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不惑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四十不惑,在古汉语中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因无知困惑,对人生有必须的把握和明白,也指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能够顾虑、疑惑的了。

出自《论语·为政》,原句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文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扩展资料

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

“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

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不惑: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8-10
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指的是人到了四十岁这个年纪,已经经历了许多事情,走过了许多的路,吃过了太多的苦,对待家庭、事业、是非……等等都应该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因此就不会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迷茫、迷惑,甚至为了面子、几句口舌,而争一时之勇,放弃原本挣回来的30多年的经历与路!
不惑!就是已经看淡、看出事物的本质!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会感到迷惑了,如果真的迷惑,倒不如学学古人!譬如去清刹古院转转,去看看灰衣老僧虽然枯干的身躯但精神里却是笃定的。去河边看看鱼,它们只有七秒钟的记忆但看开了七秒钟以后的安乐。去街边走走,如果遇到乞丐或者衣衫褴褛的人,会否回想起来远在故乡、异乡的父母、亲人,他们在干什么?或许他们守在门外,等待我们快点回来,或许他们在等着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捷报,而不是我们带来的让他们期望已久又失望的眼神吧!或许孩子们永远记着你的好,可当他们也到不惑的年龄呢?会怎么想……
“四十不惑”源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俗语说,“人到四十,两不碰,三不动,四不换”。“两不碰”是赌博、滥情,不赌不嫖,因为已经没有资本去碰触。“三不动”家庭、工作、朋友,长久以来积累起来的资源人脉已经固定在你生活、人生的格调里了,从头开始那已经是过去式了! “四不换”,不换妻子、不换健康、不换亲情、不换行业,这些还怎么去换,除非再付出短短的几年寿命还有父母的风烛残年!
四十岁,成熟的代表、稳重的代表、责任的代表、去伪存真的代表!四十岁不是为了意气用事而争强斗狠的代名词,不是为了面子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年纪!
四十岁,是对自己负责的界限。
不惑,或许以上这样的解释更能体会“不惑”,也就是对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有着更好的判断和认知!
试问,四十岁是迷惑还是不惑?
第3个回答  2012-08-02
四十而不惑,其实在孔子读完(易经)以后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就是当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对自己的人生就没有什么看不清的了,简单一句话就是自己啥样就啥样了,不像二十或者三十岁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种种幻想。
第4个回答  2011-07-29
一个人到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