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镇的经济概况

如题所述

石牌镇全镇拥有耕地面积11.3万亩。在农业结构调整上,紧紧围绕传统产业调优,优势产业调强,特色产业调多,区域规模调大,就业渠道调宽,增收门路调广,农业效益调高,镇域经济调活的思路,突出水产产业化经营,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三个重点,实施优良品种,优异设施,优化模式,优质服务的四优工程,并建有苏州府旅游观光农业园、千头梅花鹿养殖中心等高科技高效益农业项目。
2013年,石牌镇实现农业产值7.3亿元。 石牌镇镇内有乡镇工业26家,私营企业172家,门类涉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油脂化工、铝业生产、服装鞋帽、豆具生产、造纸、建筑建材等六大类数十个品种,年工业产值5.2亿元,利税2000万元。全现有个体工商户9000余家,从业人员3.4万人,其中长年在外从事豆制品加工的有2.8万人,遍布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及东欧、东南亚等八个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超10亿元,利润3.2亿元。
2013年,石牌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2.76亿元。 石牌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因滨临汉江,水路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有“小汉口”之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保存完好的古街道12条,明清民居建筑群落100多处。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古戏楼、付氏民宅等;古文化遗址有大官堤遗址、万子田遗址、彭家台遗址、上陈坪遗址、乐堤城址、瓦瓷窑址等6处;古墓葬有长岗岭墓群、石岗墓群、肖家冢墓葬群、冯家双冢墓等25处;古石刻有重修凤台寺前后殿碑、重修崇果寺碑记、正气凌霄匾等3处;革命遗址及墓葬有辛亥革命老人邹荣煊墓、贺龙元帅祖籍地、石牌火神街56号、石牌老街等4处;古树名木众多,崇果寺内的一棵古银杏树高20米,直径1.5米,是钟祥市重点保护树木。 1、关帝庙古戏楼。关帝庙古戏楼(今石牌小学院内)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五十七年(1714—1717年),重修于清乾隆四十二年菊月(1777年),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为两层宫殿式建筑,高9米,宽9米,长12米,面积110平方米,前后两重,单檐歇山顶。上面用琉璃瓦覆盖楼顶,闪光耀眼;下面用石柱子顶托楼身,坚实牢固;飞廊四周,斗拱建筑,雕巧玲珑,备极工致。从创建到现在,历时300多年,虽多次兵燹浩劫、风雨摧残,但整个建筑结构还是完好,若加以修茸,仍可恢复原貌。现在楼下门墙两侧石柱上镌刻着气韵遒劲的楹联:“似演麟经善恶收场分衮钺,差怡凤目笙歌振响叶琅璈”。在戏楼的进口处,原有3米高的屏墙,屏墙的园门上书有醒目的“正气凌霄,威震华夏,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的十六个大字横幅;戏楼门口有石狮一对,雄踞两旁;戏楼的正面与关帝庙相对,是一片广阔的场地,可容观众1000多人;场地两侧有院墙。从清乾隆以来,外地来演出的名班,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0多个。
2、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原崇果寺内(今石牌小学幼儿园内)。距今有350年历史。树高约20米,直径1.5米,树冠原有20米,每年春夏两季,枝叶繁茂,硕果满枝。现已列入荆门市古树保护序列。
3、胡氏民宅。清代,位于石牌镇山街22号。坐东向西,面临山街,面阔四间13米,占地42×13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呈“目”子型,属前店后宅式民居,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硬山式屋脊,黑瓦白墙,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架结构,墙体为石牌民间广泛采用的灌斗墙。垂直于街道沿中轴依次布置沿街店铺、天井、厅堂、天井、内院、天井、后院等(后院已毁)。两侧有保存完好的三叠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天井在石牌民居中非常有特点,呈正方形,地铺青石地幔,一角设有下水道,天井两边对称布置厢房,四周装饰轻盈通透的木隔扇。店铺面阔三间,二层,宽13米,深7米,利用穿枋外挑承檐檩,临街为木板门窗(已毁现改为砖墙)。厅堂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一层上有阁楼,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该民居保存基本完整,木构架雕刻较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4、李氏民宅。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衣街,现为居民李仁敬住宅。民宅为重檐硬山式,三层二天井。以中轴线为中心,两侧对称。建筑坐北,大门面向石牌古镇繁华街道衣街。木质楼板,网格花窗,龙凤雀替,造型古朴典雅。1994年列为钟祥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家有一张象牙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李家老祖母留下来的。床分3层,木质结构,做工精湛,成棕红色;床体上雕花全部象牙镶嵌,门楣上有喜鹊登门、青松、葡萄等艺雕;床顶的门楣上还有3幅精彩的山水绢画。这张床目前已睡了6代人,床上的油漆是越擦越亮,从不生虫。
5、吴氏民宅。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东街20号。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坐东朝西,前店后房式,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有前厅为店铺(现已毁)、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空间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前厅与后院处有一道围墙相隔,中有门,向后依次为厅、天井、正房、天井、后厅、厢房及围墙花园等,面阔三间6.8米,通长35米,总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砖木梁架结构,两侧有较高的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正房面阔三间6.8米,进深三间7米,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一层上有阁楼,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可环顾天井及正堂。正堂两侧有东西厢房,厢房前有廊与正房前厅相连,中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设施、石台阶保持原样。该民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木构架雕刻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在该条街道比较突出,70年代该建筑还做当地银行场所用,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6、孟家大院(原名蔡家大院)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东街中部。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坐西朝东,前店后房式,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有前厅为店铺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一间6米,二层,临街有木质隔扇窗,双披檐;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空间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前厅与后院处有一道围墙相隔,中有门,向后依次为厅、天井、正房天井、后厅等,总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后厅及花园全毁。前厅及正房为硬山顶,砖木梁架结构,明间前有挑檐,两侧有较高的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前厅、后堂为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可环顾天井及正堂。正堂两侧有东西厢房,厢房前有廊与正房前厅相连,中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设施、石台阶保持原样。该民居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木构架雕刻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该条街道比较突出,面阔比较宽阔,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7、付氏民宅。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集街46号。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坐北朝南,前店后房式,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也是保持较完整的建筑之一。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有前厅为店铺、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空间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前厅与后院处有一道围墙相隔,中有门,向后依次为厅、天井、正房、天井、后厅、厢房及围墙花园等,总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砖木梁架结构,两侧有较高的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厅与堂有方形抹角天井厢房相连。前厅、正房、后堂为开三间阔6.8米,进深一间7米,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一层上有阁楼,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可环顾天井及正堂。正堂两侧有东西厢房,厢房前有廊与正房前厅相连,中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设施、石台阶保持原样。该民居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木构架雕刻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该条街道比较突出,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8、阊门。始建于明朝中期,位于集街与东街交叉口处,建筑面积41.49平方米,是一座高7.5米、长4.2米、宽5.23米的过街门楼。形制为单檐硬山二层门楼,北、东、西立面为砖墙,北立面设石券门,南立面设木构过街楼。阊门结构形式比较特殊,混合了抬梁式木构架承重体系与硬山砖墙承重体系,其内部结构为不对称的屋架体系,与北、东、西侧砖墙体无刚性连接,但屋面同时搭设在木屋架和砖墙之上,形成混合结构。 石牌镇戏剧种类繁多,尤以汉剧为盛,被誉为“汉剧发展的摇篮”。石牌镇上原有关帝庙、泰山庙、药王庙、雷祖殿、上真观、陕西会馆、西方丈等七座古戏楼,来往戏班演出频繁。现仅存的关帝庙戏楼,屋宇完好,仍留有清代各地戏班来此演出的文字记载,计有全国各地戏班30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