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

如题所述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的方法:

  一、分层读书,指导预习过程 

  第一层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先大声朗读,读后想一想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什么事,描绘了什么景物。然后标清自然段,将课文主要内容工整地概括地写在标题下面。这一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初读,对文章整体有个概括了解,不求细节,只求轮廓。
  第二层次:再读课文,扫清障碍。这步可默读课文,边用各种符号圈点勾画,在文中做出标记和批注。如文中生字可以用“Δ”,生字组成的词可用“�”,不懂之处可用“?”,深受教育的句子可用“!”,优美词句可用“■”。勾画完后再利用工具书进行批注。把难以理解比较重要的词的意思批注在一旁,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线索,这一层次的读就像突击队扫清障碍一样,为后续主力部队开拓道路,最后取得决战的胜利。因此这一环节十分重要,直接影响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完全”“彻底”两词,只有通过查张思德相关资料,查相关字词典,对两词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有更深的感悟。再如《将相和》一文,只有通过再读文章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才能理解从“和”到“不和”再到“和”这一暗线。
  第三层次:细读深究,品析积累。这一步可让学生围绕课后问题,围绕重点词句去细细读文。通过抓住关键词语,领会表达的情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读后再感受较深的词句旁进行二次批注。预习的最后阶段可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在课后题的后面,待课堂上提出与同学进行探究。
  
  二、分步训练,掌握预习要领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安排预习,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逐步训练。
  首先课内训练,掌握方法。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在课内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具体指导预习方法。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注意表扬鼓励,以激发预习兴趣。
  然后在课外练习巩固方法。开始阶段可将预习步骤逐一写清。第二天通过抽查,小组内互查等形式,检查各项内容,深化预习方法。
  最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预习。
  
  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1.默看: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时可采用默看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找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查问:一是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包括上网查询,对不认识字的读音意思,对不理解词语的本意,有初步的了解。二是请教老师、父母、同学,将预习中的困惑做初步的处理。
  3.摘抄:“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遭。”在预习中要养成摘抄的习惯,将自己认为应积累的词句,选择摘抄,动手摘录,进行积累,使手脑并用,才能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4.朗读:“眼过千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但预习中的几次朗读目的要有所不同,初读目的在于巩固生字、词语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再读课文的目的在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因而要读顺。第三遍读课文的目的在于体会文章情感,因而要读好。
  5.思考:在预习中,还应时时思考,特别是预习的最后阶段,质疑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有的可在书中标出,有的可在课后简要的写下来。
  总之,教师对预习课文这一阶段,不但应该重视,而且应该纳入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一方面。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还应注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框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只有科学的运用多种方法,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恰当的预习步骤,就能达到最佳的预习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