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苏联有多少人?为什么会死几千万人呢?

如题所述

二战前夕,苏联约有一亿九千万人,这点是有关苏德战争的《东线41-45》书籍作者朱世巍先生通过多方资料考证过的。

在二战中,苏联共死伤军民月2700万,绝大多数是死于对德作战的。
从战略角度来说,斯大林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已经知道了希特勒准备入侵苏联的想法。但其疏于准备。举一个反证,按马列们的想法是一战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二战诞生社会主义阵营,三战就全世界都是社会主义了,斯大林自己的规划是德国不打苏联,而苏联按部就班的进行战备的话,就在1943年攻打整个西欧。但这是建立在直到1942年德国都不会入侵苏联的前提下。
苏联的大清洗导致很多有经验有思想的指战员无辜死亡,导致整个苏军的作战能效滑坡。

从战术上说,苏联的很多战术的确很落后。
如斯大林本人就不愿意丢弃基辅,强令苏军防守,结果导致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围歼了苏军西南方面军。即使到了1944年,苏联的高级将领的指挥艺术也不怎么样,诸多兵种合成作战能力依旧不如德军。美国曾讥讽苏军是压路机(火炮和人海优势)。
空军还采用老旧的三机编队战术。
而红海军则沦为陆军的附庸

从装备上讲,苏联的不少装备确实不怎么样
陆军的T-34/76坦克,虽然机动力、防御力不错,但火力不足,而且炮塔空间狭小,车长兼职炮长,战斗效率低下。另外,T-34普遍没有装备电台,作战时完全靠长车车长摇旗指挥,一旦长车被击毁,其他坦克往往呈鸟兽散。
空军的I-15、I-16等战斗机已经老旧,而雅克-1等新进战机数量不多,且没有电台,加上战斗机驾驶员技术生疏,战术老旧,损失很大。
苏联的红海军可以说是苏联卫国战争中最悲哀的军种,不但是陆军的附庸,而且装备极为落后,三艘一战的老旧战列舰就是最大的家当了,被迫用鱼雷艇充当驱逐舰(而德国好歹也是用大型雷击舰充作驱逐舰使用)。

从士兵素养上说,苏联也不能和德国相比。
德国士兵虽然在吃苦方面不是苏军士兵的对手,但作战经验丰富,战术灵活。
举个例子,如果德军一个步兵连和苏军一个步兵连对战,德军的军官一旦阵亡,那么他下一级的军官就会自觉顶替其指挥岗位,而苏军往往因为军官阵亡而全盘崩溃。
这就导致双方交战的伤亡比很不成比例,如双方坦克对战时的交换比,德军豹式坦克对苏军T-34就在1比5以上。

战时,饿死的苏联人有多少我不清楚,但有些事是很明确的
首先,苏联的内务部队会在自己人发起进攻时,在战友身后架上机枪,随时准备打死溃退下来的战友(《兵临城下》里的情节绝不是杜撰出来的);
其次,当德军进攻一个苏联村庄时,先用火力覆盖一遍,等苏军反击或反攻时,也要火力覆盖一遍,来来回回,最倒霉的就是老百姓了。(列宁格勒保卫战时,有些苏联村庄反复被苏德双方共同炮击覆盖了5、6次);
第三,斯大林的命令里,凡是通敌的人,不管是被俘的、投降的、逃兵一律视作叛国者,本人会被军事法庭审判(绝大多数是死刑),亲属被流放。少数躲过死刑的人也不好受,直接送入惩戒营,等苏军进攻前,就成排的往德军雷区里冲(趟地雷的)。二战里,被斯大林枪决的名人里包括赫鲁晓夫的儿子(战斗机驾驶员,升空作战时,驾机叛逃德军,后被苏联特工绑架回国,被枪决)。
第四,苏联一切为了前线,不管是自己生产的粮食还是美国援助的斯帕姆罐头,都优先送往部队,后方的百姓吃着加入了木屑的黑列巴。但整体情况上来说,饿死的不多。其实,1921年由于长期战乱和布尔什维克政策失误以及气候异常,苏联爆发了异常可怕的饥荒,连盛产粮食的乌克兰都到处是饿殍,一共饿死了500万人。所以,活下来的估计是比较能忍受饥饿的(不过这个说法很不人性,纯粹是按照达尔文主义的臆测)。

关于这段历史,还是推荐你看下朱世巍先生编写的《东线:41-45》一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14
苏联在人力方面真正的优势,其实不是总量优势,而是效率优势

在总量方面,苏联确实对德国占到2:1以上的优势,但是加上仆从国的抵消和战损比的劣势,苏联在42年下半年的时候,实际在人力总量方面的优势,实际曾一度消失

但实际不是这样算的,问题没那么简单

当时苏联人力—被占领土人力乘以战损比,实际小于德国+仆从国人力。但这时苏联的另一个人力优势显现了出来——效率。

由于苏联在人力动员效率上占优,使他可以比德国先一步达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简单来看,这就好比两支等长的蜡烛,苏联这支烧的旺,一时之间会占得明亮,而德国那支旺起来比较的慢,一段时间内会显得暗淡,但却可以烧的更久。

但问题比这略微复杂一些:此时的苏联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锁进了箱子,但总量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率先旺盛起来,就应该努力去解放被锁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长,甚至增长。

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烧达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么苏联的人力就会盛极而衰,在绽放出一抹灿烂的辉煌之后,最终黯淡下去。

看来,在动员率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只要能够阻止住苏联的这一抹辉煌,就可以将苏联的人力优势耗尽。

可惜,德国原本曾有机会做到这一点,却没有这么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动员速率低于对手的情况下,在自身尚未达到峰值之前,迫于西线形势的压力,草率的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

这就为苏联发挥其效率优势提供了变利,这一战,是在德军尚未达到动员峰值的情况下发动的(德国的动员峰值是43年下-44年中,此时尚未完成后备军的编练,只是在东线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已);而苏军则凭借效率优势,达到了战争期间的峰值(这个峰值一直到战争结束前,才被占领了整个欧洲东部的苏军所超于,即使是44-45年初大获全胜的苏军,也无法在规模上和43年中的苏军相比)。

于是,一个尚处在动员途中的德军就被一个已达到动员峰值的苏军大败了,虽然苏军在会战中付出了远比德军更大的代价,但他随即就获得了解放领土上庞大人力的补充——苏联庞大的人力优势终于被松绑了。

至43年末,这个数字达到430万,略等于同期苏军的损失总数,使其可以继续维持其强大(加上其中的可恢复损失,优势还将扩大)——现在,苏军这支蜡烛不仅可以明亮的燃烧,而且可以持续的燃烧了。

而反观德军,虽然他的人力尚未彻底利用,却已经丧失了彻底利用的机会了——他将来不及达到自己的动员峰值,更不可能和可持续获得补充的苏军相比较,只能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来尽可能的维持军队实力。这时候,唯一可以支撑德国的,是他尚有数百万人力可供利用,尚有庞大的军工潜力可供开发——但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

盟军的登陆彻底断送了德国细水长流式的人力模式,现在,德国这支蜡烛不仅没有对手明亮,而且也不可能比对手烧的长久了,因为他将被迫在另一头再点起一个火苗。这两团火苗将同时燃烧这支并不明亮的蜡烛,并将其彻底耗尽。

雪上加霜的是,在西边另点燃一头之后,原先东线一头的蜡烛开始被苏军一截一截的大块剪掉,一进步缩短了蜡烛的寿命,如此往复,不足一年——这支新点起一头的蜡烛,就被彻底熬干了。

假如说,德国这支蜡烛曾有过一次比东线那个对手燃烧更久的机会的话,那只能是在42年-43年之间这段时间,可是,这两次机会最终被德国人自己给断送了,一次是在冬季的伏尔加河畔,另一次是在夏季的俄罗斯西部草原。

虽说二战德国动员了1700万人,可谓规模庞大,但其中真正上战场的不足1000万,而且还是包括大量人民冲锋队和武装劳工这种非正规部队。与之相比,二战苏联共动员了3340万人,其中大部分人都能直接参战,这样一来,苏军的战区兵力就远大于德军了

而在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由于领导人没有早点采取防御措施,导致德军的猛烈轰炸,甚至一度将斯大林格勒这座南方最大城市夷为平地。斯大林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奋战,出现了一大批祖孙同上战场的壮烈场面。最后,人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得以体现,苏联最终战胜了德国法西斯。
第2个回答  2013-02-22
由于战争初期德国对苏联发动的是闪电突袭,而苏联方面对此准备不足,没有建立足够强大的防御,使得前线部队全线瓦解,几个月间数百万人被俘虏,苏联原本训练有素的常备军损失殆尽。同时由于苏联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德军了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最后终于重建了防线,而这时的苏军士兵都是临时征召来的农夫,工人,牧民,学生,绝大多数人都没拿过枪。而当时的形势危急,又没有时间进行良好的训练,有时甚至是简单地教一下怎么使用枪,上膛,瞄准,射击,退弹,然后直接就送上前线。这也就是红警里面的所谓“征召兵”,这样的士兵其单兵素质可想而知。。。
所以在战争前期以及中期(41.42.43年)的厉次战役中,苏德双方的伤亡都不成比例。尤其是在极端困难的42年,一个德军士兵通常能换五到六个苏联士兵。
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逆转,苏军对士兵的训练逐渐重视,仅1943年,就有几十万人在各种训练中心接受训练,同时前线幸存下来的老兵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德军中富有作战经验的士兵被大量消耗,兵源逐渐枯竭,前线形势紧迫,新兵训练相对不足,战斗力降低,交战双方的伤亡比例也就逐渐拉平了。
第3个回答  2011-07-14
二战时苏联人口大约1.6亿——1.9亿。在战争中死了几千万人(约两千七百万)其原因:(一)二战的主战场在苏联;(二)武器装备比德国差;(三)攻克柏林死伤太大(越130多万),死亡人数数倍于德国;(四)补给、药品跟不上,物资短缺,连手动步枪都不能做到人手一把;(五)苏联人不把自己人当人,即使苏联获胜的战斗也经常数倍于德国的损失。
所以综上所述,导致了二战中首屈一指的伤亡。
第4个回答  2011-07-14
一亿多一点
军人死亡大约800-900万,一个普通士兵在前线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6个月
而老百姓死的就太多了,德军也是一路烧杀过来的,列宁格勒被德军包围,冻死,饿死的大约300万,后方德军占领区,如果有游击队伏击德军,那么附近的村庄都会被屠杀

卫国战争主要是在苏联的富庶的人口密集区打的,死亡这么多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