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实践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然性。

如题所述

基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范围、渠道、侧重点、手段、时差和时滞方面的不同,在现实经济中,政府经济宏观调控时通常是两者并用。因此研究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如下:
⑴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政府调节分配和流通领域的主要调控手段。根据马克思社会在生产理论,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如果分配和交换出现问题会导致社会简单再生产无法延续和扩大再生产得不到实现。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国家必须调节和管理在分配和交换领域的各种矛盾,实现结构优化和总量平衡。作为分配交换领域的主要调节政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分别作用于社会再生产两个不同环节,克服了单一政策手段的局限性,可以同时解决结构矛盾和总量矛盾,因此必须协调配合。
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和运作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影响社会需求,即通过在分配领域发挥作用来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进而实现调节目标。但是,财政政策通过增减税收,调整支出规模可能引起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或收缩,其操作上有一定的限度。如为抑制需求而提高税率,压缩支出,要受到纳税人承受能力和已形成的支出规模的限制,力度过大会挫伤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引起经济的动荡,这就需要货币政策从流通领域加以配合;就货币政策而言,其政策松紧能增减社会需求,但要受到已经形成的信贷规模及相应的投资规模的限制,力度过大会引起资金短缺进而是经济秩序紊乱,这也要求财政政策从分配领域与货币政策配合。
其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侧重点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能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但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又结构特征。而货币政策的重点是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具有总量特征。
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收入和支出来调节经济结构。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的调整涉及面大,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因此,财政赤字或结余都不能太大,这使得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财政政策对社会供求结构的调整作用就要大得多。市场机制可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了减少资源浪费,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干预。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主要表现在:通过扩大或减少对某行业的财政投入,来“鼓励”或“抑制”该行业的发展。即使在支出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政府也可通过差别税率和收入政策,直接对某行业进行“扶持”或“限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结构的效果。
但货币政策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差、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工具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调节社会总需求。因为银行信贷资金是追求盈利的,其在带动资源配置方面要体现市场原则的基本要求,政府不能指望银行信贷资金能直接按照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投入预期收益率低的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产业。如果真有银行信贷金做到了这一点,则其背后往往有财政政策的支持。
再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滞性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财政通过提高或降低税收,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加或减少支出,影响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从而影响社会购买力。因为税收是以法律为依据的再分配形式,财政支出或预算拨款也可以通过建立预算法来实施,所以,财政政策是采用法律机制进行经济调节。这就决定了财政政策的决策过程较为迟缓,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才能完成,相比之下,财政政策的效果时滞比较短。如国际一旦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会很快减少企业和居民收入;紧缩预算拨款和控制基建规模,会很快减少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见效比较快。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利率水平的变化调节经济,不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因此,出台后的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所需时间较长。
⑶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财政政策必须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偏重公平分配。财政政策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主导环节,以其调节力度和广度,完全能够建立起利益调节和收入分配机制,即运用税收和社会保障手段,限制收入分配的过分集中和过快增长,适当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防止两级分化,确保社会稳定。保证收入分配的适度公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货币政策偏重效率有限。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流通领域,参与国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积累活动,制约和调节着再分配。而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决定了货币政策对信贷结构与利率的调节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引导资金流向效益好的领域,促进生产效率的的提高。
⑷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经济结构矛盾和总量矛盾,必须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从财政政策调节看,对总供给的调节首先反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调节,如财政运用税收、贴息和投资政策,引导货币流向新型产业和瓶颈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对总需求的调节主要通过扩大或缩小财政支出,以结构调节为前提,以刺激和抑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投放货币和再贷款等手段控制基础货币量,通过准备金和再贴现率等控制基础货币乘数,以有效控制社会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在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基础上也会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⑸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调控手段、运行机制和理论认识决定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协调配合。旧体制下的调控手段、运行机制和理论认识需要过度和转变,这导致了财政与银行之间的非正常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必须协调的因缘仍然存在。在计划经济下,直接的行政命令控制一切,计划、财政、银行三者层层从属,在计划框架下的财政与银行的协调是简单的、被动的和狭小的;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调节取代计划调节,财政与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加强,计划、财政、银行的关系变得更为清晰,财政和银行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旧的关系未理顺,新的要求已经出现,因而政策协调的必要性进一步加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1-02-17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因此,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应该搞市场经济。
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