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算信息计量吗

如题所述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以各种文献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的量化分析方法;而内容分析法本质上是文献计量学方法,它是从定性的问题假设出发,应用定量的统计分析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处理,然后从统计数据可分析得出有价值的定性结论。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都是常见的科学研究及情报研究方法,两者有一定联系,但同时又不完全相同,如何正确认识两种方法的本质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1、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差异点

文献计量法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两者存在着一些差异点,下面从性质、方法论基础、研究对象、应用领域、研究的侧重点、研究的目的和存在的局限性等几方面来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性质不同。文献计量法的特征在于其输出量必定是量化信息内容,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

二、方法论基础。不同文献计量法是以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为方法论基础,在其应用过程中再利用推理和比较的方法对文献的分布趋势进行预测;而内容分析法的实质在于对文献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内容分析法虽然也采用数学方法,但对其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属于半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其常用的方法有推理和比较。推理分为趋势推理、共变推理和因果推理;比较主要有趋势比较、不同内容群比较、内容内比较、有标准的内容比较。内容分析法是先利用推理和比较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内容特征加以分析,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分析结果加以验证。两者的方法论基础不同,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应用领域的不同。

三、研究对象不同。文献计量法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的外部形式特征,只适用于有实体形态的科学文献,比如具有著者、引文、词汇等文献特征的部分。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对象为信息的内容特征,不仅包括显性的信息内容,也包括潜在的或隐含的信息内容,潜在信息内容不是直接地描述事物、现象或过程的相关联系,而是间接地通过外在现象来反映事物、现象或过程的特征、性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各种文本、图像、声频、视频、多媒体等信息,其研究重点已从显性知识的统计分析转移到对隐性知识的萃取提炼。

四、应用领域不同。文献计量法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特殊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科学文献的研究,对各门学科都适用。在发展的几十年中,文献计量法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其内容包括作者分布规律、文献分散增长规律、引文分析等。通过引文分析,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在学科核心期刊测定中的应用,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核心期刊的范围;在图书情报系统管理领域等情报探索系统研究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方法,其研究与应用价值是十分可观的。它能被应用于研究任何文献或有记录的交流传播事件,因此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例如在社科情报、新闻传播研究以及政府与社会机构管理中等,内容分析法在不同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除了学科运用领域外,在空间领域上,席卷全球的网络媒体无疑又为内容分析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发展空间,这是文献计量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虽然对网络进行内容分析存在极大困难,任务极其艰巨,但其研究前景却是美好的,也是目前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五、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文献计量法侧重于分析文献形式特征的“量”,它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文献规律,只是间接反映内容的相关关系;内容分析法侧重于分析文献内容特征的“量”,内容分析法研究的不仅是研究对象的外部特征信息,还要对其具体内容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

六、研究的目的不同。文献计量法的目标在于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种结构、特征和规律,其致力于对文献群实体自身运动变化规律的研究,谋求改进文献信息的管理,提高文献信息交流效率。

从传播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内容分析法的研究目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a.将传播的信息内容与社会现实进行比较。内容分析的价值不仅是描述内容趋势,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

b.从信息内容推测信息传播者的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媒介信息在相当程度上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媒介或传播者的态度。

c.从媒介内容推论传播效果。当受众大量接触与其原有态度一致、原有认知结构相同等内容时,才有可能增加受众认同媒介内容的机会,进而影响受众[2]。

以上虽是传播学研究的观点,而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也是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内容分析法同样适用于情报学领域。

七、存在的局限性不同。

1、文献计量法的局限性表现在:

a.文献计量法虽然是一种定量方法,但由于其研究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而且影响文献计量过程的既有科技等客观因素,也有社会的、心理的等主观因素,所以它的定量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似的、随机的和模糊的。

b.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文献计量法中所选用的各种数学模型都比较简单,往往只考虑变量、单参数的模型,显然这对于描述加入了人为控制因素和带有倾向性的复杂社会行为只能是粗糙的、初步的。

c.在应用方面,文献计量法至今未能很好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文献计量法的定量描述水平与能非常客观地反映文献情报交流过程的实际情况尚有不小的距离。在这方面,可以认为引文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成果比较突出。

d.利用普赖斯增长规律表征科学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普赖斯增长规律是文献计量法的著名定律之一,它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是重大的,但用此规律来表征科学发展存在一些缺陷。科学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发展,普赖斯增长规律对此作的假定是:对科学知识的所有贡献皆载于文献之中,科学知识的发展等同于科学文献的绝对数目。这种计量方法存在一个难以度量科学论文“质量”的问题,因而这种计量研究所反映的充其量只能是对科学发展的一种粗糙的度量,根据普赖斯指数增长规律得出的所谓“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等观点也应重新认识。

e.文献计量学的引文分析法在科学交流统计中存在的缺陷。随着引文分析方法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科学史研究领域也引入了引文分析法,但其适用性同样值得斟酌。在科学论文中,引文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并非所有引文都按规范的标准来引用,有时甚至与科学交流毫无关系。比如:有的作者为了加重论文的份量,引用了对研究工作并无实际重要性的所谓名人的文献;有的引文又是出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的考虑;另一方面还有不引用的问题。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虽然引文分析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方法对科学史研究具有启发性的作用,但仅靠引文分析的技巧又难以全面展现科学发展的轨迹。

2、内容分析法的局限性有以下几方面:

a.与文献计量相比,内容分析中定性分析的过程占主要方面,需要较多的人为介入。确定分析单元以及划分类目的过程都是人为的,机器很少能代劳。机器擅长数据记忆、数值计算、语法分析,但语义和语用理解、联想、猜测等则是其弱项。

b.内容分析法的方法背景是归纳法,所以该方法只可能从已有的图书馆学事实、数据等信息中产生原先未发现或不明显的新的隐性信息或趋势。也就是说内容分析法要依赖客观,而不是一种发挥想象的开放式方法。

c.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图书馆学,统计量还是很大的,投入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一些长期跟踪或大范围的内容分析工作中,对人力和时间的要求更突出,手工操作不易胜任,常常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

d.对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点,由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以及网络数据更新周期短等原因,无法保证对网络数据进行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和系统性。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能使多数研究者达成共识的类目体系很困难。因此,如何确定分析单元是对网络数据进行内容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2、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相似点

内容分析法本质上是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中的确定分析单位实际上就是计量单位的过程,编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量化的计算过程,在图书情报领域,一切以文献为基础的定量统计分析研究都属于文献计量学范畴。因此,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相似点:a.两者都是定量分析方法,都以文献的量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文本为基本特征。b.两者的研究步骤基本相同,都要经过确定研究范围,抽取样本,界定分析单元,对分析单元做量化统计,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建立反映其趋势变化的规律性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两者都涉及某些定量化过程,通过将文献特征表示成一些数据指标来进行统计和推测。c.采用的方法都比较简单,具有直观性。文献计量法采用的一些计量指标以简单的文献数据为核心,如文献增长率、被引次数等;内容分析法也是限于“具有明确特征”的内容,与现代数据挖掘中所用到的复杂算法相比,两者的量化处理方法都具有简单明了、粗略和直观等特点。d.两者研究的目的都是经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分析,找出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便于对信息科学规范地管理和利用。e.与其它科学研究方法一样,两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它们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可通过相互间的不断汲取各自的长处来完善自身,达到相互融合、综合利用的目的。

3、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前景

3.1文献计量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日益普及,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文献计量法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趋势。

3.1.1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文献计量法是信息计量法的基础,而信息计量法是文献计量法的发展方向。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法已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对象。陈光祚教授最近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法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这样就可能使文献计量法中计量单位从一篇篇文献而深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

3.1.2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的合流趋势。三计学合流的趋势是符合所谓情报学研究的“大过程”观的。1995年6月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罗沙利图书情报学院召开的第五届国际计量学会征文内容包含文献计量法诸定律和分布、信息与科学生产率、信息计量法的应用等,这说明“三计学”关系密切,三计学应该向着形成“大过程”的情报计量学的统一学科方向发展。

3.1.3文献计量法新的发展方向———网络信息计量学的产生和发展。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资源电子化、网络化以及网上文献信息数量的激增,文献计量法的许多原理在网络时代已经显得不完整和不充分,这都是网络信息计量学产生的背景条件。网络信息计量学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法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文献计量法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展望

3.2.1信息化为内容分析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潮流不仅席卷发达国家,而且也波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充分发挥情报研究人员高度的情报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采用内容分析法把原来定量研究的问题转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有着其它定量方法无法比拟的系统性和客观性。

3.2.2网络数据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点研究方向。网络信息和文献的快速增长为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提供了便利。但网络信息数量庞大、形式复杂、良莠不齐,网络数据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垃圾信息的增多,极大地增加了用户的负担。因此对网络数据的获取和挖掘将是未来内容分析法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内容分析法在分析网络数据方面的应用表现在:描述网络信息资源、推论网络传播主体的倾向和意图、网络传播效果的研究和变化趋势分析等.

4、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综合利用的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渴望出现一种新的技术,能帮助他们找到准确的信息,这就需要把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对各种信息的分析中去。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利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通过对以上两者的分析研究,可以得知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各自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将两者结合运用,就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使它们在信息服务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比如:在搜索引擎利用文献计量法对信息计量时,常会发现有许多内容不相关的信息被检索出来混淆其中,给用户造成不便。如能在搜索引擎的蜘蛛算法中加入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内容,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就可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来源 | 网络

编辑 |鸭血粉丝多多蒜

今日推荐公号



考博圈

考博成功经验的分享,

各种论文、学科干货不时发放,

揭秘考博中不常为人所知的事情



《一个女博士留美的那七年,是一场关于人生的游历和冒险。》

《屡败屡战,最终相约清华园》



扫码关注可获取更多文章及考博经验指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4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以各种文献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的量化分析方法;而内容分析法本质上是文献计量学方法,它是从定性的问题假设出发,应用定量的统计分析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处理,然后从统计数据可分析得出有价值的定性结论。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都是常见的科学研究及情报研究方法,两者有一定联系,但同时又不完全相同,如何正确认识两种方法的本质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1、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差异点

文献计量法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两者存在着一些差异点,下面从性质、方法论基础、研究对象、应用领域、研究的侧重点、研究的目的和存在的局限性等几方面来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性质不同。文献计量法的特征在于其输出量必定是量化信息内容,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
第2个回答  2022-12-24
是的。内容分析作为一种正式研究方法诞生于二战期间,至今已经历了实践探索期、理论研究期、基本成形期和发展完善期这几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