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古代城池的结构与组成。最好详细一些。有图。好的追加10分!

如题所述

城池,又称为城郭,词中的“城”指城墙,是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筑城是东亚国家的传统;与欧洲国家比较起来,东亚的城郭规模一般较大。   城池依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府级、县级、厅级、堡级等;一般来说,层级越高,规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筑也不同。

城池结构

城墙

  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围。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改为土石或砖等材料为墙。   雉堞:女墙上的砖砌凹凸小墙,中央有射孔。   女墙:外墙垣上及腰的矮墙。   外墙垣:城外侧的墙垣。   马道:城墙上的表面铺砖。   中腹填土:内、外墙垣之间的填土。   内墙垣:城内侧的墙垣。

城门

  城池的城门数量由行政层级或规模决定。通常府城有8门,县城开4门。通常分置于东、西、南、北四方。   城门楼:城门座上的城楼,可分为楼阁式和碉堡式。城门座:城门楼的底座。城门洞:出入城门的孔道。瓮城:圈绕城门外的一道城墙,又称为“月城”。

炮台

  城池通常在城墙的险要处或转角处设置炮台,增加防卫性。   炮孔:女墙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内街道与设施

  城内的基本设施与建设有官衙、市街、庙宇、学校、农田等。城内道路以联系各向城门的街道为主。   衙署:城市行政管理与军事守备的官方机构。书院:城市的文教设施。文庙: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庙宇。武庙:祭祀关公或岳飞的庙宇。城隍庙:祭祀城市的守护神 - 城隍爷的庙宇。

现况

  城池多位于现代城市的中心区,与近代的都市计划冲突很大,因此多被拆除。目前多仅存断垣残壁,或孤立的城门可供凭吊。

古代城池建筑特点

中国早期的城池,绝大多数是土筑,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才开始大规模包砖。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城池都是一副黄秃秃的模样。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版筑的技术。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版筑的技术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悬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以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诗经》中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说的便是这种方法。用这种版筑技术筑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因此可以取消旧法中两侧的护城坡,从而增加城墙的攀爬难度。当时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单块土坯尺寸约为1米×0.4米×0.2米)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   自春秋以降,中国城池一直采用这种朴素的土筑办法,近两千年过后,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墙,依然是由夯土筑成。这种土筑的城墙,样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结实,特别是一下雨就会因雨水淋蚀而损坏。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东晋十六国时夏国赫连勃勃大单于(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统万城,便是土筑史上的奇迹。统万城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虽为土城,但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传说负责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将军要求非常严格,近乎残酷,修建好的城墙,他命人以铁锥检验,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工匠杀死,填尸于墙内。在这种疯狂的高压政策下,历时六年修建而成的统万城,建筑质量奇好,“其坚可以砺刀斧”,完全可以和现代水泥相媲美。 当然,这只是特别的个例,大多数的土城墙,为保证牢固度和强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拢。譬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墙宽度就达20米,楚国都城郢的墙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厚度,其抗击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为保险起见,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也可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环周的护沟壕,通常宽度达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过,土城也有土城的好处,那就是容易修补。譬如当安史之乱,李光弼镇守太原时,叛将史思明的大军将至,如果要对方圆40里的太原城进行加固肯定是来不及的,于是一边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一边命人将挖掘的壕土做成几十万个土砖坯,命令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破坏,就用土坯补上。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城池的构筑,可谓布局精妙,机关重重。在高大的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有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称作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内侧矮墙称为女墙,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护栏作用,防止士兵往来行走时跌下。此外,城墙内部也都修有环城马路和登城道。   城墙每座城门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楼,这是城墙顶上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日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而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还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马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体外表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这符合宋·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   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敌楼,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挥到最高点。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城墙四角的角台,各建楼橹一座,名为角楼。角楼的朝向与大墙呈135度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因此城池的设计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成熟定型,并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

现存的古代著名城池

江陵城,又名 荆州古城 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城古城历经570多年的风雨沧桑。当年明清宁远之役,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击中,身负重伤,回盛京之后不久身亡。东南角建魁星楼一座。城内东、西、南、北大街呈+字形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它凌空飞架,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显得威严壮观,气势巍峨宁远古城,    宁远古城是明末关外第一军事重镇。历史上有名的“宁远大捷”就发生在这里。今天你若来兴城,出火车站第一眼就可看见站前广场正中矗立的袁崇焕雕像。眺兴城古城,从其形布局和城墙、城楼、瓮城的建筑,以及至今架设在城墙垛口的红夷大炮来看,我们不难想像当时硝烟弥漫战场的情景。      

西安古城.陕西省省会,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西安古称长安,七大古都中建都历时最长的古城,自公元前1027年起先后西周、秦、西汉、西晋、隋、唐等12个王朝在此建成都,历时1160年。 西安是中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古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迄今已有3100年历史。西安是封建盛世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有古代遗留并保存至今种类众多的名胜古迹,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城墙、碑林、大雁塔及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为首的自然和人文佳景,处处闪耀着华夏古代历史文化辉煌灿烂的灵慧之光。 古城西安,西周时开始在这里面建成都丰京和镐京在今西安城西沣水两岸。秦都城咸阳的实际位置在今西安北面的渭河畔。西汉都城长安在秦都城与今西安城之间的泊河之东岸。隋朝在龙首塬之南另建都城,改名大兴。唐朝复称长安,京师东迁另建新城,即五代、宋、元长安城。明清时在唐皇城基础上建西安城。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大地如同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以大量珍贵文物、遗迹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历史上曾最为辉煌的篇章。西安附近名胜古迹众多: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西汉帝陵墓13座,以汉武帝的茂陵最雄伟;唐朝帝陵18座,以李世民墓昭陵和李治武则天合葬墓乾陵最宏伟。另还有骊山、华山风光名胜驰名中外。西安古城墙初建成于明洪武年间,是在原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修建起来的,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12公里,高12米、顶宽15米、墙面均为青砖包砌。城墙四角均有角楼,共有城门16个,四面各有一主城门,城墙顶内外沿筑有女墙,城墙之外有护城河环绕。

至于图片看参考资料或网上搜搜都行

参考资料:http://tour.folkw.com/html/08/2008-1-11/145734428.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08
古代城池构筑

城池是由两个实体组合而成主要起防御作用的体系。分而言之,城(城墙)是主体,池(城壕)则起着拱卫城的作用,只能视作属体。古文中提到的城池,往往指城(或整个城市)的本身,取义即在此。

城是用土或砖砌成四面有门的高墙,墙的外围还挖了堑壕,即池,或名护城河。也有少数的城是用石块筑成的,以取其坚固,古人所谓「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十万」,是指这座城有坚固的工事,强盛的兵力。当然,一般地说,用土或砖(或土砖结合)修筑的城墙比较多见。不过,城(城墙)和城市并不属同一个概念,城市是居民聚落,往往又是一个地方的行政中心地。同时具有政治、经济、交通、军事诸方面的职能,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筑有城墙。城墙及城池,主要是出于防卫目的而构筑的,在于借其发挥军事上的职能。

我国的筑城历史极其悠久,根据古籍记载,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中原嵩山地区的部落领袖鲧(禹的父亲)已筑起过城郭。近年来在考古获掘中也接现了许多聚落遗址的周围有有土修起的围墙,外面还有沟堑,这不妨可视作原始的城池。在那个时候,人类构筑墙的目的,不仅为了抵抗敌人的进犯,还为了防范自然界猛兽的袭击。至于具有概念特征的「城」,则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詨展起来的。

城有大有小,小者周长仅数里(如孟子所谓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大者方圆可数十里,乃至百里以上。一座城市的建立,既出于政治、经济、交通、军事诸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该区域内地表形态、地理位置的制约。因此,有平陆筑城,依山筑城,沿海或临江筑城,至于城的构筑材料和规制也互有不同。

高城深池虽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但它对保守一个地方乃至捍卫整个战略地域无疑能起至关紧要的作用。战国时代的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曾以它的险要形势和坚固城墙,屡次挫败了东方各国的联合进攻,保障了关中的秦国。这里最明显地体现了筑城所起的作用。又加南北朝时的盱眙之战,北魏在兵力上占有优势,刘宋兵员虽少,在守将臧质的指挥下,凭借盱眙城(今江苏盱眙东北)顽强抗击。魏兵死者数以万计,尸体积到与城墙差不多高,还是无法攻下盱胎城。这里排除战争双方的性质不论,城池对战争的胜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国古代城池的构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墙为主体,突出兵器装付和军卞投讫重点,点线结合,综合配置的坚固防御体系。它的构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城门,平时是城内通向城外的要道,战时是城防部队坚守的重点,因此要求建筑必须坚固,设防必须厚足。一般的方形城池,每面城墙至少要开设一门,中型以上的城池,每面城墙要开设二三处城门。门用坚厚大木制作,蒙以金属外皮使之坚固难破,有的城门甚至有道门或加设暗道机关。

城楼,建于城门之上,有单重和多重檐,以便守城将领登城瞭望敌情和指挥作战。
瓮城,是增建于城内外的半圆形城,因其形似瓷瓮,故称瓮城,又因其形似马面,所以又称马面城。瓮城与正城等高同厚,其作用在于屏蔽城门,以增强城门的防御能力。战时可利用瓮城增设的防御设施,消耗攻城之敌的兵力兵器,迟滞敌军的进攻。瓮城开有一道或左右对称两道侧门,侧门与正城门不在一直线上,可防止敌军通过侧门直窥城内,也有避免攻城之敌通过侧门直接拥入城内的作用。

羊马墙,是筑在瓮城外十余步的城壕内岸之挡墙,高八至十尺。羊马墙也开有一道门,门外正对壕桥,通向城外。城门、瓮城门和羊马墙的门不能开在同一直线上,其原因已如上述。

女墙,是城墙、马面墙和羊马墙顶部外沿建筑的薄型挡墙,高约五尺,大致与士兵身高相等,中有射孔。女墙的作用在于掩护士兵作战,士兵在女墙屏蔽下,既可避免城外矢石的射击,又可通过射孔向外发射箭镞,射杀攻城之敌。还可通过女墙上的堞口,向外抛掷石块,击砸攻城之敌。又可甩各种刺杀和砍杀兵器,杀伤敌人。女墙上端的城堞与两堞之间的塛口,形同方形锯齿,兵家称其为虽堞。

敌楼(团楼)、战棚、弩台,这些都是在环城全线防御的基础上,构筑的重点防御设施,一般从城门开始,向左右两侧延伸,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个(在城墙拐角处的敌楼称为团楼),每处可容士兵一二十人,并设置床子弩、抱石矶、滚木擂石等重型摧毁兵器和器械,形成重点防御,并与布列于女墙后面的士兵一起,形成点线结合、互相策应的防御体系。这一体系又与护城河、羊马墙、各城门和瓮城一起,形成完整的城池防御体系。

城壕,羊马城外,挖有一道护城壕,通常称护城河。护城河面阔底窄,面阔在二丈以上,深约一丈左右。护城河的作用在于阻挡敌军的进攻,使敌军人马及大型攻城器械隔河而阻,不得接近城墙,难以进行攻城作战。因此,护城河是一种隔阻式城防工事。

壕桥,平时作为城内域外通过城壕的信道。战时撤去壕桥,便敌军阻于城壕对岸,不得直接攻。因此,护城河实际上是城外的一道防御工事,而壕桥则是通过这道防御工事的信道。

城池有很多种,很多城市的外围都有城墙,而大城市又是古代的经济中心,所以有人做买卖是正常的。即使在边关要塞,为了军队的补给,也是允许商人去的。

我国筑城的历史始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世,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城墙的修筑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的病进,科学技术尤其是进攻性武器的发展,城墙及城壕逐渐以至最终失去了它在军事防御上的功能。

参考资料: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D%E5%9B%BD%E5%8F%A4%E4%BB%A3%E5%BB%BA%E7%AD%91

第2个回答  2011-05-07
基本解释
  [city;city wall and moat] [古]∶城为城墙,池为护城河。泛指城邑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城墙和护城河。《墨子·备城门》:“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   2.泛指城,城市。 唐 栖一 《武昌怀古》诗:“ 战国 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水浒传》第五九回:“见城池厚壮,形势坚固,无计可施。” 清 李渔 《奈何天·掳俊》:“咱 白天王 起兵以来,攻破无限城池,杀伤许多官吏。” 杨朔 《昨日的临汾》:“虽然他们会得到这个城池,但他们永远得不到我们的民众。”
编辑本段示例
  ~失守   攻克几座~
编辑本段城池简介
  城池,又称为城郭,词中的“城”指城墙,是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筑城是东亚国家的传统;与欧洲国家比较起来,东亚的城郭规模一般较大。   城池依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府级、县级、厅级、堡级等;一般来说,层级越高,规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筑也不同。
编辑本段城池结构
城墙
  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围。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改为土石或砖等材料为墙。   雉堞:女墙上的砖砌凹凸小墙,中央有射孔。   女墙:外墙垣上及腰的矮墙。   外墙垣:城外侧的墙垣。   马道:城墙上的表面铺砖。   中腹填土:内、外墙垣之间的填土。   内墙垣:城内侧的墙垣。
城门
  城池的城门数量由行政层级或规模决定。通常府城有8门,县城开4门。通常分置于东、西、南、北四方。   城门楼:城门座上的城楼,可分为楼阁式和碉堡式。城门座:城门楼的底座。城门洞:出入城门的孔道。瓮城:圈绕城门外的一道城墙,又称为“月城”。
炮台
  城池通常在城墙的险要处或转角处设置炮台,增加防卫性。   炮孔:女墙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内街道与设施
  城内的基本设施与建设有官衙、市街、庙宇、学校、农田等。城内道路以联系各向城门的街道为主。   衙署:城市行政管理与军事守备的官方机构。书院:城市的文教设施。文庙: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庙宇。武庙:祭祀关公或岳飞的庙宇。城隍庙:祭祀城市的守护神 - 城隍爷的庙宇。
现况
  城池多位于现代城市的中心区,与近代的都市计划冲突很大,因此多被拆除。目前多仅存断垣残壁,或孤立的城门可供凭吊。
编辑本段古代城池建筑特点
  中国早期的城池,绝大多数是土筑,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才开始大规模包砖。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城池都是一副黄秃秃的模样。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版筑的技术。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版筑的技术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悬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以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诗经》中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说的便是这种方法。用这种版筑技术筑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因此可以取消旧法中两侧的护城坡,从而增加城墙的攀爬难度。当时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单块土坯尺寸约为1米×0.4米×0.2米)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   自春秋以降,中国城池一直采用这种朴素的土筑办法,近两千年过后,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墙,依然是由夯土筑成。这种土筑的城墙,样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结实,特别是一下雨就会因雨水淋蚀而损坏。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东晋十六国时夏国赫连勃勃大单于(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统万城,便是土筑史上的奇迹。统万城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虽为土城,但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传说负责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将军要求非常严格,近乎残酷,修建好的城墙,他命人以铁锥检验,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工匠杀死,填尸于墙内。在这种疯狂的高压政策下,历时六年修建而成的统万城,建筑质量奇好,“其坚可以砺刀斧”,完全可以和现代水泥相媲美。 当然,这只是特别的个例,大多数的土城墙,为保证牢固度和强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拢。譬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墙宽度就达20米,楚国都城郢的墙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厚度,其抗击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为保险起见,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也可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环周的护沟壕,通常宽度达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过,土城也有土城的好处,那就是容易修补。譬如当安史之乱,李光弼镇守太原时,叛将史思明的大军将至,如果要对方圆40里的太原城进行加固肯定是来不及的,于是一边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一边命人将挖掘的壕土做成几十万个土砖坯,命令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破坏,就用土坯补上。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城池的构筑,可谓布局精妙,机关重重。在高大的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有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称作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内侧矮墙称为女墙,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护栏作用,防止士兵往来行走时跌下。此外,城墙内部也都修有环城马路和登城道。   城墙每座城门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楼,这是城墙顶上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日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而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还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马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体外表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这符合宋·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   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敌楼,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挥到最高点。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城墙四角的角台,各建楼橹一座,名为角楼。角楼的朝向与大墙呈135度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因此城池的设计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成熟定型,并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
第3个回答  2011-05-06
古代城池只有4个城门,春秋时期有标准的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即奴隶制王国的首都;第二级为“诸侯城”,即诸侯封国的国都;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这三级城邑的建制既是一个统一整体,又层次分明。

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分述如下:(复制的,这个写的蛮详细的,比我好多了)

城墙 古代称墉,墙体土筑,断面为梯形,其高宽比各代不同,唐宋边城的上底、下底、 高之比为1∶2∶4,都城为 2∶3∶2。墙体外侧加水平木椽若干层,防止崩塌,称絍木。南宋以后为防御炮火,墙身用砖石包砌的渐多,个别城墙还用糯米灰浆砌筑。城顶外侧砌垛口,内侧砌女墙。墙身每隔一定距离筑突出的马面。马面顶上建敌楼,城顶每隔十步建战棚。敌楼、战棚和城楼供守御和了望之用,统称“楼橹”。

城门 城楼下为夯土墩台,用木柱、木梁为骨架,构成平顶或梯形顶的城门道,台顶上建木构城楼,城楼一至三层,各代不同,居高临下,便于了望守御。火药用于战争以后,南宋后期城门道改用砖砌券洞。

瓮城 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方的又称“方城”。瓮城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门之敌。正面的战棚在南宋时改为坚固的建筑,布置弓弩手,称为“万人敌”,到明代发展为多层的箭楼。瓮城门到明代又增设闸门,称为闸楼。

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在现存的明清古建筑物中我们还能看到。

马面 向外突出的附城墩台,每隔约 60步筑一座。相邻两马面间可组织交叉射击网,对付接近或攀登城墙的敌人。

敌楼和战棚、团楼 防守用的木构掩体。建在马面上的称敌楼,建在城墙上的称战棚,建在城角弧形墩台上的称团楼,构造相同,结构都是密排木柱,上为密梁平顶,向外三面装厚板,开箭窗,顶上铺厚三尺的土层以防炮石。到明代,敌楼发展为砖砌的坚固工事。

城壕 又称护城壕即护城河,无水的称隍。引水注入人工开挖的壕沟,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一方面维护城内安全,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的进入,这是古人在防御手段上对水的妙用。护城河内沿筑有“壕墙”一道,外逼壕堑,内为夹道,大大提高了护城河的防御作战能力。一般阔2丈,深1丈,距城30步左右。在城门处有桥。一端有轴,可以吊起的称“钓桥”;中间有轴,撤去横销可以翻转的称“转关桥”。有的在桥头建半圆形城堡,称“月城”。

羊马墙 城外沿城壕内岸建的小隔城,高8尺至1丈,上筑女墙。羊马墙内屯兵,和大城上的远射配合阻止敌人越壕攻城。

雁翅城 沿江沿海有码头的城邑,自城沿码头两侧至江边或海边筑的城墙,又称翼城。

参考资料:http://www.ks5u.com/pic_ks5u/2008-10/15/12931.shtml

第4个回答  2011-05-09
大都是外面是城墙(有多个城门),里面是居民区(隋唐以前居民区与市场是分开的)。在中心是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东北角有时也是宫殿。
这是最简单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