进一步夯实邯郸市的国都影响力。

赵敬侯可以把国都迁往邯郸市,就证实邯郸市有条件变成国都。一些数据资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邯郸市的地理位置很好,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并且附近矿产资源丰富多彩,那也是为什么邯郸市之后可以变成冶铁核心的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邯郸市的交通出行也很方便快捷,它坐落于太行山区东的南北大道,北到燕国,南达郑、卫等国。正是如此,邯郸市才可以变成赵国的必争之地。

赵国将晋阳做为国都的情况下还没三家分晋,而将晋阳做国都的目地也就是为了可以贴近晋国核心,进而与其它大家族对抗。之后把国都迁往中牟县则就是为了涉足中原地区,迁往邯郸市都是相同的目地,终究赵国想群雄争霸,毫无疑问不能把国都放到离中原地区很远的地方晋阳。

第4个回答  2020-09-20

赵国的起始就是从晋阳开始的,后来迁到邯郸,这其实是赵国实力发展的表现。

一、从晋阳起家

赵国立国,是从三家分晋开始的。最初的赵国只能算是晋国下的一个小家族而已,晋阳也不能说是赵家的都城只能说是大本营,当初赵简子将大本营建立在晋阳,就是看中了晋阳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

这是因为赵家在刚起步之初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而晋国中的其他大臣早已形成气候,赵家的突然出现肯定会遭到其他人的敌对,而如果想要在其他五大上卿中活下来肯定要选择一个有着地理优势的地方,不得不说赵简子的眼光非常的独到,最终选择了晋阳这个地方。

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在这个地方中没有什么其他地方的优势,就是在地理上完全占优,在晋阳可以让赵家处于一个居高临下的地位,所以其他人就算强攻最后也只能是出力不讨好,还有一点就是晋阳适合耕种,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家就可以安然在此发展,为后来的分晋打下了基础。

赵简子病逝之前还嘱咐自己的儿子,如果遇到什么不利,可退居到晋阳,可见晋阳的军事地位,也能看出此时的赵国并不算强大。

 二、在中牟过渡

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谨记其父的遗嘱,就一直在晋阳慢慢发展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直到赵襄子去世之后下一任当家的才将大本营迁至中牟,这又是赵国实力上的一次转变。

此时三家分晋已基本完成,晋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但是瓜分下来的土地非常不利于赵国的发展,因为韩和魏都处于中原地带,只有赵国是在中原以北,或者说已经不在中原了,而中原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赵国当然不想就此退出,但此时赵国的都城还是在晋阳,晋阳可保平安但是不利于发展,于是当时的国君就将都城从晋阳转移到了中牟,虽然未能进入中原,但却对中原形成虎视眈眈。

从这次迁都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时的赵国已然不再像当初那般弱小,已经有实力可以跟其他两个国家争地盘了,这说明赵国的实力再一次进行了蜕变。

三、定都邯郸

第三次迁都已经是在赵敬侯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韩、赵、魏三国彻底瓜分了晋国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于是此时的赵国再定都于中牟已经有些不合适了。

邯郸则是最适合赵国发展的地方,虽然四周都是平原不利于防守,但是邯郸的经济水平却是赵国中最高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富国强兵,富国排在第一不是没有道理的。早在赵襄子时期,赵襄子就曾想转移都城到邯郸,因为邯郸曾是殷商时期的商业中心,并且就算是在赵国之后,邯郸在中国历史上依旧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赵国最终定都邯郸,也说明赵国实力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