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男女授受不亲”吗

如题所述

这句话出处为孟子。
本意是指男女接触过程中保持礼节,不做非分的亲密。
后来被封建社会引申扩大,变成了不能接触。
虽然此说法出自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没有记载是孔子说的),但和后来的封建礼教所指的“男女隔绝”还是有差异的。
就题目回答:孔子没有说过这话,孟子说过。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以上大意,授受不亲是礼法,但因授受不亲而不援手,更是禽兽不如,此是变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7
至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规定的贵族家礼,强调男女隔离与疏远,严防非夫妇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不允许女子与非自己丈夫的任何男子发生爱情与性关系。
第2个回答  2017-12-17
千百年来,世人往往以为“男女授受不亲”——即“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孔子提出来的。其实不然。世人的这种含混不清的想法,不但又给孔圣人增添了一抹莫须有的封建主义色彩,而且还使孔老夫子又蒙受了一回不白之冤。
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男女授受不亲”出自哪里?出自《孟子·离娄上》篇,是孟子回答淳于髡问话时的表态发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淳于髡(齐国大夫,姓淳于,复姓;名髡,读kūn)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意思是淳于髡说:“男女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一种礼节吗?”孟子说:“是一种礼节。”淳于髡说:“要是嫂子掉在水里被淹,是不是用手援救呢?”孟子说:“嫂子掉在水里被淹不援救,这是跟豺狼一样呀。男女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一种礼节。嫂子掉在水里被淹用手援救,是临时的变通呀。”淳于髡和孟子的这段对话看似平常,实际上,则为男女之间的正常相处和交往设下了无形的“鸿沟”和“大防”。于是后人常常以“男女授受不亲”为警戒,提示自己“男女之间不能单独相处和交往。”还有的人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理论根据,揣度别的男女关系暧昧或者不正常。

那么,孔子对“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是怎么看的呢?答案就在孔子收《关雎》并把它编排在《诗经》首篇这一史实里面。
孔子喜欢《关雎》这篇诗,并把它放在《诗经》三百零五篇的第一篇,原因何在?是因为《关雎》这篇诗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爱意的合理抒发。之所以说《关雎》这篇诗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爱意的合理抒发,是因为《关雎》揭示了青年男女发育到成熟阶段自然希望恋爱结婚的规律,而且隐喻了恋爱结婚是人类繁衍生息不可替代的基础;恋爱结婚不同于其他,是需要通过爱意来交流和沟通的,而谈恋爱就是其中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因此,流露人性和抒发爱意离不开男女双方相互沟通这座桥梁。孔子认为,谈恋爱的青年男女以相互沟通这座桥梁表达爱意是正常的事情,所以他给以肯定和赞美,并且支持青年男女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里表情达意。

社会实践告诉人们,谈恋爱一般是男女双方两个人,不可能是一帮人。既然是男女双方两个人,孔子还是肯定、赞美、支持一对青年男女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里表情达意。这就足以说明孔子心里根本没有“男女授受不亲”这一概念,根本不存在男女之间所谓的“大防”。从另一个角度讲,孔子心里要是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一丁点想法,恐怕对青年男女两个人谈恋爱就不是肯定、赞美和支持了,而是像神父一样板起面孔对青年男女施行“禁锢”了,就要像后来荒唐的“宋明理学”那样“去人欲,存天理”了。假若是那样的话,那么,《诗经》的第一篇恐怕就不会是《关雎》而是其他诗篇了。

事情讨论到这里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证明孔子心里没有“男女授受不亲”那种不合事理的想法。据《论语·雍也》记载:“子见南子”。意思是孔子单独去见南子。大家知道,南子是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据说这个女人长得很美,可是性情淫荡,名声不大好。尽管如此,在南子的第二次邀请下,孔子还是出于对卫国国君和国君夫人的礼貌单独去见了南子。既然孔子能够单独去见南子,由此可见,他心里不但不存在“男女授受不亲”那种想法,而且更不知道自己逝世后“后世儒家”所规定的男女之间的那些“大防”。说到这里,从史实中不难发现——孔子是没有“男女授受不亲”那种狭隘观念的,他老人家是不反对青年男女二人自由恋爱和男女之间亲手递接东西与正常交往的。
分析可见:世人的误解往往使孔子陷入封建文化的圈子里。其实,生活在奴隶社会末期的孔子尚未形成后世封建人物的那些封建思想。博主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再抹去一点别人强加给孔子的那些莫须有的封建主义色彩,还孔夫子一个说法、一个清白、一个公道,还历史一个说法、一个清白、一个公道,不要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文章来源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2115b0100m3s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