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被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

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考试中的其中一科,考试内容是诗词歌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所以它的地位也是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从宋代往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复核和决定名次。

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了省试,但在殿试被除名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此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把考生除名。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也称三甲。

一甲的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人们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的不是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事实,而是改变了贵族的生产机制。科举考试至少提供了一种更公平的竞争手段,如果暂时抛开占有的社会资源多少的差异不论,这种机制至少让每个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统治阶级,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很多人以为只要一考上进士,就算是衣食无忧,可以做官了。其实这也是很大的误解。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掌握权力的始终是士阶层。只有士才有资格做官,国家是通过征辟来任命官员的,只有具有士资格的人才有被征辟的机会。进士之所以叫进士,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名称的最初字面意思就是说,一个人通过了国家的统一考试,获得了士的地位,有机会被国家被任命为官员了。

历年来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寒窗十年苦,唯希望能有朝一日登科及第,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1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让贫寒子弟可以入宫当官的制度,是比较公正的。
第2个回答  2020-10-13
殿试,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分别为一二三名。
第3个回答  2020-09-27
殿试。从各个基层选拔出来的成绩优异者可以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