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珍珠港》在日本上映过没,反应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好莱坞大片《珍珠港》将于7月14日在日本上映,晚于其他亚洲区的上映日期。此外,日本所用的宣传片段和海报也和其他国家的不同。

  日本宣传片段的旁白是“战争令热恋中的情侣分开,也破坏了友情。”美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则是“警告:小心日本的侵略性行动。”

  日本版的海报是3条正在大海中沉没的美国军舰,并没有特别注明是珍珠港。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海报则使用了日本战机“ZERO”在空中飞行的图片。

  据美国《综艺》报道,迪斯尼认为《珍珠港》在日本应该以爱情电影来推销,希望能够吸引14岁以上的观众和情侣入场。

  此间东方日报报道,日本较年轻的市民则期待《珍珠港》一片,他们认为好莱坞制作的电影,特技和画面都十分引人入胜,故事只是虚构,并非是一部历史战争片。迪斯尼则认为《珍珠港》剧情把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历史悲剧交代得很公平,也向在当地殉职的美国和日本军员致敬,希望影片在日本上映后获得日本观众的青睐。
  日本上映前,导演麦克贝和男主角班艾佛列特抢先在东京举行了名为“爱在东京”的电影招待会,让数万名日本影迷先睹为快。日本人对珍珠港的了解来源于他们的历史教科书,其中关于太平洋战争的记述,有“珍珠湾攻击”这个名目。影界的传媒为《珍珠港》在日本作宣传时,只用英文片名“Pearl Harbor”以及片假名,这种障眼法的效果是让年轻一代不会联想《珍珠港》说的就是日军突击珍珠港的历史。在影片的宣传海报中,男女主角的造型,却移花接木到借用《魂断蓝桥》和《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格调,这就把上一代日本人铭心刻骨的历史记忆改换成这一代日本人喜闻乐见的言情传奇了。历史就是这样一位可以任人打扮的新娘子。

  珍珠港》中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命运,是在日军发动的战争背景下造成的。因此日本人对美军的感情一定较为复杂,那里边糅合着加害和受害的双重意蕴。战后的一代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中,闭口不讲日本军国主义作为侵略者的真相,却对广岛、长崎遭受的原子弹后遗症念念不忘。这样就必然助长了日本人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历史印象,况且是全世界惟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度。日本观众看影片《珍珠港》的反应可谓五味俱全。他们坚决维护民族自尊的态度,在媒体的采访中表露得很清楚。一名日本年轻女子说:“我不觉得日军可恶,因为我是日本人。”一位旅居日本的中国观众看到:一名中国妈妈和她的日本丈夫,带着他们的女儿来看。小妹妹说:“日本军真够聪明,趁美国人不留意,来一个大突击。”站在旁边的妈妈赶紧敲了一下她的小脑袋,不好意思地说:“还以为带她来看,可以让她看出日军侵略的可恶性,没想到她却……”这位旁观者感叹道:“要使日本人从历史中学习和平是那么困难的事。要教育日本人,只有像美国那样把它摧毁一次!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我想多数人也可能无法苟同这位同胞的激愤之语。以暴治暴从来就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式,相反,它只能证明教育的失败。否则任何恐怖主义都会找到堂而皇之的行动理由了。

  我不知道来珍珠港实地参观的众多日本游客是否会从中得到和平的教育。但愿这些足以勾起战争回忆的遗址和遗物不会再度燃起敌对和仇恨的火焰。

  《珍珠港》自7月14日在日本上映以来,场场爆满。因为这部影片的日文版,删去了部分直指日本军国主义的台词,又强调这是浪漫故事而非历史,所以对于日本观众没有造成多大的刺激。有的女观众认为,自己虽然是日本人,却在心里声援美军。这个看法并不为奇,因为现在许多日本年轻女孩甚至不知道日本曾和美军打过仗。对于她们来说,影片中美国大兵的形象比日本男人更具魅力。

  日本国内有观点认为,因为美军基地的存在,日本被看作是美国的附属国,或者说是美国的第51个州,两国关系自然非同一般。

  日本的历史,是向先进文明模仿、学习、自我创新的历史。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日本人学习的模范。美国人不仅传授了技术,并打开国门提供了广阔的大市场。结果,从80年代开始,物美价廉的日本工业产品暴风骤雨般地涌向美国市场,也导致日美间的经济摩擦不断升级,美国由此指责日本用经济手段第二次袭击珍珠港。日本人则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是因为美国人懒惰不求上进。令人遗憾的是,好景难以持久。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陷入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衰退低谷。而在此期间,美国资本大举攻入日本金融市场。“秃鹰”美国再次让日本人感到恐惧,也让日本人开始意识到这是自1945年之后的第二次“战败”。

  日本舆论常将日美同盟关系比喻为“夫妻”,日本扮演“妻子”角色。“夫妻”难免有摩擦,两者之间,爱恨交织,难以言喻,实非一部《珍珠港》或一份日美安保条约所能尽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