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生产过程中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工艺工序,即使劳动对象直接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加工工序。检验工序,指对原料、材料、毛坯、半成品、在制品、成品等进行技术质量检查的工序。运输工序,指劳动对象在上述工序之间流动的工序。
按照工序的性质,可把工序分为基本工序和辅助工序:基本工序,直接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工序。辅助工序,为基本工序的生产活动创造条件的工序。
工序按工艺加工特点还可细分为若干工步(在金属切削加工中工步可再细分若干走刀或工遍)。
按其劳动活动特点可细分为若干操作(或操作组)、动作。
拓展资料:
1、工序是组成生产过程的基本单位,因而也就成为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对象。制定劳动定额,首先要确定制定劳动定额的对象,因此就需要研究工序结构。工序结构分析的目的,是为科学地确定工序的作业时间消耗。所谓工序结构分析,就是把工序细分化,分为若干个细小的要素。划分工序要素有两情况:一是按机动系统划分,把工序分为工步、走刀。工步就是在加工的表面不变,使用的工具不变,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在上述三个条件中改变任何一个条件,便成为一个新的工步。走刀就是从加工对象的表面切削一层金属。一个工步可以是一次走刀也可以是多次走刀。
2、二是按手动系统划分,工序分为操作、动作。操作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比如,在车床上加工一个零件就是一道工序,可以分为八个操作,即把零件安装在卡盘上,开车,进刀,车削,退刀,停车,量尺寸,卸下零件等。动作是工人接触物件,使物件发生移动的举动。例如,安装零件的操作可以分为拿起零件,把零件移到卡盘上,使卡盘卡正零件,拧紧等几个动作。动作是工人活动的最简单的因素,也是度量的最小单位。为了使动作合理化,以减少不必要的动作,节省工时消耗,所以在制定工时定额前,要进行动作研究,实行动作标准化。
3、工序结构分析可粗可细,根据制定定额的需要而定。生产类型高、生产比较稳定的企业,可以分析到动作,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多分到操作或操作组。操作组就是相联系的几个操作的组合。比如,车床加工零件的八项操作,可以合并为五项操作,即装活、进刀、车削、退刀、卸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