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佛教时期中观和唯识这两个时期的历史重点是怎样的?包括人物、经典、典故等。谢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6-23
中观学和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最重要思想体系。一般认为,唯识学的出现晚於中观学,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观与唯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行不悖,双方就了义不了义互诤不断。中观主旨是般若性空,万法假有;唯识主旨是唯识无境,内识实有。据玄奘《成唯识论》和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内容判断,唯识学的出现受到了当时印度主流思想--婆罗门思想体系内性论、数论等宗派的理论刺激;如果撇开这方面的因素,唯识学的出现,这一现象本身意味著对中观思想的一种检讨与反省。唯识学构筑了庞大的名相概念体系,试图对佛教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有别於中观学的解答,这种阐释根本问题的差异并不能简单地归因於门户之见,我个人认为,这代表了大乘佛教内部核心范畴的一次替换,中观学的核心范畴是「假名」,而唯识学的核心范畴是「识」,前者主张「唯假」,後者主张「唯识」。换言之,从「唯假」到「唯识」标示了大乘佛教从中观学到唯识学的过渡。
根本佛教与唯识学 
  一、叙言:在佛学上谁都知道有“小乘”这个名称,这名称大约到佛灭三百年以后,大乘佛教兴起之时才出现的,不然,在巴利文三藏和汉译阿含经,及有部论中,何以没有这个名称,更没有大乘的名称。大约在纪元一世纪前后,大乘教学者,把原始的根本的佛教,称之曰小乘佛教,而自称大乘。这些大乘学者,历史上是“无名氏”,后来可以代表的是马鸣与龙树、无著,他们都是反声闻的。把阿含经教贬值,无论如何,并非佛意,就是三乘五乘一乘的名称,也是大乘教徒后来分别出来的。佛陀在世时,及他灭后三百年至四百年间,是没有什么“乘”的。虽然部派佛教时期分为二十部,也还是“饮水思源”?,“万法归一”,没有大小一三等的高低的分划与批判。所以这许多的分判,?全是大乘学者有意的作为。 
  用“乘”──大乘小乘一乘三乘等,来譬喻佛教,并批判佛教思想,算是印?度佛教史上最初的判教法,次有六宗八宗之判,后来就更多了。佛法到了中国?,判教的学风来得更盛行。在唐时就有人说“古人古贤,所立教门,差别非一”(注一)。有的从思想上批判的,如“乘”“宗”等;有的从时间上批判的,如“三时”“五时”等。五时八教等说,我们不能相信是合乎历史的,同样?的大小乘与一乘三乘之说,也都是后来大乘学者的创作。印度是不讲历史的国?家,尤其是上古时代──佛陀以前,可说一点历史资料都没有,到佛陀立教以后,印度历史算是有了一线光明,但是仍不可得其详。今从乔达摩世尊起,以?探讨印度佛教思想,略述如下:
  二、根本佛教:中国佛教学者,自古以来都承认经典,无论大乘经或小乘经,都是佛说的。所以佛陀又称为法王,因为他是一切法说明的依止处,这是说以佛为法之主故,曰根本佛教。再广而言之,后世弟子所造的论,都是依佛法为根据的,亦可说根本佛教。这里所说的根本佛教是以创教者释迦佛陀及其第一代弟子,所说之言教而定名的。后起的大乘经律论一切教法,都是依止乔?达摩世尊的言教思想而建立的,如华严经、大日经等,故曰根本佛教。 
  佛陀释迦牟尼乔达摩,在未成佛前,名曰悉达多,在纪元前四六六年降生?在北印度的迦毗罗城(今为泥泊尔国的南部边境)释迦族中。于纪元前四三七年(二十九岁)出家,四三一年(三十五岁)时悟道,彻悟宇宙真理而成为一大觉悟之哲人。成道以后名曰释迦牟尼佛。纪元前三八六年,八十岁时入灭。?
  佛陀灭后三十年内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的时期(注二)。此时期中,佛陀所说的法,是以当时的社会思想为对象的。他反对吠陀思想,反对婆罗门教士与其社会制度。当时的印度思想颇为复杂,这里可以归纳两点说: 
  1、哲学方面:是讲二元论的。一、肉体与灵魂:当时的哲学思想,即六派论师的学说,偏重在求灵魂上苦恼的解脱,至于社会一般民众,即婆罗门教士等,是尽情享受。为了满足这个解脱的志愿,他们发现:二、自性与神我的学说,生天的理论。神我是创造之主,只要他(神我)享受,自性就应其所需而?起变化,产生万物。人类若是达到与神我合一,就不生不灭,故名解脱。在诸法上说,宇宙万有都是自性与神我的组合。前者的肉体与灵魂,属于现象论的?;后者自性与神我,是属于本体论的。
  2、在宗教方面:修定与苦行(注三);印度属热带地区,大陆的河流区域,物产丰饶,人民不烦生计,易生出世之想,所以印度的宗教信仰非常发达,教派也多。但是无论那一个教派里的人,都不离禅定与行苦行的两种实践行为;特别是六师学派,和各沙门集团,更加注重这两种行为。佛陀在未出家前,就学习婆罗门教的禅法,先去修习禅定,后来他又行苦行,数年之内,参学多少名德。最后他感觉到修苦行一法,从使身体与精神痛苦疲劳,绝无成正果的?可能,不是究竟的法门。遂转修禅定,于是他从两位有名的修养极高的仙人,学习修定,但是他觉得他们的禅法也不究竟,不能启示智慧,不能彻悟真理,遂舍了仙人的禅法,先行身体恢复健康,就自求悟道之法,所谓坐菩提座而作?思维。佛陀成道后,所说的教法,依他所证悟的境界而说的,这不外乎三法印。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这三种真理,就是乔达摩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觉悟的缘起理性,后来成为修观的法门。如修无常观、无我观、修苦观褪俏崛四谛纳系闹腔劬跽铡!爸钚小薄爸罘ā薄坝新笔撬鬯迧的对象,即是吾人之现象世界。行者要在这三方面去修习,从这三方面去修观行,即是去经验,才能达到“涅盘寂静”之乐果──一种心安理得的境界。前三是因,后一是果。若三法印中,加上涅盘寂静,又名四法印。如表: 
  阿含圣典的要义虽多,重要者不外这三法印。但是究竟根本佛教的三法印?,与唯识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我们要知道,诸行无常,就是唯识上所讲的虚妄?分别有的心心所法,及其所变现诸法。诸法无我,就是唯识所谈的二无我。因为普通研究佛学,都道小乘谈人无我,不谈法无我;小乘证生空真如,不证法空真如。大乘谈人无我,也谈法无我,证二空真如。人无我狭,法无我宽,这二种无我之分,也是大乘兴起后,才分别出的。今此言“诸法无我”就是显二无我义。阿含经中唯说诸法无我,不说人无我也。有漏皆苦,涅盘寂静,大乘?佛学同是发挥这种思想。不过这种思想在阿含经中表现得浓厚些。 
  三、原始佛教:原始与根本的不同,是时间不同,思想是无多大差别的,可说是一致的,有差别的是在僧团戒律上。根本佛教时期,以佛陀和佛陀直接?弟子入灭时为止。原始是从佛陀的再传弟子起,约在纪元前三五○年至二七○年中的一百二十年,为原始佛教的时代。所谓原始者,因为这百几十年中,思?想行为,大体是依佛世遗规的。在这原始佛教时期,当时佛弟子,特别是僧团,他们特别注意两项事情:一、维持法统的传承;二、保持教权的存在,这在?律典里是常见到僧团的行动。在维持教法的传承方面:不是维持像中国所传的?祖师制度,如佛传给迦叶,迦叶传阿难乃至二十八祖等规式。是要维持大众结?集的口传的要典,使一代传一代的继续传下来。在教权方面,就是维持戒律保守,特别是羯摩(会议)制度。这种制度特别是南传佛教表现得最坚强,至今?仍有他的规模。后来的祖师制度和中国的衣钵传法制度,都是形式的表演。
  因此,在形式上讲究保守,在理论和思想上是得不到进步。在这时期内,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前期根本佛教的重心在佛陀,是依?人不依法律的;到了原始佛教时代,佛教的重心在律(僧团),是依僧团与戒?律,而不依人也不依法的。后来部派佛教时期,佛教重心则在法,依法不依人,也不依律和僧团了,故产生了大乘法,其重心仍在法理与思想。原始佛教思?想重在戒律的保持,对于教法还是重三法印。后来人要研究,为什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在解释上就有五蕴的思想。如五蕴前一色蕴属于?物质方面(肉体),后面的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方面(心理),故五蕴就是诸行。佛何以要如此说?是为了迷心执我者说五蕴,把心理分得详细些,以示所谓心者,亦无我体存在。又佛为迷执色法为我者说十二处,把色法再详细的分析,以示物质上的无我。所以佛陀的思想是进步的,而唯识法相的道理,就?建立在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根本说来,仍不离三法印的理论。
  因此原始佛教的阿含经,都是唯识思想的渊源所在。待后详说。四阿含经许多地方说到唯心的道理:如生死轮回说,业感缘起说,都是以心为造作之主体的;又如杂阿含经说蕴、处、界、缘起、食、住等诸法相,所?说的都是法相。唯识法相入门之书曰百法明门论,但此论是解释阿含经中的“一切法无我”义,以明诸法唯识(注四);又五蕴论是解释阿含经中之五蕴,以明缘生法相(注五)。原始佛经与唯识的差别,只是唯识中说八识,阿含经中说六识。大乘唯识说众生的轮回,因烦恼业种而有,入母胎识,是第八阿赖耶识。阿含经里说,入母胎时,是第六意识。其他五蕴、百法等名相分别,皆系后起之说。 
  原始佛教除阿含经外,依有部有阿毗达磨论藏,有六足发智等七论,上座?部有法聚论等七论。有部七论是佛弟子大阿罗汉所造,但出世是很晚的。阿毗达磨论译曰对法论。其体裁有的是契经式的,内容是解释阿含经的各种教理的(注六)。这些论与唯识学关系较多,同时对于当时佛学思想和法相名词的组?织,也相当有系统了。唯识学不过采其说,而加以严密的组织而已。如唯识五?蕴百法,就是根据法蕴足论、五事毗婆沙论、俱舍论等之组织而建立的。 
  四、部派佛教:部派佛教的时代,从佛灭后一百二十年(纪元二六七年)起,僧团开始分裂。在中印度的毗舍离国有跋耆子比丘,因行十种非佛教律法?所许之事,引起大众的反对,于是而有第二次的结集。但开会的结果,因意见不一而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前者是保守的正统派;后者为前进的革新派。后来两派又各自演化出若干派来,而成有名的佛教二十部派。上座?部发展到锡兰缅甸等地,今仍盛行;大众部发展为大乘,而流行于中日蒙藏等?地。这里所讲的唯识是属于大乘的。锡兰等地上座部至今虽不信大乘佛学,而?研究者颇不乏人。因为他们有一个共通之点──都是佛教,都说因缘法(注七)。部派佛教是以阿育王时代的佛教为中心,阿唷王曾以佛教为国教。他在纪元前二七一年正登王位,此后第七年即大弘教法。在他的保护下,上座部难者目建连帝须,曾召集了第三次结集。这次结集中,据说只是结集了论藏,并确定上座部为正统纯洁的佛教,同时,批判其他宗派之学说(注八)。在他们的论典中,也讲心法、心所法、色法、涅盘(注九)。在心的方面:有“有分?心”,后来唯识学者就把它当成阿赖耶识。大体上看来,上座部的哲学,不甚?有条理,也没有进步发展,因为他注重保守,他们以为凡是巴利文写的教典,才是真正佛教。所以对于这些教典,只能“信受奉行”,而不能参加自己的意见,对佛音等解释,也只能奉为 
  镜,而不加研讨和批判。 
  再看大众部:大众部无经论传来中国,只有一部摩诃僧只律。在印度也没有什么经教遗留下来,但在有部的大毗婆沙论中,及其他典藉中或可探见这派的教义。此部谓有根本识;这根本识在唯识学者看来,就是阿赖耶识。
  说一切有部从上座部分出,有七论全部传来中国。其中发智一论,内容是讲法相的。其他六足论,都与发智论有关。故发智为“身”,六论为“足”。这些论都讲法相,如法蕴足论、界身足论中,说色等五位七十五法。由色法而?心所法而心不相应行法而无为法,这好像是主张色本心末诸法唯物论,后来发?展而成为大乘法相缘生说;有主张由心法而心所法,而色法,而心不相应行,而无为法,这就是心本色末诸法唯心论,后来发展成为大乘唯识转变说(注十?)。有部之学说,其搜集材料和组织,大有进步成为小乘学派的革新论派,遥遥与根本上座相对。五位之分,法体实有等,三世实有,有为无为之分,可谓二元论者;又主张极微(原子)生万法说,又可说是唯物的实在论。其他如经部的色心互熏,细意识,种子说;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我;正?量部的不失法;化地部的穷生死蕴。这些思想,都在这时期内产生。这些都与?唯识学有着密切关系。
  总之,大家都认为有一个结续生死的心灵识体,它的名称尽管不同,其实体只是一个东西。这不仅佛教认定有此一法,即印度各教派?也都承认有此一物,作为轮转之体。如八识颂云:“去后来先作主翁”。由此?看来,在整个佛教学派中,只要以佛陀的智慧为立足点,不同的见解是可以会?通的,尽管各宗派有其特胜点。
第2个回答  2011-06-23
  中观和唯识(瑜伽行派)大乘佛教二大学派
  一、中观学派传到我们中过后演变成十个宗派里面的三论宗,也称为空宗,无相宗等。
  1、次以龙树《中论》为基础,而宣扬空观之学派。主张诸法无自性、空,即一切存在无固有的本质。中观理论最早的阐述者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但中观派的成立大约在四、五世纪间。此派从思想的奠基,以至其后成为印度大乘佛教二大思潮之一的过程,约可分为三期︰
  (1)初期︰以龙树、提婆师弟二人及受其直接影响的诸论师为代表,如罗侯罗跋陀罗、青目、婆薮皆属之。龙树以《般若经》为基础,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书,阐明八不中道、缘起无自性、我法二空之理;提婆造《百论》,主旨在破斥外道及小乘诸派之偏执。

  (2)中期︰以佛护、清辨、月称、观誓诸师为代表。佛护继承龙树、提婆破而不立的传统,以龙树之空‘是遮非表’。所谓‘是遮’,指从各方面指摘论敌所说的矛盾性,证明其不能成立,从而否定一切法之实有自性;‘非表’是不提出自己正面的、积极的主张,不肯定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对此,清辨则持相反的态度。清辨认为对空性要用因明的推论形式(比量)积极地加以表述。

  由于上述这两种态度的不同,中观派乃分裂成二大派。后世称属于佛护系统者为归谬论证派(具缘派),称属于清辨系统者为自立论证派(依自起派)。此中,清辨著有《中观心论颂》、《中观心论注思择焰》、《般若灯论》、《掌珍论》。佛护著有《根本中论注》。此外,撰有《入菩提行论》、《集菩萨学论》的寂天,亦属于此一时期。

  (3)后期︰以智藏、寂护、莲华戒、师子贤为代表。由于受到法称论理学及认识论的影响,故此一时期的中观派学者,大都属于自立论证派。彼等将瑜伽行派的体系吸收入中观派中,因此被称为瑜伽行中观派。此中,智藏著有《二谛分别论》;寂护有《中观庄严论》、《摄真实论》、《二谛分别论注》;莲华戒有《摄真实论细疏》、《中观庄严论细疏》、《中观光明》、《真实光明》、《一切法无自性论证》;师子贤有《现观庄严论光明》等。

  2、传承:龙树被称为始祖,历经提婆、罗睺罗跋多罗、青目、婆薮开士等人。六世纪初,有佛护、清辨二个论师出而作中论之注释。其后中观派分裂为佛护系之具缘派与清辨系之依自起派。前者之月称论师曾对清辨之中论注释,予以激烈抨击,其思想并传入西藏而广泛流传;后者则以观誓等论师为代表人物。七、八世纪之际,中观派与瑜伽派有交互流通之趋势,终于形成寂护、莲华戒等之中观瑜伽派,与密教同时流传,直至印度佛教之灭亡为止。

  3、(1)龙树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创始人。又称龙猛、龙胜。二、三世纪顷,为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出身。自幼颖悟,学四吠陀、天文、地理、图纬秘藏,及诸道术等,无不通晓。曾与契友三人修得隐身之术,遂隐身至王宫侵凌女眷。其事败露,三友人为王所斩,仅师一人身免。以此事缘,师感悟爱欲乃众苦之本,即入山诣佛塔,并出家受戒。
  出家后,广习三藏,然未能餍足。复至雪山(喜马拉雅山),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惟以虽知实义,末能通利。又以曾摧破外道论师之义,故生起邪慢之心,而自立新戒、著新衣,静处于一水晶房中。其时,有大龙菩萨,见而愍之,遂引入龙宫,授以无量之大乘经典,师遂体得教理。其时南天竺王信奉婆罗门教,攻击佛法。师遂前往教化,使放弃婆罗门教信仰。此后大力弘法,又广造大乘经典之注释书,树立大乘教学之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广为传布全印度。晚年住于南印度之黑峰山,门弟子有提婆等。
  关于师之入寂,据龙树菩萨传载,有一小乘法师,以嫉恨之故,不愿师久住于世,师知晓后,即入静室,行蝉蜕而去。
  (2)提婆:本执师子国人,龙树之弟子,付法藏第十四祖也。传曰:‘提婆菩萨,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博识才辩,擅名诸国,而以人不信受其言为忧。其国中有大天神,曰大自在天,有人求愿,能令满足。提婆诣庙求入相见,主庙者言:天像至神,不可正视,又使人百日失心。提婆言:是我所愿见,若不如此,我岂欲见。主庙者奇其志气,使入庙。天像动其眼,怒目视之。提婆问天:神则神矣,何其小也?当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而以黄金自多,动颇梨荧惑人,非我所望。便梯像凿出其眼。观者皆惊异。提婆言:我使汝等知神不假形,情不托形而已。吾既非慢,神亦非辱也。言已而出,其夜备精馔供天神。天神言: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质馈,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诬我者人,汝所供馔尽美,唯无我所须,我所乏者左眼,能施我者便可出之。提婆应命以左手出眼与之。天神赞曰:善哉丈夫,真上施也,汝求何愿,我必如汝意。提婆言:我禀明心,不假外质,唯恨悠悠蒙朦,不知信受我言,神赐我愿,必当令我言不虚没。神言:必如愿。于是退诣龙树菩萨,受出家法,剃头法服,周游扬化。时南天竺王信受邪道,沙门亲子不得一见,提婆欲化之,变形为宿卫士,能干事。王见之喜,问其人,提婆言:我是一切智人。王惊异,以种种事验之,果然。于是集国中一切婆罗门使论议,无一敌者,皆剃发为弟子。有一邪道弟子,耻其师屈,自誓汝以口伏我,我以力伏汝。偶见提婆独由禅起经行,以刀决之,五脏委地。提婆言:是我先业所害,非汝也。悟然而化。初以眼施神无一目,时人号曰迦那提婆。’百论疏上之上曰:‘提婆者天也。盖是其本名,末称伽那提婆。伽那者,小一目。以一目施天神,故以为名。
  (3)罗睺罗跋陀罗:为付法藏第十六祖。印度迦毗罗国人,姓梵摩。与龙树为同时代人。早年入那烂陀寺,从尊者黑者受具足戒,学声闻乘。又依无分别者)广学大乘及秘密乘,并弘通中观之宗义。随侍十五祖迦那提婆,证皆空之理,于那烂陀寺教化僧徒。提婆示寂之际,受其心随之教说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六载,师从提婆受婆罗门所造之鬼名书,后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付法予僧伽难提。

  二、瑜伽行派是与中观学派对立的学派,传到中过后就是我们的唯识宗,也成为相宗,有宗等。
  1、。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为思想根据,主张行‘瑜伽行’的唯识说,故名为瑜伽行派或唯识派,又称瑜伽宗。此派在印度,分裂为有相唯识派与无相唯识派。传到中国后,则形成法相宗(或称唯识宗、慈恩宗)。
  此派在印度之成立与发展的时期,约在西元四至八世纪间,大约属于印度佛教的中期。在教义方面,此派将一切法作组织性的分类,构成其精密的认识论、心理论与实践论。其学理上的成立,受大乘中观派与小乘部派(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影响颇钜。

  此派在印度发展数百年。其间,学者辈出,著述甚多。略述如次︰

  开祖相传是弥勒。相传西元四、五世纪时,弥勒在印度宣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等书,提倡唯识中道之旨,开瑜伽派之基础。其后,无著禀其教旨,着《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书,为此派学说奠定坚实之基础。无著之弟世亲又撰《摄大乘论释》、《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十地经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书,盛弘弥勒、无著之学。世亲之门人陈那,亦为一代名匠。师倡导瑜伽论,作《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观所缘缘论》、《无相思尘论》、《入瑜伽》等书,阐扬此派学说。又制《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为因明学开展出新方向。同时又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诠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颂》。

  不久,德慧、安慧、护法、难陀、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等人,各制《唯识三十论颂》之释论,宣扬三界唯识之义。其中德慧于《三十颂释论》外,撰有《随相论》。安慧为德慧门人(一说德慧之师),别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广五蕴论》等论。又有护法,住中印度那烂陀寺,著有《观所缘缘论释》、《成唯识宝生论》、《大乘广百论释论》等书,且曾破中观派法师佛护、清辩等人之学说。难陀除《三十颂释论》之外,又作《瑜伽师地论释》。净月造《阿毗达磨集论释》及《胜义七十论释》。

  胜友、最胜子及智月三师皆护法之门人。其中,最胜子等别制《瑜伽师地论释》、《菩萨戒品广注》(西藏所传)。其时又有无性着《摄大乘论释》,注《摄大乘论》;亲光撰《佛地经论》,以诠释《佛地经》;德光撰《五蕴论疏》(西藏所传,藏Phun%-po ln%ah!i rnam-par h!grel-pa)、《菩萨地注》、《菩萨戒品疏》等书。又,护法之门人有戒贤,住那烂陀寺,盛唱瑜伽唯识之学;玄奘入竺时,其年事已达一0六岁,玄奘亲就之学,禀承其教。此外,又有法称,为陈那因明学之重要推展者,在因明学上有重要贡献。

  (1)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