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特点?

如题所述

问题一:现代汉语词义有哪些特点 1、词义具有概括性。
词义所反映的任何一种客观事物或现象都是进行了概括的。概括,就是把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而舍弃许多个别的具体的东西。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例如:“书”这个词,它的语音是shu55,意义是“装订成册的著作”。“成册的著作”是各式各样的书的共同特点,它舍掉了线装、平装、精装的区别,厚薄、大小的区别,中文、外文等形状不一,颜色各异的区别,从各种各样的书中,保留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概括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那就是“装订成册的著作”。凡词所表示的对象都应该有这种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该词所不能表示的对象都没有这种特征,只有这样,词义才能准确地把词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即使专有名词也不例外。例如“旗子”这个词,它的语音是qi35zi,意义是“用绸、布、纸等做成的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的标志,大多挂在杆子上或墙壁上”。这个意义是从国旗、党旗、团旗、红旗、彩旗等各种旗子那里概括出来的,并不是指哪一面具体的旗子。
有些词所表示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一个,而不是一类,如“地球”、“太阳”、“长江”、“北京”。它们的词义也是概括的。“地球”的词义就概括了地球的过去和现在,概括了地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各种特点或属性,“上海”就概括了上海有史以来七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从1840年口岸开放到各国租界的开拓,从冒险家的乐园到改革开放的“龙头”等等,都由这一个词概括了。“太阳”、“长江”等的词义也都是这样。
2、词义具有模糊性。
词义有模糊性的一面,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例如:“凌晨”,与“早上”、“早上”与“上午”、“上午”与“中午”、“中午,,与“下午”、“下午”与“黄昏”、“黄昏”与“晚上”、“晚上”与“夜里”的界限是模糊的,到底是几点几分,没有标准。各个季节也不一样。再比如“青年”到底是多少岁以下,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是23岁、35岁、40岁、45岁,似乎都可以。再比如“快”和“慢”,“高”和“矮”,“大”和“小”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其界限都是模糊的。总之,词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明确而其实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的。一般辞书都说:现行历法规定平年每年365天,闰年366天。这样的表达是明确的,如说成每年360多天就显得比较含糊。同样,有人说:“在我系组成了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攻关小组”。这句话是模糊的,但却是清楚的。如果说成“在我系组成了一个55岁到70岁的老教授、35岁到54岁的中年教师和18岁到34岁的青年教师的科研攻关小组”那就太嗦了,反而不通顺了。换一个角度看,上面的那句话(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在天文学家看来,还是模糊的。因为实际上地球围着太阳绕4年的时间并不是1461天,确切地讲,地球围绕太阳一年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4年相加是1460天又23小时15分4秒。这样一来,每隔3年加一天是加多了。总之,明确和模糊是相对的,在语言表达中各有各的作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永远不会有一个绝对明确的标准。它们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我们不知道几点几分钟到几点几分钟是。
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它与邻近事物的差异是逐步扩大的,其间本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事物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核心部分是词义所要概括的主要对象。至于边缘部分则有意无意地加以忽略。模糊与精确是相对而言的,要求不同,所用词语模糊的程度便不同。
3、词义具有民族性。
词义的民族性源于语言同文化的同化融合过程,同类事物不同的语言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

问题二:词义为什么有模糊性的特点 词义的概括性是指,词义总是要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同时指出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这样我们在使用词语的时候才能使明确那些词义所指的事物或概念。例如“苹果”这个词,就概括了苹果的形状、大小、味道等特点,凡是符合“苹果'这个概念的基本性质的特征,我们都可以这样指称它。而“樱桃”所概括的本质特点与“苹果”不同,所以我们在使用时就可以将二者区别开。
词义的模糊性是与词义的具体性相对的性质。有些专有名词的词义是非常具体的,如韵母、氯化钠等。但更多的词义具有模糊性,如单独说“人”,它的词义就是模糊的,男人、女人、老人、中国人、外国人……都包含在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