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哪些??

比如说:一个企业财务方面、
生产规模方面、专利方面、、、
提什么样问题,才能把企业的这些基本情况了解了呢?

企业基本情况包括:

1、企业类型:包括企业性质、经营范围、成立时间、注册资金、员工人数、占地面积等。

2、经营状况:包括年营业额、平均毛利、税负率、库存回转天数、应收账款天数、坏账率、及企业资金负债表。

3、企业前景:所生产或经营产品所属行业、本行业相关国家规定及政策、未来5-10年内本行业品发展预期、业内最大竞争对手有哪些、该企业在业内处于什么位置、有何不足与优势。

4、社会责任:为国家社会有何重大贡献、员工对企业满意率。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

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扩展资料:

事业与企业

企业单位一般是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所谓“自负盈亏”意即:自己承担亏损与盈利的后果,有一定的自主权。企业单位分为国企和私企。国企就是属国家所有的企业单位。私企就是属个人所有的企业单位。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企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04

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单位)名称、企业(单位)代码、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详细地址、行政区划代码、邮政编码、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国有控股情况、企业规模、行业代码、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末从业人员和企业主要业务活动等。

    企业规模:指根据《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国统字[2003]17号)划分的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详见附录三)。《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中未包括行业即仓储业、房地产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其他社会服务业(含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按下列标准进行划分(此办法仅限于《企业景气调查制度》(2003年统计年报)中使用):
    (1)划分指标:企业年营业收入,即企业报告期内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资料来源:一般根据企业会计"损益表"中有关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指标的2003年累计数填写。
    (3)划分标准:大型企业标准为30000万元以上,中型企业标准为3000万元-30000万元,小型企业标准为3000万元以下。

    行业代码:指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规定的企业所属行业的行业代码填写。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从事某种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根据各行业企业所从事主要业务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工业企业指产品销售收入,建筑业企业指工程结算收入,交通运输业企业指主营业务收入,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指商品销售收入,房地产业企业指房地产经营收入,其他行业企业指经营(营业)收入。企业在填报主营业务收入时,一般根据企业会计"损益表"中有关主营业务收入指标的上年累计数填写。

    从业人员: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年末实有人员数,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在企业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等,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企业主要业务活动:指企业获得营业收入份额最大的三项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及其在企业全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份额。

扩展资料: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企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05

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单位)名称、企业(单位)代码、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详细地址、行政区划代码、邮政编码、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国有控股情况、企业规模、行业代码、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末从业人员和企业主要业务活动等。

1.企业规模:指根据《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国统字[2003]17号)划分的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详见附录三)。

《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中未包括行业即仓储业、房地产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其他社会服务业(含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按下列标准进行划分(此办法仅限于《企业景气调查制度》(2003年统计年报)中使用):

(1)划分指标:企业年营业收入,即企业报告期内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资料来源:一般根据企业会计"损益表"中有关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指标的2003年累计数填写。

(3)划分标准:大型企业标准为30000万元以上,中型企业标准为3000万元-30000万元,小型企业标准为3000万元以下。

2.行业代码:指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规定的企业所属行业的行业代码填写。

3.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从事某种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根据各行业企业所从事主要业务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工业企业指产品销售收入,建筑业企业指工程结算收入,交通运输业企业指主营业务收入,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指商品销售收入,房地产业企业指房地产经营收入,其他行业企业指经营(营业)收入。

企业在填报主营业务收入时,一般根据企业会计"损益表"中有关主营业务收入指标的上年累计数填写。

4.从业人员: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年末实有人员数,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在企业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等,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5.企业主要业务活动:指企业获得营业收入份额最大的三项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及其在企业全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份额。

扩展资料: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

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企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0-04

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

1、企业类型:包括企业性质、经营范围、成立时间、注册资金、员工人数、占地面积等。

2、经营状况:包括年营业额、平均毛利、税负率、库存回转天数、应收账款天数、坏账率、及企业资金负债表。

3、企业前景:所生产或经营产品所属行业、本行业相关国家规定及政策、未来5-10年内本行业品发展预期、业内最大竞争对手有哪些、该企业在业内处于什么位置、有何不足与优势。

4、社会责任:为国家社会有何重大贡献、员工对企业满意率。

扩展资料:

1.以投资人的出资方式和责任形式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又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以投资者的地区不同分为: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按所有制结构可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和私营企业和外资。

4.按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不同分为: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按信用等级可分为: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人合兼资合公司。

5.按公司地位类型可分为:母公司、子公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5-18
  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单位)名称、企业(单位)代码、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详细地址、行政区划代码、邮政编码、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国有控股情况、企业规模、行业代码、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末从业人员和企业主要业务活动等。

  1.企业规模:指根据《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国统字[2003]17号)划分的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详见附录三)。《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中未包括行业即仓储业、房地产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其他社会服务业(含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按下列标准进行划分(此办法仅限于《企业景气调查制度》(2003年统计年报)中使用):

  (1)划分指标:企业年营业收入,即企业报告期内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资料来源:一般根据企业会计"损益表"中有关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指标的2003年累计数填写。
  (3)划分标准:大型企业标准为30000万元以上,中型企业标准为3000万元-30000万元,小型企业标准为3000万元以下。

  2.行业代码:指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规定的企业所属行业的行业代码填写。

  3.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从事某种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根据各行业企业所从事主要业务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工业企业指产品销售收入,建筑业企业指工程结算收入,交通运输业企业指主营业务收入,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指商品销售收入,房地产业企业指房地产经营收入,其他行业企业指经营(营业)收入。企业在填报主营业务收入时,一般根据企业会计"损益表"中有关主营业务收入指标的上年累计数填写。

  4.从业人员: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年末实有人员数,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在企业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等,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5.企业主要业务活动:指企业获得营业收入份额最大的三项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及其在企业全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