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政治哲学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要详细的 ,不要求原创。欢迎复制黏贴给我~~~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
我们是要写论文的啦。。。
答得好分数我可以再加~~·
谢谢各位了~~~~

苏格拉底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的人(在他之前的自然哲学家们只关注外部世界,而苏格拉底注重人的内心)——“认识你自己”。他的重要命题有“无人故意作恶”“国家是大写的人”等等,他的开创性方法是“助产术”。
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是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全真全善的理念世界,凡世上的万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他以著名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也强调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著作《对话集》以对话方式写成,循循善诱,非常值得一看。
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缺陷,试图以“实体”学说取而代之,但他自己也在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中陷入了含混。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他的美学和政治思想倡导“中庸”(当然他不认识孔子啦,但是都主张“适中”的是最好的。)他的体系十分庞大,是学科分类的创始人,实在太复杂,几乎说不完了。追问

您好 这些我也知道啊~~ 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 我们要写2000字呢~~~
请问有没有详细一点的

追答

http://wenku.baidu.com/view/83b7e107eff9aef8941e0684.html

追问

额 ~~ 这个是人文主义的那什么诶~~~ 我要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政治哲学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8
:   柏格森的哲学并不只是一种富于想像的诗意的宇宙观,就这一点而言,柏格森哲学
  的两个基础是他的空间论与时间论。他的空间论对于他指责理智来说是必需的,如果他
  对理智的指责失败了,理智对他的指责就会成功,因为这两者之间是一场无情的苦斗。
  他的时间论对于他证明自由来说是必要的,对于他逃开威廉詹姆士所谓的“闭锁宇宙”
  来说是必要的,对于他所讲的其中不存在任何流动事物的永久流转之说是必要的,对于
  有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他的全部讲法是必要的。所以在评论他的哲学时,宜于把注意力
  集中在这两个学说上。如果这两个学说是对的,任何哲学家也难免的那种细小错误和矛
  盾倒没有很大关系;而如果这两个学说不对,剩下的就只有应当不从理智根据而从审美
  根据来评判的富于想像的叙事诗了。因为二者当中空间论比较简单,我先从它谈起。
  柏格森的空间论在他的《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有详尽明白的叙述,所以属于他的哲
  学的最早期部分。在第一章中,他主张较大和较小暗含着空间的意思,因为他把较大者
  看成根本是包含较小者的东西。他没有提出支持这种看法的任何理由,无论是好的理由
  或是坏的理由;他仅仅像是在运用明白的reductioadabsurdum(归谬证法)似地高叫:
  胺路鹗裁丛诩让挥卸嘌性也没有空间的场合下仍旧可以谈大小似的!”
  一些明显的相反事例,类如快乐与痛苦,给他造成很大困难,然而他从不怀疑也从
  不再审查一下他由之出发的定论。
  在下一章里,关于数他主张相同的论点。他说:“只要我们一想要想像数,而不仅
  是想像数码或数目词,我们便不得不求助于有广延的心象”,而且“关于数的每一个清
  晰的观念都暗含着空间的视觉心象”。这两句话足以表明柏格森并不懂得数是什么,他
  自己对于数就没有清晰观念,这一点我打算在下面加以证明。他的以下的定义也表明这
  一点:“数可以一般地定义成单元集团,或者更确切地说,定义成一与多的综合”。
  在讨论这些说法时,我不得不请读者暂时忍耐一下,去注意一些初看也许显得迂腐
  气、而其实极为重要的区别。有三件完全不同的东西,柏格森在上面的话里弄混了,即:
  (1)数——适用于种种个别数目的一般概念;(2)种种个别的数;(3)种种个别
  的数对之适用的种种集团。柏格森讲数是单元集团,他所定义的是最后这一项。十二使
  徒、以色列的十二支族、十二月份、黄道十二宫,都是单元集团,然而其中哪一个也不
  是“十二”这个数,更不是按上述定义应当是的一般的数。显然,“十二”这个数是所
  有这些集团共有的、但不和其他集团如十一人板球队共有的东西。因此,“十二”这个
  数既不是由十二项事物而成的一个集团,也不是一切集团共有的东西;而一般的数则是
  笆二”或“十一”或其它任何数的一种性质,却不是有十二项事物或十一项事物的各
  种集团的性质。
 
因此,当我们按照柏格森的意见,“求助于有广延的心象”,去想像譬如说掷出对
  六骰子得到的那种十二个圆点时,我们仍没有得到“十二”这个数的心象。其实,“十
  二”这个数是比任何心象都要怞象的东西。在我们谈得上对“十二”这个数有所了解之
  前,我们必须先知道由十二个单元而成的不同集团的共通点,而这一点因为是怞象的,
  所以是无法在心中描绘的事。柏格森无非是仗着把某个特定集团和它的项数混淆起来,
  又把这个数和一般的数混淆起来,才得以使他的数的理论显得似乎有道理。
  这种混淆和下述情况是一样的。假使我们把某个特定青年和青年期混淆起来,把青
  年期又和“人生的时期”这个一般概念混淆起来,然后主张,因为青年有两条腿,青年
  期必定有两条腿,“人生的时期”这个一般概念必定有两条腿。这种混淆关系重大,因
  为只要一看出这种混淆,便明白所谓数或个别的数能在空间中描绘其心象的理论是站不
  住脚的。这不仅否定了柏格森的关于数的理论,而且否定了他的一个更为一般的理论,
  即一切怞象观念和一切逻辑都是由空间得出的。
  但是,撇开数的问题不谈,我们要承认柏格森所讲的分离的诸单元的一切多元性都
  暗含着空间这个主张吗?他考察了和这个看法似乎矛盾的事例当中若干事例,例如接连
  继起的声音。他说,我们听见街上某个行人的脚步声时,我们心中悬想他的相继位置,
  我们听见钟声时,我们或者想像那个钟前后摇荡,或者把相继的声音在理想空间中排列
  起来。但是,这些话仅仅是一个好作视觉想像的人的自传式述怀,说明了我们前面所讲
  的话,即柏格森的见解有赖于他的视觉的优势。把时钟的打点声在想像的空间中排列起
  来的逻辑必然性是没有的,据我想,大多数人完全不用空间辅助手段来数时钟响声。然
  而柏格森却没有为必要有空间这个见解申述任何理由。他假定这是显然的,然后立即把
  这个见解用到时间上。他说,在似乎存在着一些彼此外在的不同时间的场合,各时间被
  想像为在空间中铺散开;在类如由记忆产生的真时间中,不同的时间彼此渗透,因为它
  们不是分离的,所以无法来数。
  现在他就以为一切分离性暗含着空间这个见解算是确定了,并且按演绎方式利用它
  来证明,只要显然存在有分离性,便暗含着空间,不管作这种猜想的其他理由多么少。
  例如,怞象观念显然是彼此排斥的:白和黑不同,健康和生病不同,贤和愚不同。因此,
  一切怞象观念都暗含着空间;所以使用怞象观念的逻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理智全
  部依赖于把事物想像成并排在空间中这样一个他假想的习惯。这个结论是柏格森对理智
  的全部指责的依据,就我们发现得到的情况而论,它完全基于误把一种个人特异性癖当
  成思维的必然性,我说的特异性癖是指在心中把前后继起描绘成扩散在一条线上。关于
  数的实例表明,假使柏格森的意见是对的,我们就决不能获得被认为这样饱含着空间的
  怞象观念了;反过来讲,我们能够理解(与作为怞象观念的实例的个别事物相对的)怞
  象观念这一事实似乎就足以证明,他把理智看成饱含着空间是错误的。
  像柏格森的哲学这样一种反理智哲学的一个恶果是,这种哲学靠着理智的错误和混
  乱发展壮大。因此,这种哲学便宁可喜欢坏思考而不喜欢好思考,断言一切暂时困难都
  是不可解决的,而把一切愚蠢的错误都看作显示理智的破产和直觉的胜利。柏格森的著
  作中有许多提及数学和科学的话,这些话在粗心的读者看来也许觉得大大巩固了他的哲
  学。关于科学,特别是关于生物学和生理学,我没有充分资格批评他的各种解释。但是
  关于数学方面,他在解释中故意采取了传统谬见而不采取近八十年来在数学家中间流行
  的比较新式的见解。在这个问题上,他效法了大多数哲学家的榜样。在十八世纪和十九
  世纪初期,微积分学作为一种方法虽然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关于它的基础,它是靠许多
  谬误和大量混乱思想来支持的。黑格尔和他的门徒抓住这些谬误和混乱以为根据,企图
  证明全部数学是自相矛盾的。由此黑格尔对这些问题的讲法便传入了哲学家的流行思想
  中,当数学家把哲学家所依赖的一切困难点都排除掉之后很久,黑格尔的讲法在哲学家
  的流行思想中依然存在。只要哲学家的主要目的是说明靠耐心和详细思考什么知识也得
  不到,而我们反倒应该以“理性”为名(如果我们是黑格尔主义者),或以“直觉”为
  名(如果我们是柏格森主义者),去崇拜无知者的偏见——那么数学家为了除掉黑格尔
  从中得到好处的那些谬误而做的工作,哲学家就会故意对之保持无知。
  除了我们已经谈的数的问题以外,柏格森接触到数学的主要一点是,他否定他所谓
  的对世界的“电影式的”描述。在数学中,把变化、甚至把连续变化理解为由一连串的
  状态构成;反之,柏格森主张任何一连串的状态都不能代表连续的东西,事物在变化当
  中根本不处于任何状态。他把认为变化是由一连串变化中的状态构成的这种见解称作电
  影式的见解;他说,这种见解是理智特有的见解,然而根本是有害的。
  真变化只能由真绵延来解释;真绵延暗含着过去和现在的相互渗透,而不意味着各
  静止状态所成的一个数学的继起。这就是他所说的非“静的”而是“动的”宇宙观。这
  个问题很重要,尽管困难我们也不能不管。
  柏格森的立场可以拿芝诺关于箭的议论来说明,在对他的批评方面我们要讲的话由
  此也可以得到恰当说明。芝诺议论,因为箭在每一瞬间无非是在它所在的地方,所以箭
  在飞行当中总是静止的。初看来,这个议论可能不像是十分有力的议论。当然,人会这
  样讲:箭在一个瞬间是在它所在的地方,但在另一个瞬间是在另外的地方,这正是所谓
  的运动。的确,如果我们一定要假定运动也是不连续的,由运动的连续性便产生某些困
  难之点。如此得出的这些难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家的老行当的一部分。但是,如果
  我们像数学家那样,避开运动也是不连续的这个假定,就不会陷入哲学家的困难。假若
  一部电影中有无限多张影片,而且因为任何两张影片中间都夹有无限多张影片,所以这
  部电影中决不存在相邻的影片,这样一部电影会充分代表连续运动。那么,芝诺的议论
  的说服力到底在哪里呢?
  芝诺属于爱利亚学派,这个学派的目标是要证明所谓变化这种事情是不会有的。对
  世界应采取的自然看法是:存在着发生变化的物件;例如,存在着一支时而在此、时而
  在彼的箭。哲学家们把这个看法对分,发展出来两种誖论。爱利亚派的人讲,有物件而
  没有变化;赫拉克利特和柏格森讲,有变化而没有物件。爱利亚派的人说有箭,但是没
  有飞行;赫拉克利特和柏格森说有飞行,但是没有箭。双方各反驳对方,来进行辩论。
  熬病迸傻娜私玻说没有箭是多么可笑!“动”派的人讲,说没有飞行是多么可笑!那
  位站在中间主张也有箭也有飞行的不幸者,被参与辩论的人认成是否定二者;他于是就
  像圣西巴斯蒂安一样,一侧被箭刺穿,另一侧被箭的飞行刺穿。但是我们仍然没有发现
  芝诺的议论的说服力何在。
  芝诺暗中假定了柏格森的变化论的要义。那就是说,他假定当物件在连续变化的过
  程中时,即便那只是位置的变化,在该物件中也必定有某种内在的变化状态。该物件在
  每一瞬间必定和它在不变化的情况下有本质的不同。他然后指出,箭在每一瞬间无非是
  在它所在的地方,正像它静止不动的情况一样。因此他断定,所谓运动状态是不会有的,
  而他又坚持运动状态是运动所不可少的这种见解,于是他推断不会有运动,箭始终是静
  止的。
  所以,芝诺的议论虽然没有触及变化的数学解释,初看之下倒像驳斥了一个同柏格
  森的变化观不无相似的变化观。
  那么,柏格森怎样来对答芝诺的议论呢?他根本否认箭曾在某个地方,这样来对答。
  在叙述了芝诺的议论之后,他回答道:“如果我们假定箭能够在它的路径的某一点上,
  芝诺就说得对。而且,假如那支运动着的箭同某个不动的位置重合过,他也说得对。但
  是那支箭从来不在它的路径的任何一点上。”
  对芝诺的这个答复,或者关于阿基里兹与龟的一个极类似的答复,在他写的三部书
  中都讲了。柏格森的见解坦白说是誖论的见解;至于它是不是讲得通,这个问题要求我
  们讨论一下他的绵延观。他支持绵延观的唯一理由就是讲变化的数学观“暗含着一个荒
  谬主张,即运动是由不动性做成的”。但是这种看法表面上的荒谬只是由于他叙述时用
  的词句形式,只要我们一领会到运动意味着“关系”,这种荒谬就没有了。
  例如,友谊是由作朋友的人们做成的,并不是由若干个友谊做成的;家系是由人做
  成的,并不是由一些家系做成的。同样,运动是由运动着的东西做成的,并不是由一些
  运动做成的。运动表示如下事实:物件在不同时间可以在不同地点,无论时间多么接近,
  所在地点仍可以不同。所以,柏格森反对运动的数学观的议论,说到底化成为无非一种
  字眼游戏。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可以进而评论他的绵延说。
  柏格森的绵延说和他的记忆理论有密切关联。按照这种理论,记住的事物残留在记
  忆中,从而和现在的事物渗透在一起:过去和现在并非相互外在的,而是在意识的整体
  中融混起来。他说,构成为存在的是行动;但是数学时间只是一个被动的受容器,它什
  么也不做,因此什么也不是。他讲,过去即不再行动者,而现在即正在行动者。但是在
  这句话中,其实在他对绵延的全部讲法中都一样,柏格森不自觉地假定了普通的数学时
  间;离了数学时间,他的话是无意义的。说“过去根本是不再行动者”(他原加的重点),
  除了指过去就是其行动已过去者而外还指什么意思呢?“不再”一语是表现过去的话;
  对一个不具有把过去当作现在以外的某种东西这个普通过去概念的人来说,这话是没有
  意义的。因此,他的定义前后循环。他所说的实际上等于“过去就是其行动在过去者”。
  作为一个定义而论,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得意杰作。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现在。据他讲,
  现在即“正在行动者”(他原加的重点)。但是“正在”二字恰恰引入了要下定义的那
  个现在观念。现在是和曾在行动或将在行动者相对的正在行动者。
  那就是说,现在即其行动不在过去、不在未来而在现在者。这个定义又是前后循环
  的。同页上前面的一段话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谬误。他说:“构成为我们的纯粹知觉者,
  就是我们的方开始的行动……我们的知觉的现实性因而在于知觉的能动性,在于延长知
  觉的那些运动,而不在于知觉的较大的强度:
  过去只是观念,现在是观念运动性的。”由这段话看来十分清楚:柏格森谈到过去,
  他所指的并不是过去,而是我们现在对过去的记忆。过去当它存在的时候和现在在目前
  同样有能动性;假使柏格森的讲法是正确的,现时刻就应该是全部世界历史上包含着能
  动性的唯一时刻了。在从前的时候,曾有过一些其他知觉,在当时和我们现在的知觉同
  样有能动性、同样现实;过去在当时决不仅仅是观念,按内在性质来讲同现在在目前是
  一样的东西。可是,这个实在的过去柏格森完全忘了;他所说的是关于过去的现在观念。
  实在的过去因为不是现在的一部分,所以不和现在融混;然而那却是一种大不相同的东
  西。
  柏格森的关于绵延和时间的全部理论,从头到尾以一个基本混淆为依据,即把“回
  想”这样一个现在事件同所回想的过去事件混淆起来。若不是因为我们对时间非常熟悉,
  那么他企图把过去当作不再活动的东西来推出过去,这种做法中包含的恶性循环会立刻
  一目了然。实际上,柏格森叙述的是知觉与回想——两者都是现在的事实——的差异,
  而他以为自己所叙述的是现在与过去的差异。只要一认识到这种混淆,便明白他的时间
  理论简直是一个把时间完全略掉的理论。
  现在的记忆行为和所记忆的过去事件的混淆,似乎是柏格森的时间论的底蕴,这是
  一个更普遍的混淆的一例;假如我所见不差,这个普遍的混淆败坏了他的许多思想,实
  际上败坏了大部分近代哲学家的许多思想——我指的是认识行为与认识到的事物的混淆。
  在记忆中,认识行为是在现在,而认识到的事物是在过去;因而,如果把两者混淆起来,
  过去与现在的区别就模糊了。
  在一部《物质与记忆》中,自始至终离不了认识行为与认识到的对象的这种混淆。
  该书刚一开头解释了“心象”,这种混淆便暗藏在“心象”一词的用法中。在那里他讲,
  除各种哲学理论而外,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是“心象”构成的,心象确实构成了全宇宙。
  他说:“我把诸心象的集合体叫做物质,而把归之于一个特定心象即我的肉体的偶发行
  动的同一些心象叫做对物质的知觉”。可以看到,据他的意见,物质和对物质的知觉是
  由同样一些东西构成的。他讲,脑髓和物质宇宙的其余部分是一样的,因此假如宇宙是
  一个心象,它也是一个心象。
  由于谁也看不见的脑髓按普通意义来讲不是一个心象,所以他说心象不被知觉也能
  存在,我们是不感觉惊异的;但是,他后来又说明,就心象而言,存在与被有意识地知
  觉的差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另外一段话也许能说明这一点,在那段话里他说:“未被
  知觉的物质对象,即未被想像的心象,除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的状态而外,还会是什么
  呢?”最后他说:“一切实在都和意识有一种相近、类似,总而言之有一种关系——这
  就是通过把事物称做‘心象’这件事实本身我们向观念论让步的地方。”然而他仍旧讲,
  他是从还没有介绍哲学家的任何假说之前讲起的,打算这样来减轻我们一开始的怀疑。
  他说:“我们要暂时假定我们对关于物质的各种理论及关于精神的各种理论毫无所知,
  对关于外部世界的实在性或观念性的议论毫无所知。这里我就在种种心象的面前。”他
  在为英文版写的新序言中说:“我们所说的‘心象’是指超乎观念论者所谓的表象以上、
  但是够不上实在论者所谓的事实的某种存在——是一种位于‘事实’和‘表象’中途的
  存在。”
  在上文里,柏格森心念中的区别我以为并不是想像作用这一精神事件与作为对象而
  想像的事物之间的区别。他所想的是事物的实际与事物的表现之间的区别。至于主体与
  客体的区别,即以进行思考、记忆和持有心象的心为一方,同以被思考、被记忆或被描
  绘心象的对象为另一方之间的区别——就我所能理解的来说,这个区别在他的哲学中是
  完全没有的。不存在这种区别,是他真正假借于观念论的地方;而且这是非常不幸的假
  借。从刚才所讲的可以知道,就“心象”来说,由于不存在这种区别,他可以先把心象
  讲成中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然后又断言脑髓尽管从来没有被描绘成心象,仍是一个心
  象,随后又提出物质和对物质的知觉是同一个东西,但是未被感知的心象(例如脑髓)
  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的状态;最后,“心象”一词的用法虽然不牵涉任何形而上学理论,
  却仍旧暗含着一切实在都和意识有“一种相近、类似,总而言之有一种关系”。
  所有这些混淆都是由于一开始把主观与客观混淆起来造成的。主观——思维或心象
  或记忆——是我里面现存的事实;
  客观可以是万有引力定律或我的朋友琼斯或威尼斯的古钟塔。主观是精神的,而且
  在此时此地。所以,如果主观和客观是一个,客观就是精神的,而且在此时此地:我的
  朋友琼斯虽然自以为是在南美,而且独立存在,其实是在我的头脑里,而且依靠我思考
  他而存在;圣马可大教堂的钟塔尽管很大,尽管事实上四十年前就不再存在了,仍然是
  存在的,在我的内部可以见到它完整无损。这些话决不是故意要把柏格森的空间论和时
  间论滑稽化,仅仅是打算说明那两个理论实际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主观和客观的混淆并不是柏格森特有的,而是许多唯心论者和许多唯物论者所共有
  的。许多唯心论者说客观其实是主观,许多唯物论者说主观其实是客观。他们一致认为
  这两个说法差别很大,然而还是主张主观和客观没有差别。我们可以承认,在这点上柏
  格森是有优点的,因为他既乐意把客观和主观同一化,同样也乐意把主观和客观同一化。
  只要一否定这种同一化,他的整个体系便垮台:首先是他的空间论和时间论,其次是偶
  然性是实在的这个信念,然后是他对理智的谴责,最后是他对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解释。
  当然,柏格森的哲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或许是他的大部分声望所系的那一部分,不
  依据议论,所以也无法凭议论把它推翻。他对世界的富于想像的描绘,看成是一种诗意
  作品,基本上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反驳。莎士比亚说生命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雪莱说
  生命像是一个多彩玻璃的圆屋顶,柏格森说生命是一个炮弹,它炸裂成的各部分又是一
  些炮弹。假若你比较喜欢柏格森的比喻,那也完全正当。
  柏格森希望世界上实现的善是为行动而行动。一切纯粹沉思他都称之为“作梦”,
  并且用一连串不客气的形容词来责斥,说这是静态的、柏拉图式的、数学的、逻辑的、
  理智的。
  那些对行动要达到的目的想望有些预见的人,他这样告诉人家:目的预见到了也没
  有什么新鲜,因为愿望和记忆一样,也跟它的对象看成是同一的。因而,在行动上我们
  注定要做本能的盲目奴隶:生命力从后面不休止、不间断地推我们向前。
  我们在沉思洞察的瞬间,超脱了动物生命,认识到把人从禽兽生活中挽救出来的较
  伟大的目标;可是在此种哲学中,这样的瞬间没有容留余地。那些觉得无目的的活动是
  充分的善的人,在柏格森的书里会找到关于宇宙的赏心悦目的描绘。但是在有些人看来,
  假如要行动有什么价值,行动必须出于某种梦想、出于某种富于想像的预示,预示一个
  不像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那么痛苦、那么不公道、那么充满斗争的世界;一句话,有些
  人的行动是建筑在沉思上的,那些人在此种哲学中会丝毫找不到他们所寻求的东西,不
  会因为没有理由认为它正确而感觉遗憾。
第2个回答  2011-06-27
南大的吧。。。。嘿嘿。。追问

哎~~ 不解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