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代北京城的规划反应了古代什么建筑思想

如题所述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伟壮丽。从整个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结构的城,且外城包着内城的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从外城到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宽且深的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了。

北京城的建筑,又是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设的。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皇城后门——地安门以北的钟鼓楼,则是这条中轴线的终点。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场景都安排在了这条中轴线为基础,在其两侧作有机的布置和组合,其周围再部署以低矮,青灰色的四合院。整个城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金碧辉煌的宫殿,在数以千计,布置有序,掩映在绿阴底下的四合院的衬托下,更显得宏伟壮丽了。
(一)紫禁城 紫禁城(今故宫)是京城的核心。 (二)皇城 包围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之城曰皇城。 (三)内城 (四)外城 蒙古骑兵多次南侵,时常迫近京城。 (五)城门 明京城城门"内九外七",明初内城各门之名皆沿用大都旧名。 (六)其他建筑 明代京城是按"左祖右社"的封建传统规制而建的,在皇城左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用以祭祀皇帝的祖先,右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用以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在内城南郊建天坛,以祭天,北郊建方泽坛(地坛),以祭地,东郊建朝日坛(日坛),以祭太阳,西郊建夕月坛(月坛),以祭月亮。此外,在今天桥南还建有先农坛,太岁坛等。明朝各皇帝为死后也能居于超人的地位,生前就在昌平县的十三陵大兴土木,为自己修筑了规模浩大的陵寝。拱卫着北京的万里长城,是明朝北京的主要防御建筑,从徐达攻下大都后,为防备元皇室卷土重来,就开始重新加固、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城墙不但加高加宽,而且一律用砖包砌,使得居庸关、八达岭等处长城格外雄伟险绝。

总之,简单一点的说的话就是建筑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