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丞相郑昭先、郑清之到底是哪里人?

《新唐书》关于七房郑氏的记载:“大房白麟后绝,第三房叔夜后无闻。”郑昭先与郑清之是父子关系?

郑昭先是今福州市长乐区航城街道洋屿村人,郑清之是今浙江宁波人。

郑昭先:

郑昭先1158在今福州市长乐区航城街道洋屿村出生字景绍,号日湖,少聪颖,宋淳熙十年应涮漕试中第六名,补入太学,淳熙十七年中丙科登王容榜进士。

知学不足,受业于朱熹。调补浦城主簿,擢知归安县。嘉定七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翌年,除参知政事。

嘉定十二年,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后以疾求释位,拜资政殿学士、江西西路安抚使,又请辞,升秩一等,提举杭州洞霄宫。辞归,病逝于洋屿旧居,享年六十八岁。

郑清之:

郑清之1176年11月2日在今浙江宁波出生,初名燮,字德源,又字文叔,别号安晚,郑清之少年时跟从楼昉学习,很得楼钥赞赏。

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参与拥立宋理宗,历任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要职。绍定六年,权臣史弥远死后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卫国公、齐国公等。

端平年间则建议揽用诸名士,不计前嫌地挽留、举荐劾奏过自己的汤巾、徐清叟等人;宋元战争兴起后曾进《十龟元吉箴》,劝宋理宗励精图治。

淳祐年间再登相位,但因年事已高而使得朝政为妻儿把持,渐趋腐败,为世人所诟病,淳祐十一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扩展资料:

郑清之敢于进谏,志虑忠纯。理宗即位后,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

皇上询问外人为什么对阁子库进丝鞋有谤议,郑清之说:宫中穿的用的都十分讲究新的、干净的。皇上说:按旧例,每月进贡鞋子数双,朕不穿坏是不换的,为什么会招致谤议呢。

郑清之奏说:孝宗继高宗之后,所以节俭的美德容易表现出来,陛下继宁宗之后,所以节俭的美德难显现出来。

宁宗自己的日常供养就如同寒士,衣服多次洗涤,多次补衣服鞋子,现在想使节俭的美德显著,必须超过宁宗才行,理宗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昭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清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6
应该不是父子关系,郑昭先福州府长乐县(今长乐市航城街道洋屿村)人,郑清之浙江宁波鄞县人(有族谱说是温州人)。郑清之父亲一说是郑若仲,还有说是磐石公(郑铭)官拜兵部尚书。
第2个回答  2007-06-09
(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1-11 9:11:05
西山角里郑氏宗族简介

郑氏源自河南郑州,后定居荥阳(县名,在郑州市西部、黄河南岸)。隋末乱世,后魏建威将军郑茂(字南阳)之长子郑白麟(字嘉征)携家渡江远迁来太湖西山角里村,是为洞庭郑氏迁山始祖。“隋之末有事中原,吾祖讳自麟者,徙于吴之包山”(康熙郑氏宗谱序)。郑氏在角里繁衍为西山大族,唐代就出过高官多名,有中书侍郎郑正、青州刺史郑庶、大理寺卿郑鄘、相国郑肃、宣州观察使郑回等,墓均在西山角里东明山、黄泥宫、疃里郑公山等地的郑氏墓地内。北宋末,郑钊(宋哲宗驸马,字季一,尚顺德公主)迁居东山,为东山郑氏始祖(其父郑鲁墓在东明山)。南宋初,丞相郑清之(字廉夫,号翠坡先生,南阳公二十七世孙)、秘书郎郑浚之兄弟随宋高宗南渡至浙江为官,有子孙在宁波定居,成为洞庭郑氏的一个支系。郑清之、郑浚之及其父枢密使郑昭先的墓均在东明山。郑清之之子中书舍人郑士昌有五女(贞、素、淑、雅、新),墓在疃里郑公山南,即著名的五女墓。郑氏祖墓主要在角里的东明山和黄泥宫、疃里的郑公山、慈里的花山,宗祠在角里郑泾港东(承德堂,1995年被拆迁移至石公山海灯塔前),现均已废。明、清两朝角里郑氏出过二名进士,除明代御史郑准,另一位是清光绪年间的郑炽昌。郑氏除角里本宗外,在西山还有疃里、慈里、金铎等支系,多为守墓子孙或出赘繁衍而成。
现存的郑氏宗谱,绝大多数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的十二卷《包山郑氏族谱》,它略去了南宋之前的世系(即以郑清之为第一世),使后世多误认为角里郑氏也是在南宋时期南渡才到西山的。本次修志发现了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的《郑氏族谱》孤本(不分卷),是依据明万历二年(1574)郑准修的郑氏宗谱而修订的,原由李根源的门生角里郑伟业所藏,现存苏州市古籍馆,纠正了郑氏渊源上的长期误识。
角里郑氏第二十世至第三十九世的世次排行字号是(以郑清之为第一世):贻(20世)、谋、期、事、业、诚、正、致、修、齐、诗、礼、传、通、德、规、模、溯、浦、江(39世)。其中第21世至25世生活的时代约在民国初至解放后。

西山古村的历史形成

从太湖三山岛和西山俞家渡的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山就已有人类活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携西施在西山避暑、赏月、练兵,形成了消夏湾、明月湾、兵场里等古村落。西山历来是达官显贵退隐的好地方,西山的角里、东村、绮里、慈里四个古村落,就是汉朝初年著名的商山四皓(角里先生、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来此隐居后形成的。隋末乱世,后魏建威将军郑茂的长子郑白麟,携家来西山角里定居,并逐渐繁衍为名门望族。

宋朝宗室南迁后,大批贵族逐渐到西山定居,给西山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逐渐形成了湾里(东蔡、西蔡、秦家堡)、堂里等一批规模较大的村落和集镇。南宋望族之所以大量移居西山,主要是由于西山具有独特的湖岛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西山位于太湖之中,为兵火所不及;距离苏州、杭州等城市亦不远,水路航运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是仙境,亦寿域”。“政和而后,中原云扰,乘舆南播,达人智士入山唯恐不深,于是乎,荒洲僻岛多为名流栖托之地”(胡同·《洞庭徐氏宗谱序》)。南宋时,西山角里人郑昭先、郑清之父子连任宋宁宗、宋理宗两朝丞相,主持朝政四十多年,形成南宋难得的“端平之治” 中兴局面。角里郑氏的影响和指引,是南宋贵族集居西山的又一重要原因。此后,西山形成了徐、陆、沈、蔡、蒋、马、屠、劳宋朝南渡八大宗族。

明清时期,西山因土狭民稠,大批居民外出经商,不仅足迹遍布江浙沪一带,还大规模远贸至湖南、湖北等地,且多数因经商而致富,与东山商人一起被称为“钻天洞庭”。经商致富,使西山在明清时期建造了大批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宅第和宗祠,也形成了许多象明月湾那样规划严密、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村庄,这种状况在清乾隆、嘉庆及道光年间达到了鼎盛。西山保存的古建筑,大多建于这一时期,且有着鲜明的西山地方特色。西山地处湖心,既承袭南渡中原文化遗韵,又因远贸而深受各地影响,长期以来使西山的古村落形成了大异于吴中其它地方的方言、风俗和习惯。

角里古村

角里景区位于西山岛西部的角里、衙里一带,面积约2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约1200人。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古人有“七十二峰何处好,夕阳一角洞庭西”的评述。角里亦称角湾里,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角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得名;衙里,因明、清时有太湖营游击衙署设在此而得名。

角里景区内现有开放景点禹王庙,还有历史文化古迹多处,主要有郑泾港、永宁桥、孤星桥、古代湖防重地角头寨和巡检司衙暑、御史牌楼、五女坟、天后宫等。

五女墓

世美堂

孤星桥

永宁桥

民国元老李根源题刻

商山四皓
角里先生、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是汉初隐居于西山的四个著名的长者,因秦末曾隐居于陕西商山,又都白发皓首,故并称为“商山四皓”。
角里先生姓周名术字元道,太伯之后,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角里先生。东园公姓庾名秉字宣明,因住东园,故号东园公。绮里季姓吴名实字子衡,号用禄,后号绮里季。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因曾隐于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后四人以才学任秦朝博士,掌管史事典籍,德高望重。后因不满秦庭暴政,一齐弃官隐居商山,称商山四皓。刘邦称帝后曾屡聘四皓,四皓因少时不齿刘邦的为人,每次都借故推辞,不愿入汉为官,刘邦对此也深以为憾。
刘邦晚年宠幸戚妃,欲废吕后之子太子刘盈(即汉惠帝),而改立戚妃之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得知后采用张良的计策,由张良写信,太子刘盈亲自坐马车送到商山,厚礼相邀,终于感动了四皓,入汉辅助太子。入都后四皓与太子同游,高祖见太子有此四人辅助,叹道:“羽翼已成,难动矣”,由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意图。四皓虽因而为汉室立了大功,但同时也得罪了戚妃和赵王刘如意,遂辞官,云游天下,最后在太湖之中的洞庭西山隐居。
在西山,至今还有四皓的许多遗迹。角里先生隐居于角里,角里之名即由此而来,今尚有角里先生读书处—角庵遗址,村中有周姓大族,即角里先生后人(周家上头自然村)。东园公隐居于凤凰山西南一里,即今东村,地名即因东园公而来。绮里季隐于绮里(属震星行政村),今石桥马迹犹存,相传为东园公的坐骑过桥时留下的痕迹,绮里旧有四皓祠。夏黄公隐于慈里万花谷(属震建行政村),其地曰黄公井,亦称黄公泉,其傍居民多姓夏,俗传即夏黄公后人。四皓隐居西山后不问世事,外面无人知其所终,整日乐于山水之间,今缥缈峰山腰有仙人台,相传即为四皓聚会奕棋之处。因当时四皓隐于西山之事不为外人所晓,故有关四皓在西山的墓葬,历代史志均无记载。
汉惠帝刘盈登基后,感四皓之恩,虽不知四皓下落,仍在商山脚下,丹江之滨,建四皓陵,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四皓古陵冲北斗”为旧时“商州八景”之一,当地官吏为祭祀方便,亦建有四皓墓。角里先生墓在陕西商县玉峰山下,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的墓在陕西丹凤县商镇西的公路旁,今均已整修一新,对游人开放。隔丹江对面,便是四皓隐居地商山,有四皓庙,李白、白居易等均有诗作。

附:
⒈《与四皓书》(汉·张良)
良曰:仰惟先生,秉超世之殊操,身在六合之间,志凌造化之表。但自大汉受命,贞灵收集,神母告符。足下以宅兆民之心,生当此时,辉神爽于霄汉,濯凤翼于霄汉。使九门之外,有非常之客;北阙之下,有神气之实。而渊游山隐,窃为先生不取也。良以顽薄,承乏恭官,所谓绝景不御而驾复骀。方见首钦明,文思百揆之佐,立则延企,坐则引领。日夕而方丈不御,夜苏而阊阖不闲。盖皇极须日月而扬光,后土待岳渎以导滞。而当盛世,鸾凤林栖,不翔于太清;麒麟岳逐,不步于郊草,非所以宁八荒慰六合也。不及省待,展布腹心。略写至言,远望翻然,不猜其忌! (录自《直隶商州总志·艺文》)
⒉《角里》(明·高启)
高皇本壮士,提剑定四方。晚为儿女情,悲歌起旁徨。爱子欲建储,宠姬方侍侧。顾惊四老人,谓已成羽翼。大臣岂不谏,孰能干天机。彼翁何为者,足见人心归。始潜避秦君,终出安汉嗣。世罗焉能羁,舒卷聊自肆。我来角里村,如入商颜山。紫芝日已老,黄鹄何时还。斯人神仙徒,千载形不灭。犹想苍岩中,白头卧松雪。 (录自《林屋民风》)

南宋中兴名相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字廉夫,别号翠坡(据族谱及黄震撰神道碑文,《宋史》传为字德源、庆元之鄞人均误。翠坡之号,是承父郑昭先之号芳塘,依包山角里故土地名为号)。其父郑昭先,字发志,号芳塘(即今角里郑泾港古名),宋宁宗朝任右丞相、枢密使,封卫国公,谥号文节。郑清之是南宋中兴名臣。宋嘉定七年(1214),以监生举上春官,授国子学录、博士。经学、文学、治政才能特出,是有真才实学的相才。终生辅佐南宋在位最长(四十年)的理宗,形成南宋难得的“端平之治”中兴局面。郑清之一生业绩主要在:一、理宗(赵昀)为沂王时,清之以国子学录为王府教授,成为理宗亲信,同时亦为权相史弥远的主要助手。清之支持史弥远废太子竑,改立沂王赵昀继皇位,是为理宗。二、辅佐理宗形成南宋的“端平之治”局面。郑清之在端平元年(1234)支持中兴名将赵范、赵葵北上收复三京(开封、洛阳、商丘)。两赵七月起兵北伐夺回汴梁,后虽因粮草不继而退兵,但此举已极大振奋了南宋民心、军心。三、纳贤,启用大批人才。他的门生、著名史学家黄震称:“我公风仪萧散且清苦而坚,有雅量。喜怒弗辞色,历练老成。遇事刚果,亦不好立异以定策功。天下浩然所归重,公亦慨然以天下为已任。合收贤才,大有裨賛端平之治。”
郑清之以国子学录、王府教授起,官至太师衔,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封齐国公。淳佑十一年(1251)因病致仕,于十一月十二日故于临安,追封尚书令、魏郡王,谥号“忠定”。越四载,于理宗宝佑二年七月,归葬包山角里东明山祖墓,并立长寿院一所。门生、史学家黄震撰写了《宋故太师齐国郑忠定公神道碑》。清之父郑昭先墓也在东明山,有祠,神道碑文为洪咨夔所撰。胞弟秘书郎郑浚之、堂弟参知政事郑性之墓也都在东明山。郑清之之子中书舍人郑士昌,壮年早卒,葬疃里郑公岭祖墓。郑士昌有五女,也葬在疃里,即著名的“五女坟”。郑清之《宋史》有传(列传一百七十三)。南宋贵族大批到西山定居,有许多就是受角里郑氏(郑昭先、郑清之、郑性之等)的影响或指引。光绪郑氏宗谱将郑清之之前的世系表省略,使后人多误认为郑清之为角里郑氏的南渡始祖,本次修志发现了康熙年间的郑氏族谱,纠正了郑氏渊源上的长期误识。

参考资料:http://blog.wxedu.net/user1/558/archives/2005/4451.s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