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岳飞写满江红的“背景”

绍兴四年(1134)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八月下旬,宋廷擢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全军将士欢欣鼓舞。一天,雨歇云散,江山明丽,岳飞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这首词。

这个说法对吗???

如果不对,请列一个说法。

(当然,我们假设这一定是岳飞写的。)

  从北宋靖康二年徽宗赵佶(太上皇)、钦宗靖康帝赵桓被金兵掳走羁押在北国,国都汴梁就落入了金人之手,而临安(今杭州)做南宋偏安的都城已有十几年了。既是偏安,皇宫是不可少的,虽不如东京的宏伟气派,却十分舒适安逸。至于六部九卿这些办公衙门就只能等而下之了。大理寺是专门负责刑狱的官署,整个建筑高大威严,风波亭就在府衙的后面。今天大理寺格外肃穆森严,公堂上放了三张桌子,这是公审重要案件的架式,各种刑具当厅摆好,不管用与不用,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一种威慑。

  当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岳飞在太监陪同下走进大理寺的时候,他不免有些惊诧: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刚才在金殿上皇上不是说得很明白吗,“中原大捷,实堪嘉奖,特授枢密副使之职……”是情况突变,还是早就有所安排?对刚才秦桧在殿上和自己唇枪舌剑的辩论,皇上似乎持论公允,难道是秦桧搞的鬼?可是如果没有皇上的首肯,再有权势的丞相也不能对一个拥有兵权的元帅采取这样的手段。是不是自己在金殿上违拗了圣意?此次和金邦罢兵言和,肯定是出自圣命,而自己据理力争又难免言辞过激。怪不得皇上说,“人言可畏,卿当谨慎,有人说,元帅你拥兵自重……”真是伴君如伴虎,此言不差,我当小心应对。

  岳飞的推测不是空穴来风。皇上对岳飞在金殿舌战主和的表现,非常不满。岳飞下殿后在宫门候旨,秦桧乘机对皇上说:“岳飞毁谤为臣事小,若得罪金使,和议受阻,金邦定将靖康皇帝放回,入主中原,到那时……”皇上赵构最怕的就是这一手,靖康帝赵桓是他的哥哥,因被金邦掳走,鉴于国不可一日无君的特殊情况,他才做了皇帝。如果真把赵桓放回,他将何以自处?秦桧见皇上神情沮丧,紧接着进谗道:“只怕岳飞一旦回军襄阳轻举妄动,求和大计便付于流水。”皇上决心议和,岳飞之事就让秦桧“职责所在,善自权衡”了。到大理寺受审,就是秦桧罗织岳飞罪名的第一步。

  岳飞看着大堂上的摆设,心里反倒逐渐平静下来:一生清清白白何惧三堂会审,心底坦坦荡荡哪怕刑讯逼供。但他,心里疑怪,总想找个熟人问问,是不是搞错了。可是见到的大小官员,一个个板着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难道他们不认识岳元帅吗?难道他们不知道朱仙镇大破金兵的岳飞吗?真是人情薄如纸啊!只好问身边的太监了。这太监支吾了一句“别无大事,只请对质一二”就溜走了。岳飞站在大堂里环顾一下,三个座位还都空着,不知是哪一位主审。侧门打开了,那是一间刑讯室,岳飞看不清里面是什么人,却听得见拷打逼供的声音:“呔,胆大岳云、张宪,密谋反叛,还不实招!给我打!”岳飞的神经一下子绷紧了,好险恶毒辣的阴谋!四个牢子手故意押着受了重刑的岳云和张宪从大堂穿过。他俩看到岳飞上前想问个究竟,早从两厢涌出数名校尉和牢子手截住岳飞。执法官高声喝道:“剥去衣冠!”岳飞凛然无言,怒目如火,校尉和牢子手哪敢妄动。在“哦……升堂……”的喊堂威声中,大理寺正卿周三畏坐在主审的位子上,罗汝楫和万俟(金羊)坐在两旁监审。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监审都是秦桧的心腹死党,谏议大夫万俟祥和御史罗汝楫曾和岳飞因军务意见相左而结怨。

  周三畏知道岳飞的战功赫赫,又敬重他的为人,询问间带着客气:“啊,岳元帅……”

  话未说完,就被罗汝楫、万俟(金羊)二位的喝问打断:“岳飞!既到法堂,还不剥去衣冠?”岳飞质问:“为何私刑拷问朝廷命官,无故劫持国家大臣!"

  二位监审并不正面回答,命校尉揭开大堂中间的黄帐,露出圣旨。

  “岳飞拜过圣命!"

  岳飞跪拜:“万岁!"

  众校尉剥去岳飞身上的朝服。

  “岳元帅,”周三畏按程序发问:“现有你部将王俊出首,告发你父子拥兵自重,班师之后,又与张宪暗传密信,谋夺兵权,反叛朝廷,有何辩解,慢慢讲来!”

  岳飞做事从来光明磊落,就是有书信来往,也能拿到桌面上来,他要求当堂拿出证据。

  罗汝楫:“你与岳云、张宪的密札为证。”

  岳飞:“请当堂出示。”

  万俟(金羊)支支吾吾地说,信已经被他们烧了。

  岳飞追问:“何人所见?”

  罗汝楫:“王俊所见。”

  岳飞:“好,传上王俊,当堂对质!"

  罗汝楫:“王俊来京途中,水土不服,他死了!”

  岳飞理直气壮地问道:“既无手札,怎证其情是实?人死无凭,怎证其事是真?”

  万俟(金羊)与罗汝楫哼唧半天说不出话来。

  岳飞索性在公堂上说个明白:“无凭无证,大兴冤狱,分明是卖国奸贼有意诬陷!"

  被岳飞一连几问,罗汝楫感到很没面子,他恼羞成怒地威吓道:“嘟!岳飞,你既人法网,断难脱逃,招也要招,不招也要招!你放明白些。”

  岳飞仰天大笑,从容说道:“我已经很明白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说到根儿上,是我没有迎合你们与金邦议和的方略,圣上苟安江南缺乏远见,可是奸相秦桧却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岳某铁骨铮铮不畏千难万险,只怕是冤狱铸成之日就是金兵南侵之时啊!”

  岳飞侃侃陈词,说得很透彻,周三畏已经感受到他心中那一腔孤愤了。

  “来人!"万俟(金羊)不许岳飞再说下去,“大刑伺候。”

  “且慢!”周三畏用手制止牢子手上前,转身对罗汝楫、万俟(金羊)说道:“案情暖昧,不可用刑!”

  罗汝楫、万俟铧自恃更有仗势:“我二人乃奉旨监审!"

  周三畏还要拦阻,罗汝楫、万俟(金羊)不容分说地指着岳飞,喝道:“快招,免得皮肉受苦!"岳飞厉声反问:“招些什么?”

  罗汝楫、万俟铧连逼带诱地让岳飞招供:拥兵自重,谋叛朝廷。

  岳飞慷慨陈词:“岳某不知反叛,只知保国安民!”

  万俟(金羊)气急败坏地喊过牢子手,命令道:“与我打!打!打!"

  四五个牢子手拥在岳飞身后,扯住胳膊。

  “你要问我反叛罪状——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岳飞挥臂甩开牢子手,撕开衣服,露出后背,“你们往这看,这就是慈母亲手刺字,生死不渝的四字‘罪状’!”

  众人围在岳飞背后,看到“精忠报国”四个字,不觉念出声来。这是当年岳飞从军时,母亲把对儿子的期望和至嘱都凝聚在这四个字里,一针针刺在他后背上的。二十多年来,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行文论策,岳飞须臾不敢忘却的,就是这四字母训。在场的人都受到了震动。周三畏此时更坚信岳飞是无罪的,这分明是陷害忠臣良将啁,他忍不住心中的义愤之情,竟然离座扑向岳飞,叫道:“元帅!惭愧啊,我真是枉作了大理寺的正卿。”

  罗汝楫、万俟(金羊)挟一己之私行报复之实,受浩然正气的冲击,更加色厉内荏,疯狂地叫着:“来,与我打!"

  校尉们应声一拥而上。

  周三畏挺身而出:“大胆,老夫在此,哪个敢打!”

  校尉们都是大理寺的属下,自然后退待命。

  罗汝楫威胁地:“周大人,敢庇护罪臣不成!"

  周三畏:“老夫护得起,就担得起!来,将岳元帅送至后堂。”

  二位监审也急了,离开座位上前干预:“哪个敢送!”

  众牢子手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周三畏此时正是无一所畏,向牢子们挥手,厉声说道:“天大祸事,老夫担待,走!”

  岳飞凝视着周三畏,周三畏默然拱手揖请,一切尽在不言中。

  罗汝揖和万俟铧还想上前阻拦,被岳飞和周三畏的正气震慑,退在一边。直到岳飞离开大堂,罗汝楫、万俟鲜气焰才又嚣张起来,冲着周三畏耍威风:“违抗圣命,袒护重犯,该当何罪?”周三畏既然敢作敢当,也早就做好了准备,指着罗汝楫和万俟(金羊):“你们跟着奸贼兴冤狱自毁长城,忍看中原大片国土被金邦铁蹄践踏,居心何在?”

  周三畏摘下头上的纱帽一字一顿地说:“我今天就是要拼却乌纱,豁出性命,叩宫鸣冤,去参佞臣!”

  奸相秦桧主持朝政,凡对议和有异议的官吏都受到了贬谪和处分,因为有皇上的默许和支持,他更是有恃无恐,胆大妄为。即便如此,像周三畏这样替岳飞鸣冤、辩解,请求从宽处理的人仍不在少数。民心向背由此可窥一斑。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关押期间,经常想起金邦四太子兀术兵败朱仙镇那一幕:这是一场两军主力的大决战,决定着整个战争的胜负。五百骁骑兵夜袭敌营,大获成功,金兵败北落荒而逃。岳家军一路掩杀过去,一直追到黄河岸边,那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辉煌啊。他经常想起在黄河岸边练兵演阵,等待渡船备齐就挥戈北上的情景。一直在敌占区抗击金兵的豪杰义士敛兵固堡以迎王师,他挥鞭指着北岸对将士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那时牛皋诸将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河北民众盼望收复中原,盼了十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各路兵马在黄河岸边誓师,船只齐备,粮草充足,两河豪杰,太行忠义共举岳字大旗在敌后策应,只等一声令下渡河北上,直捣黄龙府。那是何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记得那时,心潮澎湃诗兴大发,酝酿在心中很久的意象忽然一下子明朗了,一个“怒”字首先从脑海里跳出来,接着一整句脱口而出,“怒发冲冠凭栏处”。

  他让思维停顿了一下,接下去可能是一首七言律诗,不,律诗可能束缚情感,应该是一首词,更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绪。他看着三军严整,旌旗猎猎,大纛旗旁四面旗上是自己手书的“还我河山”四个大红字,映得满江一片红彤彤的。他首先想到了《满江红》词牌。词牌名一般与内容并无直接的关联,而此时的巧合恰是他壮烈人生的写照。左右早把笔墨准备好了,岳飞振笔直书,一气呵成。他雄视阔步走下帅台吟唱道: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千古绝唱,激起了将士们的斗志,他们用刀叩击盾牌打着节奏,重复唱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三军齐唱把誓师推向了高潮。

  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朝廷派王次翁来到军中宣读圣旨:南北议和,已成定局,北征将土,即日班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6
从掳走羁押在北国,国都汴梁就落入了金人之手,而临安(今杭州)做南宋偏安的都城已有十几年了。既是偏安,皇宫是不可少的,虽不如东京的宏伟气派,却十分舒适安逸。至于六部九卿这些办公衙门就只能等而下之了。大理寺是专门负责刑狱的官署,整个建筑高大威严,风波亭就在府衙的后面。今天大理寺格外肃穆森严,公堂上放了三张桌子,这是公审重要案件的架式,各种刑具当厅摆好,不管用与不用,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一种威慑。

当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岳飞在太监陪同下走进大理寺的时候,他不免有些惊诧: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刚才在金殿上皇上不是说得很明白吗,“中原大捷,实堪嘉奖,特授枢密副使之职……”是情况突变,还是早就有所安排?对刚才秦桧在殿上和自己唇枪舌剑的辩论,皇上似乎持论公允,难道是秦桧搞的鬼?可是如果没有皇上的首肯,再有权势的丞相也不能对一个拥有兵权的元帅采取这样的手段。是不是自己在金殿上违拗了圣意?此次和金邦罢兵言和,肯定是出自圣命,而自己据理力争又难免言辞过激。怪不得皇上说,“人言可畏,卿当谨慎,有人说,元帅你拥兵自重……”真是伴君如伴虎,此言不差,我当小心应对。

岳飞的推测不是空穴来风。皇上对岳飞在金殿舌战主和的表现,非常不满。岳飞下殿后在宫门候旨,秦桧乘机对皇上说:“岳飞毁谤为臣事小,若得罪金使,和议受阻,金邦定将靖康皇帝放回,入主中原,到那时……”皇上赵构最怕的就是这一手,靖康帝赵桓是他的哥哥,因被金邦掳走,鉴于国不可一日无君的特殊情况,他才做了皇帝。如果真把赵桓放回,他将何以自处?秦桧见皇上神情沮丧,紧接着进谗道:“只怕岳飞一旦回军襄阳轻举妄动,求和大计便付于流水。”皇上决心议和,岳飞之事就让秦桧“职责所在,善自权衡”了。到大理寺受审,就是秦桧罗织岳飞罪名的第一步。

岳飞看着大堂上的摆设,心里反倒逐渐平静下来:一生清清白白何惧三堂会审,心底坦坦荡荡哪怕刑讯逼供。但他,心里疑怪,总想找个熟人问问,是不是搞错了。可是见到的大小官员,一个个板着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难道他们不认识岳元帅吗?难道他们不知道朱仙镇大破金兵的岳飞吗?真是人情薄如纸啊!只好问身边的太监了。这太监支吾了一句“别无大事,只请对质一二”就溜走了。岳飞站在大堂里环顾一下,三个座位还都空着,不知是哪一位主审。侧门打开了,那是一间刑讯室,岳飞看不清里面是什么人,却听得见拷打逼供的声音:“呔,胆大岳云、张宪,密谋反叛,还不实招!给我打!”岳飞的神经一下子绷紧了,好险恶毒辣的阴谋!四个牢子手故意押着受了重刑的岳云和张宪从大堂穿过。他俩看到岳飞上前想问个究竟,早从两厢涌出数名校尉和牢子手截住岳飞。执法官高声喝道:“剥去衣冠!”岳飞凛然无言,怒目如火,校尉和牢子手哪敢妄动。在“哦……升堂……”的喊堂威声中,大理寺正卿周三畏坐在主审的位子上,罗汝楫和万俟(金羊)坐在两旁监审。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监审都是秦桧的心腹死党,谏议大夫万俟祥和御史罗汝楫曾和岳飞因军务意见相左而结怨。

周三畏知道岳飞的战功赫赫,又敬重他的为人,询问间带着客气:“啊,岳元帅……”

话未说完,就被罗汝楫、万俟(金羊)二位的喝问打断:“岳飞!既到法堂,还不剥去衣冠?”岳飞质问:“为何私刑拷问朝廷命官,无故劫持国家大臣!"

二位监审并不正面回答,命校尉揭开大堂中间的黄帐,露出圣旨。

“岳飞拜过圣命!"

岳飞跪拜:“万岁!"

众校尉剥去岳飞身上的朝服。

“岳元帅,”周三畏按程序发问:“现有你部将王俊出首,告发你父子拥兵自重,班师之后,又与张宪暗传密信,谋夺兵权,反叛朝廷,有何辩解,慢慢讲来!”

岳飞做事从来光明磊落,就是有书信来往,也能拿到桌面上来,他要求当堂拿出证据。

罗汝楫:“你与岳云、张宪的密札为证。”

岳飞:“请当堂出示。”

万俟(金羊)支支吾吾地说,信已经被他们烧了。

岳飞追问:“何人所见?”

罗汝楫:“王俊所见。”

岳飞:“好,传上王俊,当堂对质!"

罗汝楫:“王俊来京途中,水土不服,他死了!”

岳飞理直气壮地问道:“既无手札,怎证其情是实?人死无凭,怎证其事是真?”

万俟(金羊)与罗汝楫哼唧半天说不出话来。

岳飞索性在公堂上说个明白:“无凭无证,大兴冤狱,分明是卖国奸贼有意诬陷!"

被岳飞一连几问,罗汝楫感到很没面子,他恼羞成怒地威吓道:“嘟!岳飞,你既人法网,断难脱逃,招也要招,不招也要招!你放明白些。”

岳飞仰天大笑,从容说道:“我已经很明白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说到根儿上,是我没有迎合你们与金邦议和的方略,圣上苟安江南缺乏远见,可是奸相秦桧却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岳某铁骨铮铮不畏千难万险,只怕是冤狱铸成之日就是金兵南侵之时啊!”

岳飞侃侃陈词,说得很透彻,周三畏已经感受到他心中那一腔孤愤了。

“来人!"万俟(金羊)不许岳飞再说下去,“大刑伺候。”

“且慢!”周三畏用手制止牢子手上前,转身对罗汝楫、万俟(金羊)说道:“案情暖昧,不可用刑!”

罗汝楫、万俟铧自恃更有仗势:“我二人乃奉旨监审!"

周三畏还要拦阻,罗汝楫、万俟(金羊)不容分说地指着岳飞,喝道:“快招,免得皮肉受苦!"岳飞厉声反问:“招些什么?”

罗汝楫、万俟铧连逼带诱地让岳飞招供:拥兵自重,谋叛朝廷。

岳飞慷慨陈词:“岳某不知反叛,只知保国安民!”

万俟(金羊)气急败坏地喊过牢子手,命令道:“与我打!打!打!"

四五个牢子手拥在岳飞身后,扯住胳膊。

“你要问我反叛罪状——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岳飞挥臂甩开牢子手,撕开衣服,露出后背,“你们往这看,这就是慈母亲手刺字,生死不渝的四字‘罪状’!”

众人围在岳飞背后,看到“精忠报国”四个字,不觉念出声来。这是当年岳飞从军时,母亲把对儿子的期望和至嘱都凝聚在这四个字里,一针针刺在他后背上的。二十多年来,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行文论策,岳飞须臾不敢忘却的,就是这四字母训。在场的人都受到了震动。周三畏此时更坚信岳飞是无罪的,这分明是陷害忠臣良将啁,他忍不住心中的义愤之情,竟然离座扑向岳飞,叫道:“元帅!惭愧啊,我真是枉作了大理寺的正卿。”

罗汝楫、万俟(金羊)挟一己之私行报复之实,受浩然正气的冲击,更加色厉内荏,疯狂地叫着:“来,与我打!"

校尉们应声一拥而上。

周三畏挺身而出:“大胆,老夫在此,哪个敢打!”

校尉们都是大理寺的属下,自然后退待命。

罗汝楫威胁地:“周大人,敢庇护罪臣不成!"

周三畏:“老夫护得起,就担得起!来,将岳元帅送至后堂。”

二位监审也急了,离开座位上前干预:“哪个敢送!”

众牢子手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周三畏此时正是无一所畏,向牢子们挥手,厉声说道:“天大祸事,老夫担待,走!”

岳飞凝视着周三畏,周三畏默然拱手揖请,一切尽在不言中。

罗汝揖和万俟铧还想上前阻拦,被岳飞和周三畏的正气震慑,退在一边。直到岳飞离开大堂,罗汝楫、万俟鲜气焰才又嚣张起来,冲着周三畏耍威风:“违抗圣命,袒护重犯,该当何罪?”周三畏既然敢作敢当,也早就做好了准备,指着罗汝楫和万俟(金羊):“你们跟着奸贼兴冤狱自毁长城,忍看中原大片国土被金邦铁蹄践踏,居心何在?”

周三畏摘下头上的纱帽一字一顿地说:“我今天就是要拼却乌纱,豁出性命,叩宫鸣冤,去参佞臣!”

奸相秦桧主持朝政,凡对议和有异议的官吏都受到了贬谪和处分,因为有皇上的默许和支持,他更是有恃无恐,胆大妄为。即便如此,像周三畏这样替岳飞鸣冤、辩解,请求从宽处理的人仍不在少数。民心向背由此可窥一斑。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关押期间,经常想起金邦四太子兀术兵败朱仙镇那一幕:这是一场两军主力的大决战,决定着整个战争的胜负。五百骁骑兵夜袭敌营,大获成功,金兵败北落荒而逃。岳家军一路掩杀过去,一直追到黄河岸边,那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辉煌啊。他经常想起在黄河岸边练兵演阵,等待渡船备齐就挥戈北上的情景。一直在敌占区抗击金兵的豪杰义士敛兵固堡以迎王师,他挥鞭指着北岸对将士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那时牛皋诸将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河北民众盼望收复中原,盼了十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各路兵马在黄河岸边誓师,船只齐备,粮草充足,两河豪杰,太行忠义共举岳字大旗在敌后策应,只等一声令下渡河北上,直捣黄龙府。那是何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记得那时,心潮澎湃诗兴大发,酝酿在心中很久的意象忽然一下子明朗了,一个“怒”字首先从脑海里跳出来,接着一整句脱口而出,“怒发冲冠凭栏处”。

他让思维停顿了一下,接下去可能是一首七言律诗,不,律诗可能束缚情感,应该是一首词,更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绪。他看着三军严整,旌旗猎猎,大纛旗旁四面旗上是自己手书的“还我河山”四个大红字,映得满江一片红彤彤的。他首先想到了《满江红》词牌。词牌名一般与内容并无直接的关联,而此时的巧合恰是他壮烈人生的写照。左右早把笔墨准备好了,岳飞振笔直书,一气呵成。他雄视阔步走下帅台吟唱道: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千古绝唱,激起了将士们的斗志,他们用刀叩击盾牌打着节奏,重复唱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三军齐唱把誓师推向了高潮。

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朝廷派王次翁来到军中宣读圣旨:南北议和,已成定局,北征将土,即日班师!
第2个回答  2007-06-25
绍兴四年(1134)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八月下旬,宋廷擢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全军将士欢欣鼓舞。一天,雨歇云散,江山明丽,岳飞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这首词。
第3个回答  2007-06-28
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