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后,蜀国就彻底走下坡路了吗

诸葛亮死后蜀国又出现了什么人才?
我尊重历史,别拿tm那演义来说事儿
我发现演义和历史出处太多了
刘禅明显不是个十分昏庸的主儿。

虽然刘备夷陵大败(按正式记载,蜀国四五万兵马全军覆没,我分析应该以精锐部队为主)但由于诸葛亮治国能力实在BT,蜀国元气略有恢复,还平定了南中的叛乱,诸葛亮北伐,实行两户一兵制,凑了将近十万兵马,来维持北伐。
诸葛亮死后,刘禅耍心眼,为了防止再有专权(诸葛亮对刘禅挺好的,按三国志记载,只是诸葛亮对刘禅不放心,觉得他傻乎乎的,所以啥事都他说了算,刘禅虽然不傻,却也乐得如此,着实让人难以理解,应该是他贪图享乐的缘故),军政权就分开了,遵照诸葛亮遗嘱,政权由蒋琬,,董允,费祎三人先后掌管,军权则渐渐落到了姜维手里,这样双方互相牵制,蜀国就开始刘禅一个人说了算了。
诸葛亮北伐前,马超逝世,随后,赵云也死了,不少将领也相继过世,诸葛亮死后,魏延被杀,吴懿等身经百战的老将也先后去世,蜀国地狭人少,人才补充可不像魏国那么方便,大将们相继去世,剩下的张翼,廖化这帮老头,还有新提拔的将领能力平平,和那些过世的大将比不了。军权的继任者姜维,虽然也是一员良将,但行军作战要逊色于诸葛亮,诸葛亮北伐期间,每逢失败尚可全身而退,而且据说还会和魏国打经济战,扰乱魏国经济,而姜维就不同了,失败大都比较惨,都会陷没不少兵马,而且只知道一味拼杀,最终蜀国渐渐被拖垮。
刘禅当然不是傻子,很聪明,但绝对不是明君,贪图享乐,胸无大志,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只想偏安一方,是一个庸主,在太平盛世中尚可保国,而乱世中就很难立足了,刘禅宠信黄皓,导致宦官祸乱朝政,荒于政事,事实证明论治国,刘禅真的和诸葛亮比不了,姜维不满,屯田去了。诸葛亮死后,蜀国的政治开始渐渐混乱,而军事上也日薄西山,以至于对蜀国不满的官僚渐渐增多(按易中天的分析,蜀国旧臣本来就对外来的刘备心存不满),人心也渐渐涣散了,于是就给了魏国灭蜀以可乘之机。所以诸葛亮一死,预示着蜀国开始走下坡路了,但个人认为还不算彻底,蜀国是渐渐散掉的,然后魏国才可趁机灭蜀。
吴国的境况与蜀国有相似之处,孙权死后,经过多年内斗,孙休在丁奉等人的帮助下才开始稳定了局势,孙休是个不错的皇帝,虽然不是很会用人,但他统治期间,吴国社会稳定,而且孙休还是有进取心的,蜀国灭亡后,孙休趁虚入蜀,只是没有成功,有这样的君主,再加上有丁奉陆抗等大将的拱卫,魏国不敢轻易攻吴。蜀国灭亡不久孙休就去世了,孙皓继位后,虽然初期实行仁政,但很快就变得暴虐无道,滥杀忠臣(比刘禅过分的多,刘禅只是享乐,并不暴虐,不怎么杀人),但吴国实力强一些,比较经得起折腾,所以一时间司马氏也不敢动吴国,丁奉陆抗相继去世后,吴国的人才也枯竭了,随后在孙皓的暴政下,吴国迅速衰落,晋军入吴后,吴国土崩瓦解。
吴国的灭亡就像蜀国,由于刘禅在治国上不如诸葛亮,导致蜀国社会矛盾渐渐激化,因此魏兵入蜀后,蜀国的将领有的不抵抗就投降了,刘禅见抵抗无望,拱手而降,也因此留下了骂名(插个演义情节,为了和刘禅做个对比,建业陷落后孙皓还要自刎呢,结果被劝止,而刘禅直接投降),这是古人所不能容忍的,一个君主不能与国家共存亡,本身就和中国的文化相违背,所以刘禅被骂了一千多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11
其实刘备死之後,蜀国就彻底开始走下坡路了。
诸葛亮的北伐,虽说风光,不过也是回光返照。同时期蜀国的一流人才,不过魏延、蒋琬、姜维;二流人才诸如马岱、马忠、王平等等,都不是他自己培养出来的。
最大的问题,还是诸葛亮事必亲躬,不注重人才的培育。
当时最稳妥的方案,应该是大力开发南中,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提拔人才,为之後的发展做准备。比如东吴政权,贺齐、全琮、陆逊这样的人才,都是在开发山越的过程中发掘出来的。
但是诸葛亮及其继任者都将目光投向北方,和魏国拼消耗,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刘禅,那麼轻易就投降邓艾,确实教人不可理解,也难怪演义要把他写臭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11
猇亭之战后蜀国就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了。。。。
第3个回答  2011-07-11
当然,刘禅在位这么多年。。。不可能一直都在混吃混喝等死啊!!!
我估计应该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看。
魏当时经过孟德的经营,基础和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吧。。。
第4个回答  2011-07-11
“能攻心则反恻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其实北伐本身就是穷兵黩武,只是诸葛亮的内政非常好,还不让人察觉到,不过死了以后就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