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在古汉语中有哪些意思

于的意思有哪些,在古汉语字典中,举些例子就行叻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和”“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 从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或“过”、“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作为动词词头,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见
黄鸟于飞(《诗经。周南。葛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8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第2个回答  2011-06-18
在、对、和 貌似还有些,忘了,不过一般于是指在;或者就是无义;或者承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