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才看到,正信佛教不承认人死之后有灵魂,那么人死以后是什么?那些或往生、或轮回的本体是什么?

难道希望人死后有灵魂的存在也是一种我执我见?有人说人死后是神识,那么神识是什么?它与灵魂的区别是什么?既然不承认灵魂的存在,那么前一段时间净空法师在一次法会上说李世民转世的确有其事,我们这些晚生后学该如何听如何信?难道末法时期罪孽有如此之深重?望有贤着为我解惑。南无阿弥陀佛!

灵魂论是邪见,真我论也是邪见。 阿赖耶之说是取自部派佛教大众部的「心性本净」以及经量部种子说有关。
(《大毗婆娑论》)或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别论者(按,属大众部系统)。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大众部认为心的本性是清净的,这与之后的佛性论是相同的。 而种子说是主要是寻找轮回的主体。 因此两者都影响了阿赖耶的诞生,阿赖耶之说非佛陀时代产物,大约是公元5世纪的学说。

神识之说非阿赖耶,神识是取自道教,民间传说然后与阿赖耶之说(唯心论)划上等号而产生。 一般上的神识之说并非指阿赖耶之说。 神识之说是十分接近真我论的,而这是佛陀宣说真我论为邪见。

佛陀原始时代并无提出轮回的主体,而在爱尽大经以及嗏帝经中,佛陀斥责嗏帝比丘。

无论是灵,魂,我,神识都是非佛陀所宣说,这些都是邪见。转世和神识,灵魂是两码子的事情。

嗏帝比丘的邪见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同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附近的比丘们中,有一位原为渔夫儿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诉其它比丘说:
「我确实听世尊说过,在生死中流转的识,是不变的。」
其它比丘们知道了,纷纷来规劝他说:
「嗏帝学友!不要这样说,不要诽谤世尊,世尊不曾这样说。世尊用各种方法,都在教导我们『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怎幺会像你说的那样呢!」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坚持己见,听不进其它比丘的纠正劝导。大家没办法,只好去禀告佛陀。
佛陀请人叫嗏帝比丘来当面确认,嗏帝比丘还是那样说。于是,佛陀便更进一步追问嗏帝比丘:
「嗏帝!你说的识,指的是什幺?」
「世尊!就是那能说、能感受、能到处经历善、恶行而受业报者。」
「你这个愚痴人啊!究竟从谁那里听我这样说的?我不是用各种方法说明『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吗?你这个愚痴人啊!我不曾这样说,而你自己却作这样的曲解与诽谤,这会伤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过,会让你长远受苦的。」
于是,佛陀转问在场的其它比丘,其它比丘都同声回答:
「世尊!您确实用各种方法教导『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
「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都记得我所说的『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所以,识随着所引生的因缘,就有不同的名称,如从眼睛看见东西所生起的识,就称为『眼识』;从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触物、意识法的因缘而生起的识,就分别名为『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像火,其名称可以从所引生的燃料来称呼一样,如烧木柴的火,称为木火;烧一捆捆柴的火,称为薪火;烧干草的火,称为草火;烧干粪的火,称为粪火;烧谷壳的火,称为谷壳火;烧垃圾的火,称为垃圾火。
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都记得我所说的。只有这个愚痴的嗏帝比丘,颠倒了文句与含义,既诽谤了我,也伤害了自己,更犯下了大罪过。你这个愚痴人!知错了吗?」
受佛陀这般责备,嗏帝比丘内心忧戚,无言地低头,若有所思。
佛陀责备过嗏帝比丘后,继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你们看到众生了吗?」
「看到了,世尊!」
「比丘们!你们看到众生需要依赖食物提供的营养,才能生存吗?」
「看到了,世尊!」
「比丘们!你们看到当食物供给的条件消失了,众生就会死亡吗?」
「看到了,世尊!」
「比丘们!如果不确定以上说的这一些,那幺就会有怀疑,不是吗?」
「的确,世尊!」
「比丘们!如果以正慧如实见以上所说的这一些,那幺就不会有所怀疑了,不是吗?」
「是的,世尊!」
「比丘们!如果你们对这清净、明亮的正确知见起了执着:珍爱它、宝贝它、拥有它,那算了解我教导过你们的筏喻法:筏是用来渡河,不是用来喜爱执着的吗?」
「不算了解,世尊!」
「比丘们!如果有外道问你们:『道友!你们确知这样清净、明亮的正确知见,有什幺意义?有什幺用处?有什幺功德呢?』你们应当怎幺回答?」
「世尊!我们会这样回答:『道友!清净、明亮的正确知见,是为了厌离欲贪,是为了离欲,是为了如实知的缘故』。」
「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确实应该这样回答。
比丘们!众生当生与来生,都需要四种食物来维持与延续生命。哪四种呢?即物质性的抟食,可以生起感受的触食,求生意志的思食,以及攀缘执取的识食。
比丘们!这四种食物的需求从何而来呢?其根源的『集』是什幺?从哪里生起,从哪里制造出来的呢?
那是『爱』!
爱又是从何而来?其根源的『集』是什幺?从哪里生起,从哪里制造出来的呢?是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这就是从无明而有行,从行而起识,从识而起名色,从名色而起六入处,从六入处而起触,从触而起受,从受而起爱,从爱而起取,从取而起有,从有而起生,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因此,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比丘们!有了这样的知见,还会耽湎于过去,想着:『我过去存在或不存在?我过去是什幺?后来又变成怎样?过去如何?』吗?」
「不会的,世尊!」
「有这样的知见,还会飞驰于将来,想着:『我将来会存在或不会存在?我将来会是什幺?之后又会变成怎样?我将来会如何?』吗?」
「不会的,世尊!」
「有这样的知见,还会困惑着眼前『我存在或不存在?我是什幺?如何存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有这样的知见,还会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让如来流血』等五大重罪吗?还会故意犯戒、舍戒、放弃在僧团中修学吗?或者,转向跟随外道修学、求福、持咒,以求离苦息苦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有这样的知见,还会有第八次的轮回受生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有这样的知见,还会因尊敬老师而说吗?会因大沙门世尊这样说就跟着说吗?还会去追随其它人为老师吗?还会献身于尊奉一般沙门、婆罗门,重返他们的喧闹讨论,以及求吉祥的符号仪式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你们只会说自己所知、所见,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是吗?」
「是的,世尊!」
「很好啊!比丘们!我以『当生可见证、可直接领受、劝引验证、向上引导、智者内证』的正法来教导大家,我为大家说的,就是这样的法。
比丘们!有『健康』的『精卵结合』,以及有相应的『识』三个因缘俱足了,才会有胎儿。经九个月或十个月的怀孕,婴儿才会出生。婴儿出生后渐渐养育长大,生理上诸根也渐渐成熟。
生理上诸根成熟以后,由于不具正念,对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所以,当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意识时,遇到喜欢的就乐着,不喜欢的就憎恶,因而罪恶的行为就在其中不断地发生。这样,从觉受的乐爱,就有了执取;有了执取,就有蓄势待发的有;然后是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苦聚集。比丘们!这一切,不都是以具足爱,由爱所系缚而形成的一连串相接续的吗?」
「是啊,世尊!」
「比丘们!正等正觉的如来,心具正念,对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所以对每一个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意识,喜欢的不会乐着,不喜欢的也不会憎恶。这样,对觉受不会有乐爱,乐爱止息了,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苦,也就止息了。比丘们!这一切,不都是以爱的息灭,而达到解脱的吗?」
「是啊,世尊!」
「比丘们!要记住这爱尽解脱的简要教导,也要记得嗏帝比丘,这个被困在爱之大网束缚中的渔夫子之例子。」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三八爱尽大经》、《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经》。
二、嗏帝比丘所说的识,就是主导觉知、感受、行为、业报,也就是一般人通称的灵性、灵魂。如果说,生死轮回中有一不变者在,不论称它为「识」、「灵」、「魂」、「我」,那又有什幺不同呢?不就是印度《奥义书》以来所说的「真我」吗?难怪嗏帝比丘要受到斥责。
三、在佛陀到处教导「无我」的环境下,佛弟子中竟然还有嗏帝比丘这样的误解,真可谓「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得其解」了。
四、「比丘们!如果有外道问你们:『道友!你们有这样清净、明亮的正确知见,有什幺意义,有什幺用处,有什幺功德呢?』……你们确实应该这样回答。」一段,取自《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经》,《中部第三八爱尽大经》中无。
五、「还会去犯『杀父、杀母、……还会有第八次的轮回受生吗?」一段,取自《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经》,《中部第三八爱尽大经》中无。其中,「还会有第八次的轮回受生吗?」亦即表示最多只还会有七次的生死流转,间接地指「初果」。
六、「会为了尊敬老师而说吗?……以及求吉祥的符号仪式吗?」一段,取自《中部第三八爱尽大经》,在《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经》中,次第与意涵均略有差异。
七、「识」,为形成胎儿的三个要件之一,《中部第三八爱尽大经》作「康达婆」;《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经》作「香阴」。「康达婆」,又译为「干闼婆」,为好色之乐神,喜欢看夫妻敦伦之乐(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三七五三页中),而有所借用。但不论是「康达婆」亦或「香阴」,这样的用法恐怕是比较后来的。若以整体《阿含经》中的惯用词来看,联系一期生命到另一期生命还是以「识」一词用的最多。
八、如同眼识、耳识等识的不同称呼,后来将从前生来到此生之识,称为「结生识」,从此生到来生,称为「有取识」,这也是「识」在不同情况下,为展现其不同作用之偏重,而给予不同称呼的又一例。
九、我们再一次看到,「爱」在生死流转中举足轻重的教说。连同「我」的错误见解(即「无明」),成为佛法修学的重要轴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23
你好同修!你问的都是很严肃的问题,是不能随意而答的。佛教是肯定灵魂的存在,但是他用的名词不同,因为对于“灵魂”佛教有更圆满的解释。把它叫做神识。佛教认为阿赖耶识是最深层的意识,也就是第八识。菩萨所修的转识成智,就是转成大圆镜智。被污染了的叫做神识,还原本来面目的,叫做真如本性。“灵魂”“神识”也叫做灵性。灵性与本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生死轮回的是它,不生不灭的是它,妙明真心还是它!迷,就有生死。觉,就没有生死啦!世界上没有任何学说,包括科学,都没能超过其上。这是真的!一定要坚固道心,相信你会有非凡的成就。阿弥陀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21
生命的本质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结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通过人生来展现自己,这犹如道的体、相、用,我们看不见道,因为道是一种反物质存在,但我们可以通过大千世界的相状和万事万物万象的用途知晓这一切都是道的体现。

生命可以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形式出现在视野中,比如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动物、人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命,生命也可以以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的形式出现在反物质世界,比如阴间的鬼魂,极乐界的神佛,仙岛群岛洲的天仙,这就是指灵体,比如人,可以以肉体的形式出现在这个物质世界上,也可以以灵体的形式出现在梦境这个反物质世界中。

虽然说生命的本质是一种有灵性的反物质结构,但对此作为人很难理解,那么,我们可以粗浅的把生命看成灵魂,灵魂就是生命,那么,什么又是灵魂呢?灵魂就是游荡在茫茫无际灵的海洋中的意识。

现在,我们把生命简化为意识,这样就好理解多了,也就是说,生命就是意识。因为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生命存在形态和生活环境。当一个生命的意识状态是猪时,这个生命就以猪的形态生活在家畜世界里;当一个生命的意识状态是人时,这个生命就以人的形态出现在人间这个物质世界里;当一个生命的意识状态是仙时,这个生命就以仙的形态出现在诸如千年界、万年界、仙岛群岛洲那个环境中;当一个生命的意识状态是神时,这个生命就以神的形态出现在反物质世界里。为什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72变的神通变化呢?因为他掌握了随意使意识变化的奥妙,意识变了,形态随之跟着演变。

参考资料:转自生命禅院网

第3个回答  2011-06-21
人死以后会根据你前生的因果去往不同的地方
现在确实要末法时期 其实不必听那多人怎么说
有些东西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拉 才会信 不信邪说的人都要没有经历的人
你可以留意身边的人就会有这样的 有缘人 早晚都 可以渡你
你既然有这些想法证明你也有这样的缘分 等以后你碰见有缘人拉你就什么都明白拉
也没白我说的是什么道理 天机不可泄露
南无阿弥托佛 摩诃萨
第4个回答  2011-07-01
神识就是灵魂 到自己死时就知道有没有了 信也有 不信也有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