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朝中兴三次之说,哪三次?

如题所述

唐朝中兴三次指的是:唐朝中后期的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

一、唐宣宗——宣宗之治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

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

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

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二、唐武宗——会昌中兴

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

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

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

三、唐宪宗——元和中兴

唐宪宗纳宰相杜黄裳之议,征伐不服之藩镇。

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利用藩镇间矛盾,取消宦官监军。

元和元年(805年),先以高崇文讨平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旗开得胜。

元和八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田兴受镇兵拥护掌权,中央任命为节度使,遂归顺中央,赐名田弘正。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申、光、蔡三州,宪宗发兵近九万人进讨,久战无功。十二年(817年),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帅全军。

宪宗派李愬讨平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申、光二州守军亦降。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朝廷收复沧、景(治今河北景县东北)二州。

幽州(今北京)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棣(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

贬昭义节度使卢从史为驩州司马。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淄青李师道亦平,收复淄青十二州。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

元和十五年(820年),成德镇王承宗病死后,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降。

自广德(唐代宗)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结束,史称"元和中兴"。

扩展资料

唐朝最重要的四次政变:

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威名最盛的朝代,唐朝无疑被很多人关注,但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封建王朝,都逃脱不了争夺权力的明争暗斗,唐朝在这方面更是其中的“翘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朝最著名的四次政变。

一、玄武门之变 :太宗上位开创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可是相当有名的。公园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兄长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他的父亲李渊立其为太子,随后顺利继承皇位。

当然,李世民的确雄才大略,在位期间开创了大唐的盛世局面,致使四夷臣服、万国来朝,因此他也就成了千古明君的代表,受世人称颂。至于弑兄,也就变得不重要了。

二、神龙政变: 李唐皇朝重回正统

公元690年重阳节,67岁高龄的武则天正式登基,实现了自己的女皇梦,甚至改国号为周,想要延续武家统治。

不过,朝堂之上,有很多大臣都想要恢复李唐正统,只是碍于武则天势大,不得不隐忍。神龙元年,武则天病倒,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显,李唐政权再度重建。

正因为神龙政变,没有让政权传于武家,周国没有延续,人们才认为唐朝还在延续,没有被周朝取代。可以说,神龙政变挽救了李唐王朝。

三、唐隆政变 :李隆基崭露头角将唐朝推向巅峰

中宗复辟后,对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掌握。公元710年,为了打破韦后专权的局面,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在长安皇宫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使李旦复辟,李隆基也被立为皇太子,成为皇室正统。

李隆基即位之后,开创了开元盛世。一场唐隆政变,为唐朝换回了一个巅峰。

四、甘露政变 :宦官专权致唐朝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朝政被宦官把控。宝历二年,唐敬宗被宦官杀害,文宗即位。唐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便与其他大臣密谋诛灭宦官,夺回政权。

公元835年11月,唐文宗以观露之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后院欲斩杀,但是却被仇士良发觉,双方交战,最终以唐文宗一方失败而告终,朝廷中重要的官员均被宦官杀死,亲属株连被杀的达到一千多人。

至此之后,唐朝政权一直被宦官把持,君主废立、生杀也被宦官掌握,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宦官时代。

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903年大杀宦官之后,才最终消失,然而,唐朝也在不久后因朱温建立后梁篡位而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唐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2

唐朝的三次“中兴之说”指的是: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

1.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

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2.会昌中兴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

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3.大中之治

唐宣宗致力于改善安史之乱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

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史称“大中之治”。

扩展资料: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4

1.唐宪宗——元和中兴

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

其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故事,他都仰慕不已。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很晚才退朝。

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

2.唐武宗——会昌中兴

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

3.唐宣宗——宣宗之治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扩展资料:

唐朝的前朝由于没有内忧外患,其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贞观至开元年间,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也为之后大力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即唐武宗(840年—846年在位),初名李瀍。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

2.唐宣宗: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

3.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即唐宪宗(805年—820年在位),初名李淳。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早年被封为广陵郡王。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革命后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是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0-29

1、唐宪宗——元和中兴

李纯(778年-820年),即唐宪宗(805年-820年在位),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2、唐武宗——会昌中兴

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即唐武宗(840年—846年在位),李炎在位七年,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3、唐宣宗——宣宗之治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宣宗之治”。

扩展资料:

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代数使得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

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会昌禁佛是继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之后对佛教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唐武宗迷信道教,周围经常有一批道士相往来,唐武宗还剪除了宫中的宦官势力,巩固了皇权。

李忱登上皇位后,不仅平反了乱党的斗争,解决的牛李之争,巩固的中央的政权和经济发展,而且将一大波恶势力的局面扭转,最终收复了吐鲁番人手里的失地,统一了国家,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纯

百度百科-李炎

百度百科-李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31

1、唐宪宗——元和中兴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他以太宗和玄宗为榜样,决心革除时弊,削平藩乱,实现大唐的中兴。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个大好形势,他提拔了许多正直有才的贤士,如杜黄裳、李绛、武元衡、裴度、崔群等,对他们委以重任,认真听取他们的“振举纲纪,制裁藩镇”的建议。

从806年出兵讨伐刘辟,拉开削藩的序幕,到公元817年,使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四川和淮西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2、唐武宗——会昌中兴

唐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建元会昌。武宗是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以文宗皇太弟的身份而位的。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

李德裕是晚唐名相李吉甫之子,历仕几朝,在唐朝政坛活跃四十余年。武宗将他从淮南节度使直接升为宰相,对他信任有佳,由此留下“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的佳话。

公元842年七月,李德裕刚入朝,回纥的乌介可汗率兵十万,侵犯大唐边境,次年,唐军大败回纥军,俘虏了两万多人。接着又用了十三个平定了昭义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两次大战得胜,对专权的宦官们振动很大。武宗开始有步骤有分寸地剥夺宦官耐权力。

他首先对付的是宦官头子仇士良,处处限制他的权力,在武宗的打压下,他只得退休,不久就病死了。从此,宦官再也不如以前嚣张了。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3、唐宣宗——宣宗之治

唐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他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

扩展资料:

史学家对唐宪宗的评价是:“唐宪宗平藩的巨大功绩,使他成为安史之乱后最伟大的君主。但宦祸在唐宪宗身后大泛滥也是不争的事实。

武宗笃好道术,为了恢复道教作为国教的权威,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又称为“会昌灭佛”。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他虽然纠正了他父亲武宗灭佛的作法,但自己却好道术,迷信长生不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唐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