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无止境的故事

如题所述

:(慢声慢气地说)《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孔夫子洛邑拜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渊博的知识来源于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他20多岁时就收了徒弟,当了老师。但他总想拜见精通礼乐原本、明晓道德规范的老子。终于,在他30岁时,决心到洛邑去,向老子学习,并先修书一封给老子,表示自己求教的诚意。

当时,鲁昭公同意了孔子洛邑拜师的请求,赐给孔子1辆车、2匹马,派了侍者、车夫护送。

洛邑,是周王朝的国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荟萃之地,有大量的文书案卷、文物图籍。任国家守藏史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他收到孔子的来信,心里很高兴,便乘车亲自到郊外迎接。

两位思想家相聚,孔子恭恭敬敬地说:“学生千里迢迢而来,恳求前辈教诲。”老子说:“夫子误信虚名,老夫自觉惭愧,只好把一知半解,献给阁下,车上这些书简,是我一生的记录,送给你校阅吧。”孔子连忙跪下叩头,说:“谢谢老师,这正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事啊!”

孔子在洛邑,日夜攻读老子著作,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虚心求教,老子毫不保留地面授孔子,还安排他参观明堂,拜谒历穆庙。不知不觉,数月已过,孔子要回鲁国了,老子恋恋不舍地送行。他对孔子说:“有钱的人送行,是临别赠钱;有道德的人送行,是临另赠言。我不是有钱的人,只好冒充有道德的人。”

孔子虚心地说:“能再闻恩师赐教,实乃三生有幸。”

老子说:“学习古代的东西,包括我送给你的书简,切记不能拘泥,更不可生搬硬套。俗话说:会做买卖的人,往往不先把好货摆出来;有学问的人,往往不浅露于外。浅露于外,就是骄傲,骄傲使人落后……作人居家应知养生、孝亲。作官在朝应该是:兼听则仕,不听则退。不知这些话能中听否?”

孔子虔诚地答道:“句句至理名言,孔丘永生谨记。”于是长揖而别。

回到鲁国后,他的弟子都来拜见,并纷纷询问:“老子的学问究意是怎样的?”孔子喜形于色地说:“令我五体投地。老子的学问,就像天上的龙一样玄妙高深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3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对太阳离我们距离的远近提出了思考,他们的辩论把鼎鼎有名的孔子都难住了,两小儿虽然对孔子提出了嘲笑……不过,孔子那学无止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2个回答  2011-04-10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第3个回答  2011-04-07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2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