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6-23
浅谈小学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浅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胡文婷
摘要:人从呱呱坠地起便与家庭分不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是生活在家庭的摇篮里,时刻接受来自家庭的影响,这就是所说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是孩子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总之,家庭教育与学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紧密结合,为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关系
虽然从事班主任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接触的家庭也不是很多。但是面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长,我还是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事实证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而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出现了脱钩或者偏差,这会使教育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教育效果相抵触的效果。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加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在现实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良好学校教育的基础
古有“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岳母刺字”的教子故事,从古至今,家庭教育都是在孩子的人生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的这所最天然的学校里,父母的一言一行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在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记得一则公益广告就是形象地表现出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是终身受用的。广告中的一个年轻妈妈给自己的老母亲洗脚,小孩子看到妈妈这么做,也端一盆热水给妈妈洗脚。这就是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良好学校教育的基础,
记得一个学生家长谈起他教育子女的心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坚持意志;每次让他看书的时候我都会拿起一份报纸跟他一起看书,并且跟他比赛看谁能够专注看书的时间比较长,并且分享读后感。听了这个小故事后,我感受良多,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榜样父母,父母的言行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的这种做法,让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公平的待遇,心理也就不会觉得不平衡,并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学会了分享。相反,不少家长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读书,不看书,而自己却在玩手机,看电视,小孩看到自己的父母这样,当然也不会有想看书的意愿,甚至会有样学样。
总之,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父母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言行深受父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辈子的终身教育。可是有些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常过度包容,这样很难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一直以来,家长都一味地把学校教育看成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和唯一途径,有些家长,甚至是忽视了自己对孩子应尽的责任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清楚知道学生的成长不单依靠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起来,为学生打造一个完善的、良好的发展平台。
我曾遇到一个案例,一个学生A把MP4带来学校了,并且把MP4借给其他同学B,几天后,学生B的家长打电话跟我说起这事情,并且让我把MP4归还给学生A,我把学生A的家长叫到学校,并且亲手把MP4还给家长,叮嘱家长最好不要给小孩买这种东西,也暂时不要给小孩在上学期间用,确实要用的话就周末再给小孩。家长当时也爽快答应了。没多久。学生A又带上自己的MP4,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家长给回孩子的。
对于初中生,学生正处在一个性格品性的塑造期,而这个时候学生的自控能力是比较差,这时候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家长能够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问题,理解老师的用苦良心,学生也不会出现带这些电子产品来校,这棘手问题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发展
家庭教育是基本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他是一所启蒙学校,是学生所接受最早、最丰富的教育,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品格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的素质,家庭环境都回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是人一生中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塑造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教育主要以系统传授知识为主,它不同于家庭教育,它有一定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系统性。
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教育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找出孩子的差距,再教育,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家长与老师的互访,是家长与老师沟通的理想方式。有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但是回到家却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从来都是父母迁就着孩子,而父母也不敢对孩子多说。有些孩子则在家和父母从来不沟通,子女和父母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和学校更应该多联系,作为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精心组织班主任老师、授课老师进行家访或电访。
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都会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各自的不足,只有两种教育互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例如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不同表现,如果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及时沟通,那么孩子的这种差异也不会发现。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只有清楚了解孩子的行为个性,还能对症下药,进行双向教育。又如老师批评了孩子,家长就不能再严厉批评孩子,而是安慰教育,让孩子感受到阳光温暖,觉得父母是温暖的港湾;如果孩子在学校一帆风顺,家庭就要注重挫折教育;如果孩子在学校是所谓的“差生”,家庭就要注重成功教育,多鼓励孩子,不要再让孩子在家又挫败感,两者互相配合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我在做班主任期间就遇到了不少这样的案例。学生A原本是乖巧可爱的女生,学习成绩额不错,后来上课变得没心思,经常跟高年级的男同学一起,学习成绩越明显下降,我多次找她谈话也很难走进这个女生的内心世界,收效甚少。后来,接到他父亲的电话,他父亲向我反映了他小孩的情况,他说他生病在床大概有半年时间,以前一直都会陪女儿学习读书,后来因为生病就很少辅导女儿,而自己也对女儿的人身自由限制了,周六日都不允许女儿出去玩,规定按时回家,但是这段时间回家都很晚。了解情况,知道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而父亲对女儿的爱从来都没有明显地表达,女儿对父亲是又敬重又害怕,而现在又是孩子叛逆心理最强的时候,所以导致女学生这样的行为。后来我专门找她聊天,我不说她的成绩,也不说她的叛逆,重点让她知道父亲对她的爱,父亲的不容易,父亲的用苦良心,而作为女儿也应该去理解父亲。
三、结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学校教育为孩子成才提供了必要的育人环境和完整、系统、规范化的育人条件,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因而,一个人的成才需要双方不断配合、促进,才能孕育出绚丽夺目的教育之花,才能够完成对孩子教育的预期目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