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有什么启迪?

如题所述

一、道法自然

要理解老子“无为”概念的本义,必先弄清老子所讲“自然”的本义。

因为,在老子那里,自然无为是相关的整体,“自然”与“无为”是二而一

的。

“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老子》中,它出现了5 次,

它出现的频率虽低,但极有权威性。“道法自然” ( 《25 章》),就是这

种权威性的典型表述。

“道法自然”,并不是说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

也不是说“道”要效法“自然”,而是指“道”的本性是“自然”。也就是

说,“自然”是“道”的性质;“道”所以起主宰作用,完全是因为它顺应

“自然”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自然”呢?老子所讲的“自然”,绝非指自然界,也非

“自然科学”所说的“自然。”自,是自在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自然,

说的是自然而然,是实实在在,是客观事物的天然物性,固有的本性。因此,

“自然”决非人类活动的结果,也不带任何主体意识、主观意图。“自然”

是与“人为”对立的一个概念。“自然”,指的是规律,它是客观的,而非

主观的。由此,“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说,“道”就是客观规律。

“道”既不是外界力量(如神)所授于,也不是人的意志所产生,它的本性

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自然”、规律,是“道”的精神所在,本质所在,是

“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老子》一书中,多数

场合,“自然”是指“道”的内在本性,常被作为“道”的同义语来对待。

老子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可逆客观规律行事;

对任何事物都应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而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制它,

制约它,任其自由伸展,这就是“自然无为”,而不是人为地添加不必要的

作为,或逆客观规律的强作妄为。要顺应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这才是“无为”的本义。

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 章》)常,指的是自

然法则,万物运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知,讲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知常”,指的是认识、了解和掌握了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这段话的

意思是:认识、了解、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可以称为明智;相反,

不懂得客观规律而轻举妄动,那就要产生祸害了。

者子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

身不殆。”

( 《16 章》)这里,容是指包容,公是指公平,没身是指终身的意思;

而“王”字,是《老子》传抄过程中缺坏所误,应该是个“全”字,指周遍

的意思。这段话是说:认识、掌握了客观规律的人,就能无事不通,无所不

包;无事不通,无所不包,才能廓然大公;廓然大公,才能做到无不周遍;

无不周遍,才能德配天地,符合自然;德配天地,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

符合于“道”,才能长久。这样,终身也就没有危险了。

老子的这两段话,都讲了“知常”,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只

有“知常”,才能“明”,才能体“道”,才能“没身不殆”。否则,“不

知常”,就必然是“妄作”,其结果一定是“凶”。正由于这个缘故,老子

才突出强调:管理必需无为,必须顺应客观规律。

他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 章》)对世界万事万物的

管理,都要顺应其客观规律,按规律去进行管理,使其循着规律自然发展,

而不可强作妄为。这里,清楚不过地点明了“无为”的真义,说清了“自然”

与“无为”的关系。

老子为了具体说明“自然”与“无为”(管理)的关系,用一极生动的

例子作了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60 章》)小鲜,指的是

小鱼。烹煮小鱼,不能常翻动。翻动太多,乱搅一气,会把“小鱼”翻破碎

了,搅烂了,烹鱼不可乱翻、乱搅,这是客观规律。“不乱翻”、“不乱搅”,

就是顺应规律,就是“无为”。“治大国”,管理也是如此,也要按规律去

办。凡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搞唯意志论,人为地搞一些脱离实际、逆规律的

措施,其结果,只能把管理搞乱,把事情搞糟。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和“无为”之间是这样一种关

系:“自然”是“无为”的前提、模本,“无为”是“自然”的体现、投影,

“自然”是就事物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无为”是就人的活动状况而言的,

两者是二而一的。

由此可见,老子所主张的“无为”,是有特定涵义的哲学名词,决非我

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消极“不为”。老子的“无为”,是主动地、积极地遵

循客观规律去“善为”。这种“善为”,老子把它称作“为无为”(《3 章》)。

在我们一些人的头脑中,所以把老子的“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这与

汉代大儒董仲舒有极大关系。董仲舒对老子的“无为”肆意歪曲,把它解释

为“无所作为”。从而,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人们对“无为”这一概念长达

两千年之久的误解。也因如此,人们一谈起老子、道家,就产生“消极、避

世”的错误印象。

其实,在《老子》这部著作中,不仅没有“无所作为”的影子,而且充

满着积极地去善为的气息。比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9 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 章》)。“功成名遂”,“功成事遂”,

是“为”出来的,“不为”、“消极无为”是决不会有此结果的。又如:“以

正治国,以奇用兵”(《57 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 章》)

这里,“治国”、“用兵”、“爱民”,难道是“不为”、“消极无为”?

否!这里说的均是“为”。

老子主张的“为”,是“为无为”。“为无为”,讲的是以“无为”的

态度去为。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他鼓励人们去“为”,鼓励人们发挥

主观能动性。比如,他说:“为而不恃”(《2 章》);“为而不争”(《81

章》)。他强调“为”,但这决不是妄为,而是按照规律去为,是在顺应客

观规律的前提下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中国历史上,儒、法两家,都曾讲到过“无为”。然而,他们所说的

“无为”,和老子的“无为”不是同一个概念。比如:懦家始祖孔子讲过“无

为”,其内涵主要是讲高层领导要抓大事,而不要去抓小事。然而,抓大事

并不一定是按客观规律去“抓”。这样,它与老子的“自然无为”就不是一

回事了。法家讲“无为”,指的是以法而治,君治吏,吏治民,君无为,臣

有为。然而,“法”不一定按客观规律去制订,执法也不一定按规律办事。

这样,法就不能等同于规律、“自然”,法家的“无为”也就不等同于老子

总之,儒、法两家的“无为”多在“少为”上做文章,而并非在顺应规律上

下功夫。

老子的“为无为”,对管理来说,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财富。对此,那些

深通管理哲理的管理者无不敬服,且把它作为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可说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他在生前曾多次讲:

“虽然人类有作为王者的力量,但唯有在适合自然的法理时,才能发挥力量

而君临天下。如果违背自然的法理去做,王者就会变成暴君,而不能发挥威

力。所以为了行王者之道,就必须服从自然的法理”;“凡是经营者,都必

须根据天地之间的自然法理活动,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道理,就如同下雨撑

伞一样简单”;“倘使人类以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依照自己所想

的肤浅方法去处理事务,违背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其失败与挫折乃是意料中

的事。因此,人类虽然应该运用智慧去行事,但仍然需要遵照超越人类智慧

的伟大的天地自然法则与道德去经营,才是获得成功的保证”。正是松下幸

之助先生对老子“无为”的执著,才有了松下企业精神中的“顺应同化精 神”。

所谓“顺应同化精神”,其内涵是:“公司发展壮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想人为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是不会成功的”。也就是说,“顺应同化”就是顺

应客观规律。把顺应规律提升为企业精神,可见松下幸之助先生对“无为”

的重视程度了。正由此,当人们问及幸之助先生一生成功的秘诀时,他会毫

不犹豫地回答:“在于顺应自然法则。”

在中国,有这么一个村办企业的领导人,无锡特种风机厂的厂长叶伯,

对老子的“无为”结合中国管理的现象,发表了一段既有针对性而又独特的

看法。他说:“中国人老爱讲‘狠抓’。其实,往往狠抓是抓不好的。中国

文化悠久,词汇丰富,有多少好的词可以选,为什么非得要用‘抓’字?狠

抓,往往造成人无所适从。有时,听其自然,反而会弄得好。”“听其自然”,

就是“自然无为”。而“狠抓”的事,往往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是不“自然”

的,是“有为”(妄为)。凡符合客观规律的,不用“狠抓”,就会“顺其

自然”而有所进展,取得预想的结果。凡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就不可能“顺

其自然”,非得人为地“狠抓”,大抓特抓不可。然而,由于它是逆规律而

动,即使“狠抓”也难以真正“抓”起来。结果往往是“抓”了,“有为”

了,但“无所为”,“抓而不为”,“狠”而无“功”或者受到客观规律的

抵制,想“狠抓”而“抓”不下去,不得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这种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过去有之,今日有之,在中国企业管理领域,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在今天的管理舞台,应该是匡正时弊,大有可为

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2
无为
第一告诉管理者放权,因为你既然是管理者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对企业事必躬亲,那样你下属的基层,或者中层都得不到合理的能力发挥。一个真正的管理者只要懂得运用招募你在麾下的人才就可以了!
第二告诉管理者要注意团队建设,只要有了自然的团队建设,有了企业文化才可以使企业有凝固力,企业管理有时候不仅仅是制度能约束大家,有时候自然的协作力比制度更有约束力!
第2个回答  2007-06-23
无为相对的就是无不为,就象太极图中的黑与白,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无为无不为就是说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变换的规律和时机,才能管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