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遭遇过家暴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如题所述

那些遭遇过家暴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上周去北京出差,我又见到了静怡,瘦了,人也精神了,和客户聊起天来越发像一个干练而精明的职场精英了。

我不禁心想,在她现在的圈子里,除了我,应该没有人知道,这个能干的小女孩,曾经因为家暴差点追随她抑郁症的母亲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吧。

当被家暴的是女性,则又多了几分恶意

11年初,我刚进入媒体行业,那是我最低谷的一段时间,工作遇到了瓶颈,健康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一长时间坐着颈椎就会压迫神经引起剧烈的头痛,很长一段时间回到家里,我鞋一脱,就瘫到沙发上思考人生的意义。

静怡打电话给我的时候说:“姐,我没地方可去了,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我在成都真的就只认识你了,你能不能收留我几晚,我找到地方立马就搬出去。”

我瞧这孩子实在可怜,就收留了她。那时候,我对她并没有什么太深的了解,只是接触过几次,有过交集。她在我眼里只是一个农村出身,家里条件不好但人自立聪慧的姑娘,人的眼睛会说话的,她不像是个坏姑娘。我想的很简单,人在他乡,难免遇到坎,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静怡搬进来了,陆陆续续的听她说起,她给一个小公司做了半年工,可是公司最近资金链出了问题,一直拖欠着工资,最后老板卷款跑路,她实在没钱交房租被房东下令限时滚蛋。我问她都这样了,为什么不回家。她想了一想,说:我妈去世了,我爸死了。

其实静怡父亲没死,但在她心里,不如死了。静怡跟我说,她10岁的时候,爸爸摔坏了一条腿,从此以后脾气就开始非常暴躁,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父亲对她和妈妈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家暴。妈妈想要离婚,可是她爸不肯,还造谣她妈妈出轨,骚扰她娘家人,最终外婆外公放出狠话,你要离婚,就是不孝,不为你自己想想,也为我们想想,我们老了,经不起折腾了。

最终她妈妈还是坚决离婚,可流言蜚语依旧挡不住,什么离了婚的女人日子不好过的,夫妻过日子不就是个忍字,你全家人都不同意你离婚,肯定是你自己这里出了问题......这些听来荒谬无比的语言刀子一刀刀划向静怡的母亲,最终家里人的不理解加上生活的重压,让母亲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时期的她更是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家人甚至认为她是无病呻吟,终于,静怡妈妈在一个晚上吞了家里所有的药,第二天被人发现时,身体已经凉透了。

她忘不掉自己实在心疼妈妈,哭着跟她说要不你和爸爸分开吧,她忘不了妈妈坚决离婚后被自己家里人骂不守妇道时绝望的样子。没有被丈夫家暴打倒的妈妈,却被自己家里人伸出的刀子捅出了致命伤,静怡从那个时候就知道了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是多么根深蒂固。

妈妈去世之后,静怡父亲娶了后妈,两个人的混合双打让静怡对人生彻底绝望,很多次她都想就这么结束生命随妈妈去了。初中时,静怡被实在看不下去的舅舅一家接走抚养,高中上完,静怡没有继续上大学,开始打工养活自己。

我始终没催静怡找房子搬走,让她留了下来,我动用我的关系给她找了一份起码能够保证按时发工资的工作。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没联系静怡,之后听说她去了地产公司,赶上了房价飞快上涨的时候,积攒了些钱。现在的她已经从销售转成了策划,因为人勤奋聪明还被公司挑来培养,出钱让她学习。

静怡说她很感激我但不敢联系我,怕自己做的不好让我失望,也怕看到我这唯一知晓她过去的人,会让她无法不直面她内心的黑暗和自卑,她说这些年她怀着对这个世界的报复心和征服欲疯了一样的让自己成长,才有了今天的相对稳定点的生活,可是她到现在都不敢结婚,也没谈过几次恋爱。生活的打击让她学会了去和每一个人保持适当而友好的距离,但一旦这个距离被人突破,她就会不自觉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别人的心理。

静怡的妈妈,是家暴中勇敢反抗的战士,但是她成功摆脱了家暴,却无法摆脱依旧凄惨的人生;静怡,被舅舅接出来后同样也摆脱了家暴,但是无法摆脱家暴带给她这一辈子的阴影。当家暴这件事发生在女性身上时,总是少了些公平。

那些以爱为名的家暴,本质上依旧是家暴

我的亲弟弟,堂弟,叫齐齐。

小时候,我们两家在一个院子里,他父母,也就是我的叔叔和婶婶,没怎么上过学,不懂得怎么去和孩子相处也不懂得怎么去引导,偏偏他们又信奉着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观念,四岁就敢顺着梯子爬到两米多高楼顶的弟弟,在我印象里,是被打大的。

十二岁以前,我每个清晨,几乎都是伴随着弟弟的嘶吼声醒来。作业不会写,打;调皮打架,打;不按时睡觉,打。

他们望子成龙的急切让他们忘记了去倾听孩子的情绪。在他们的眼里,作业不会写,一定是你上课没认真听;调皮打架,无论你是不是被欺负的那一个,打人一定是不对的;不按时睡觉,你就是想造反。

小叔的皮带打断了无数根,家里的苍蝇拍子打断了好几副,北方带刺的芨芨草在齐齐身上留下了几百条印子。每当齐齐被打的滋里哇啦乱叫的冲进我们家寻求庇护的时候,我好脾气又善良的妈妈都会上去劝架。青春期的小男孩,所有的心里话,竟都是对我妈讲的。

春去秋来,任何有理或无理的理由依旧都能够成为他被痛打一顿的借口,而我妈在听到屋外齐齐被打时,已经没有了再上去劝架的耐心,只是叹息和心疼。

渐渐的,调皮开朗的弟弟依旧调皮,可是不再开朗。我到现在都记得我们家搬出院子的那一年,他恨恨的跟我说,姐,等我再大一点,等我长得比我妈高了,她再打我,我就打回去,看谁打得过谁。

“不争气”的弟弟到了14岁也没长过他妈,但是在男孩发育最慢的那个阶段,已经能够轻而易举的躲过他妈的招式并且制胁住他妈。

很久之后,我陆续听到了齐齐初二辍学,之后又中专辍学的消息,听到了他因为偷家里的钱被他爸送去派出所的消息,听到了他和一群狐朋狗友因为失手打死了一个流浪汉,被送进少管所教育处置的消息。种种消息,没有一件好的。

幼时积攒在心中的怨气和暴虐终于在他有力量反击时彻底爆发,而这份没有人指引和排解的戾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断送了他的一生。

后来偶然再见叔叔和婶婶时,发现比我爸妈小很多的他们已经佝偻而沧桑,面对已经二十几岁的齐齐,他们挥起巴掌的手总是想了想又放下去。朴实的他们依旧在做着透支生命的劳动,拿一生的积蓄为儿子添补窟窿,但这份错了表达方式的爱,已经收不到关于爱的任何回应。

如果你也说过“不主动离开家暴环境,被打就是活该”这种话

不主动离开家暴环境,被打就是活该。这句话我说过。说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语言暴力,一种二次伤害。

那时候我也不大,在我眼里受到了家暴这种不可饶恕的事情,除非你斯德哥尔摩综合癌,否则当然应该头也不回离开,甚至报警,把家暴那个人抓起来,让他付出应有的代价。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多少在知道家暴这种事的时候,把责任归于了受害者,认为他们不反抗就是自愿受害,甚至是家暴自己的帮凶。

这是个很扯淡的伪逻辑。从国内到国外,家暴例子中的受害者在被家暴后成功完全脱离家暴生活的少之又少。当我们从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就决定了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实施家暴的都是些什么人,不是心理变态就是穷凶极恶啊,你敢脱离我的控制,甚至敢有脱离的想法,我们不是有孩子吗?你走了我就打孩子。没有孩子,你总还有父母吧,你走了我就去骚扰你父母。总之你敢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我们无法像我们想的那么潇洒,一走了之就好,社会风气,道德约束,甚至法律条件,都不允许你这么做,如果你反抗了,可能你的身边人就会被你连累。如果她的例子还不能证明,董珊珊的例子,我想总可以说明一二吧。

26岁的董珊珊,结婚十个月后被暴打无数次,中途还历经了囚禁,怀孕,失踪,数次逃回娘家又被抓回去。董珊珊不是没想过离婚,可是她家暴的丈夫威胁,如果你敢离婚,我就杀了你父母。不堪重负的董珊珊让母亲向警方求助,可是八次报警都是一个结果,合法夫妻的家务事,我们管不着,你们自己调解。董母三次绝望的向警察乞求:可是我女儿快被打死了,如果你们不管,她真的会被打死的。

警察依旧不管。

最终,董珊珊还是去了。离开的时候内脏破裂,全身多处骨折。

女儿死后,董母精神受了巨大打击,董珊珊的丈夫最终被判处6年半有期徒刑,那些间接助长了董夫气焰的警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有人算了笔账,董夫恶意虐待家暴董珊珊致死,判了6年半刑,而如果董珊珊在反抗过程中蓄意杀死了董夫,则面临的将是终身监禁。

现在你还会说,家暴受害者因为不离开施暴者而受到欺虐,是他们活该吗?在法律对女性的保护体系并不健全,家暴评判标准并不明晰,妇女在合法婚姻关系内被家暴有没有绝对权力单方面解除婚姻契约尚没有说法的情况下,还是会有女性选择隐忍和静待时机,从而让自己继续深陷在危险之中。

不只是女性,齐齐这样在家暴中成长的小孩也一样,他们或因为没有独立的生存技能而无法离开家暴的环境,或因为惧怕自己的离开会伤害到其他亲人,又或因为无法求助于法律和正义而继续身陷囹圄。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开始就站在不公平的那一端捍卫着自己的权益。我们站在他们人生之外甚至是屏幕那边的一句“都家暴你了,你还不走,不是活该吗?”,是否着实有点轻飘飘的不近人情。

对那些遭遇过家暴的人,别道德绑架而不知

那些遭遇过家暴的人,大部分如今依然在遭受家暴。这种家暴或是真正的拳拳相向,或是家庭冷暴力,最坏的情况是,热暴力冷暴力都没有,但这种家暴的恐惧和阴影会伴随一生,穷尽折磨。

静怡是幸运的,起码她最大程度的去自我修复了家暴对自己的伤害,但真的不是所有的被家暴的人都能有幸自我救赎。不是所有受害者的人生都能以终于嫁了一个好人家,有幸摆脱原生家庭的家暴环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来结尾,这所有所有的受害者里面,我相信,只有一小部分,彻底走了出来,用豁达来说服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而剩下遭遇过家暴的大部分人,会在惊恐,耻辱,仇恨还有遗憾中度过一辈子,无法解脱。

当你的身边有家暴受害者,别指责他,不要道德绑架而不知,也别同情他,因为当他选择将自己的遭遇和诉求说出来,已经是在寻求帮助和治愈,他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爱和鼓励。你要做的就是,告诉他,报警,越早越好,事情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

那些遭遇过家暴的人,大多女性和孩子,对于女性来说,她们为母为女,有着最多而最善良的顾虑,对于孩子来说,她们还是一株飘摇在天地间的花草,无力去与狂风对抗。别让你的“关心”误伤了她们。

最后拿我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加缪说的:

没有轻蔑克服不了的命运。

对待家暴也一样,轻蔑之,克服之,才能看淡之。当然,前提是改变和反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