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历史上的名胜古迹,注意是历史上的。

重点突出时间、它的发展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当前的历史价值,珍贵与否等。(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大家帮帮忙哦~)

  咸阳
  “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咸阳原上埋皇上。”这是在家乡广泛流传的一句话。自古江南多才子,山东出将军,而咸阳原为何会埋葬那么多皇上?始终是自己心中的一大谜团。直至后来接触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才对咸阳古陵略有了解。
  陵者,大土山也。后来引伸为古代皇帝的墓冢,象征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咸阳作为秦建都之地和古长安京畿重地,古陵文化源远而流长。
  说到咸阳古陵,不能不说咸阳原。远古时期,关中地区还是个大湖泊。由于古气候变迁,湖泊逐渐萎缩,渭水注入其间,渭河逐渐发育成熟,在渭北冲积形成台塬,咸阳原随之而生。
  咸阳原地势高亢,黄土深厚,北依九嵕,南临渭水,是历代帝王青睐的一块风水宝地。早在商代,咸阳原就是帝喾时期司天官吴回后裔的封邑,称程邑。殷末,季历、姬昌曾建都于此。周武王伐纣以后,将此地封给毕公高,称毕国。后人称其地为“毕郢”,称咸阳原为毕原、毕陌或毕郢原,又因曾建有西汉五座陵邑,因而又称五陵原。
  咸阳原及其周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不仅是古毕郢国和秦王朝的建都之地,而且成为我国历代帝王陵墓及其礼制建筑的高度密集区。放眼咸阳原,周、秦、汉、前秦、北周、唐等历代帝王陵墓及数百座陪葬墓,林林总总,像一座庞大的天然皇陵博物馆,神秘地沉默地陈列在人们面前,等待着我们去阅读,去欣赏。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周陵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周成王、周康王陵和周公陵),位于现在的渭城区周陵镇。“周陵”到底是哪个朝代的陵墓?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官方将其作为周代陵墓,但学术界则认为是秦代陵墓。唐宋以来,历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习俗,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民国期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前来谒拜周陵,设祭植树,西京筹备委员会在此栽植了大量柏树,周陵似乎已成定论,名副其实。但考古界、历史界却认为,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树,没有任何地面标志,历史上从未被人盗掘。但是,咸阳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垅,多其瘗芰,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长安、户县一带。窃以为,这几个陵冢无论是周陵还是秦陵,都是咸阳原上最古老的陵墓,且早于秦始皇陵,因而是中国最早的有封土的古陵,这一点是其它任何古陵都无法比拟的。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人迁都咸阳,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建立国都。秦始皇十年征战,吞并六国,在咸阳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创造了灿烂的秦都文化。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王朝的掘墓者—汉王朝建都长安后,将秦都废墟辟为皇家陵墓区,成为埋葬死人的地方,这是封建王朝防止前朝复辟的一种普遍心理。
  西汉诸陵,除文帝灞陵、宣帝杜陵外,其余九座帝陵、陵园及其建筑均位于咸阳原上。其中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均设陵邑,成为当时汉长安城的卫星城。据有关资料分析,咸阳原上的汉陵命名均有出处,如长陵、安陵取长安之意,阳陵在秦戈阳县,平陵在平原乡,渭陵在渭城,延陵在延乡,茂陵在茂乡,杜陵在杜县,而灞陵以灞水而得名,至于义陵和康陵虽不见文献记载,可能也与地名有关。陵园建设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工程,“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汉陵的平面布局以人工夯筑的宏伟陵体为中心,四周有陵垣和门,构成十字型对称布局,这种布局与西汉残留的其它礼制建筑-宗庙、明堂或辟雍的形式是一致的。在陵体的上面,继承战国时代的制度,布置有祭祀建筑。遥望咸阳原,地位高敞,陵体宏伟,极为可观。金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婆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
  汉武帝雄才大略,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不仅对西汉王朝,而且对中国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位期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黄金时期,茂陵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就修建了53年,他下葬茂陵时,封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由于茂陵营筑时间长,当时陵中陪葬物多得放不进去。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打开了茂陵的羡门,大量起义军搬取陵中陪葬品,几乎搬了几十天,但“陵中物不能减半”。茂陵也是西汉王朝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据《长安志》卷十四引《关中记》记载:“汉诸陵高十二丈,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实测茂陵封土,底部和顶部均为方形,底部边长230米,顶部边长40米,封土高46.5米。坐落在茂陵东侧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墓前的茂陵石刻,按自然巨石形状顺势雕琢,注重内在神态,只在关键部位精雕细刻,轮廓自然,风格浪漫,是我国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艺术珍品。
  在帝王陵墓附近设置陵邑,是汉代陵墓制度的一大创新。据《关中记》载,西汉徒民置县者凡七陵,除霸陵、杜陵二邑在长安外,长陵、安陵、茂陵、平陵、阳陵五邑均在咸阳原上。处于政治上的考虑,西汉陵邑均置县,迁各地富豪于此,移民造城,使其成为繁华富庶之地。如当时大量迁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各陵邑除长陵、茂陵徒民各万户,其余各五千户,茂陵邑当时就有27万人,五座陵邑人口总数超过百万,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是长安城人口的4倍。据有关记载,汉长安不少名人志士就曾居住在五陵邑,如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一家居住安陵邑,大史学家司马迁、风流才子司马相如曾迁居茂陵,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梁鸿、孟光就是平陵邑人氏。西汉陵邑制度为后世所继承,它作为保卫、供奉、管理陵园的重要措施,对今天的古陵保护仍有借鉴作用。
  在古豳国故地的彬县水口乡九田村西,有一座不太高的墓冢,是相传为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的葬地。苻坚(338~385),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前秦帝苻生寿光三年(357),苻坚杀苻生自立,去帝号,称“大秦天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统一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威服西域,企图统一中国。不料淝水之战,大败而归。前秦瓦解后,缢死于新平郡(治今彬县),约葬于太安元年(385)。苻坚墓坐南向北,不拘一格,封土高3米,形状为一角锥体,当地人称“长角冢”。现存墓碑一通,上题“前秦国王苻坚之墓”。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乱多于和平,国力匮乏,民不聊生。北周作为这个时代最后一个王朝,历3代5位皇帝仅25年。由于当时社会环境限制,北朝皇帝大多崇俭,主张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由于北周墓葬不封不树,葬后不供奉祭祀,因而北周帝陵究竟在何处,史书未曾记载,遂成千古之谜。据《北史》记载,北周五位皇帝,孝闵帝宇文觉葬于静陵,明帝宇文毓葬于昭陵,武帝宇文邕葬于孝陵,宣帝宇文葬于定陵,静帝宇文阐葬于恭陵,但均未记载葬地。1993年8月,在渭城区底张镇丁家堡附近,一伙盗墓分子盗掘了一座古陵墓。之后,考古人员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出土了“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墓志和部分陶俑、陶器。1996年6月,公安人员破获此案,并收缴了墓志和阿史那氏的“天元皇太后玺”金印等珍贵文物,北周武帝孝陵位置大白于天下。目前,已知武帝以西为北周重臣葬地,故北周其它四位皇帝亦应在渭城区底张镇一带。
  兴宁陵是北周李墓。李之父李虎为北周八大柱国之一,封唐国公。北周天和七年,李渊袭父爵。唐武德元年,李渊称帝,追尊父为元皇帝,号墓兴宁陵,葬于今咸阳原渭城区后排村北。兴宁陵墓前有石狮、石虎、石马等石刻,雕刻古朴有力,为初唐时期的石刻真品,1956年8月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一个时期。公元581年,杨坚灭北朝的北周,于589年灭南朝的陈,统一全国,国号隋,建都大兴(今西安市),历3代皇帝,死后均葬于咸阳一带。开国皇帝杨坚是西魏大将军杨忠之子,在位期间对经济、社会、军事进行一系列改革,是一位较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晚年大兴土木,制造冤案,屠戮功臣,加剧了社会矛盾。公元604年,在病中被次子杨广害死,葬于泰陵(咸阳市原杨陵区),当地人称为杨家陵。开皇二十年(公元600),立杨广为太子,604年广弑父继位。在位期间,热衷于土木工程,挥金如土,荒淫暴虐。大业十四年(618)被禁军将领宇文化缢杀。缢炀皇帝,俗称隋炀帝。炀帝死后,三易墓地,最后草草葬于现武功县西原上的杨陵。大业七年(611),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王朝岌岌可危。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太原,进占长安,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傀儡皇帝,时年13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义宁二年(618)杨侑被迫让位,次年卒。隋恭帝杨侑陵现位于乾县杨洪乳台村以南,为最不起眼的一座皇帝陵。
  唐陵在中国陵墓建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中唐十八陵中,有九代皇帝葬于本市乾县、礼泉、泾阳、三原一带,而唐兴宁陵和唐顺陵则位于咸阳原上。咸阳唐代帝陵除高祖献陵、敬宗庄陵和武宗端陵外,其余均依天然山丘,因山为穴,不用人工夯筑封土而方上。唐陵大都以陵体为中心,周围采取正方或近似于正方的神墙,四个方向开辟神门。所不同是唐陵的南向有入口,并以阙、石像生的夹峙的神道、南神门作为入口的引导部分。唐陵石雕驰名中外,特别是昭陵六骏栩栩如生,乾陵六十一王宾像神态各异,顺陵石狮体形高大,均具极高的艺术价值。
  唐昭陵位于咸阳市区北部的九嵕山主峰上。九嵕山峰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渭水萦绕其前,泾水环绕其后,主峰海拔1188米,远望与天相接,气势宏伟,地势极佳。昭陵工程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闫立本设计,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的“潜葬”之制,而是依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据《五代史·温韬传》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地面营建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灵寝盘孔曲,熊黑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夫妻合葬墓,是唐代帝陵的优秀代表。乾陵位于乾县县城以北的梁山上,陵园内城面积240万平方米。梁山有三座自然山峰,北峰居中,且高度、体量为梁山之最,前方两峰对峙,犹如天然门阙。陵园神墙四隅建有角楼,南神门内为献殿遗址,门外列石象生124件,自南向北分别为华表一对、飞马一对、朱雀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述圣记碑一通、无字碑一通,蕃王像61件。四门外各置石狮一对,北门外还有石马三对。乾陵修建于唐王朝鼎盛期,加之武则天好大喜功,均属历史著名伟大工程,工程质量严格,隧道墓门用石条砌筑,文物繁荣,是封建王朝的一大政绩工程。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杨氏是隋炀帝杨坚的后代,死于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当时以王礼埋葬,称墓不称陵。武则天称帝后,永昌元年,追尊父为忠孝太皇,母为忠孝太后,改墓为明义陵。天授元年,又追尊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杨氏则称孝明高皇后,改明义陵为顺陵。顺陵陵园原占地110万平方米,长方形,分内城、外城。内城(皇城)四面辟门,现仅存遗址。陵墓高约13米,边长49米,占地0.2公顷。顺陵石刻有石人、石羊、石马、石狮等30多件,特别是石走狮、独角兽气势恢弘,为盛唐时期的石雕艺术精品,1961年3月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以后,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咸阳失去京畿地位,从而结束二千年帝王陵墓建设的历史,而在此以前的帝王陵墓则永远定格在咸阳大地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8
剑门关。我老家哦。是三国时期的建筑物。享有“剑门天下险” 、“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称“剑阁”。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海内。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军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剑门绝壁
[4]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可惜,这座历经千余年的 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长方形 “剑门关”石碑。现关楼是1992年在原关楼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为壮观的仿古式关楼。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剑阁旅游业遭遇严重破坏,全县受损景区达7个,受损面积达100%,剑门关景区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恢复这个天下名关的风采,剑阁县下大力气进行重建和升级工作。 根据同济大学编制的总体规划,剑门关景区将形成大剑门、志公寺、雷鸣谷、五里坡和翠云廊5大景片,光前4个景片面积就达75平方公里。整体风格为汉代风格,着力表现剑门关的雄、险、幽、深。 剑门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的中心,这里 剑门风光
[6]壁立千仞,地势险峻,是由旱路出入四川的必经之道,是“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剑门关的三国文化积淀深厚,除正史《三国志》有多处记载外,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数十处详细描写。至今,这里的三国遗迹随处可见,三国故事广为流传。 剑门关的修建和剑阁县的设立就与三国有关。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刘备在成都定都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不仅如此,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了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白水,到陕西勉县阳安关、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 剑门关“蜀汉北伐浮雕”
[7]出歧山、姜伯约伐中原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曾四次往来于剑门关,加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叙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往返六次之多。诸葛亮在出歧山伐魏时,也多次往来于剑门关,他上《出师表》后,“率诸军北驻汉中”时,就经过剑门关。《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说他在向成都击刘璋的途中星夜返回葭萌,用小计收复了马超,第二十七回说他和刘备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引十万大军图汉中时,又来到葭萌下营,其间多次往来于剑门。 姜维与魏国将领邓艾、诸葛绪在剑门关交战,驻扎长达三月之久。《三国演义》中数十处描写到剑阁。第一百一回“出垄山诸葛装神,奔剑阁张郃中计”叙述得非常详细和精彩:“建兴九年春二月……忽报孙礼引二十万军来助战,去袭剑阁……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部将射死于木门道中……至今剑阁行人过,尤说军师旧日名。”
第2个回答  2011-02-08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 北京故宫
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世界之最。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兴,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姘妃居住的东西六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出于防御的需要,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 宫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这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两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龙宝座,宝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风,还有沥粉金漆的龙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诞辰以及春节、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 故 宫 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该殿是一座单檐攒尖顶的方形殿。每边21米,各三间,走廊列柱20根,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等的朝拜,每逢各种大礼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 故 宫 保和殿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间,把三年一次的殿试由太和殿移至这里举行。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庑房现改为历代艺术陈列馆,陈列有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约六千年的中华艺术瑰宝。 故 宫 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殿中设宝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及平日处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后搬出。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按例在此举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后棂柩停在此殿。 故 宫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后,是明清时为皇后举办寿庆的地方。殿内存玉玺25块;西侧陈设乾隆年间造的自鸣钟;东侧为铜壶滴漏,清世祖顺治禁止内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也立于此殿。 故 宫 坤宁宫 坤宁宫在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又叫中宫,顺治年间仿照沈阳清宁宫重建,同时将西暖阁改为祭神的场所,经常在此举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东暖阁则作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帝都在此举行过大婚。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重修。 故宫 储秀宫 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咸丰六年三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长春宫的慈禧太后,为庆祝五十岁生日,移居此宫,并重修宫室,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 故宫 养心殿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 故 宫 御花园 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有建筑二十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
第3个回答  2011-02-08
明十三陵之建,明成祖朱棣应为首功。由他开始建长陵,明朝一代十三陵浩大的古典陵墓建筑群,方历二百年之功建成。所以在教科书上此课首句即为“明成祖早在迁都北京之前,从1409年就开始在北京营造陵墓……”。因此本课材料解析必须首先介绍一下这位明朝第三代皇帝的简要生平,而《明史·成祖本纪》赞恰是最简单明了的朱棣一生简史,可贵的是既有平生功劳的记述,又有合理公平的批贬。使我们可以公平评价他的一生。
①明太宗即明成祖,永乐七年为公元1409年。《明史·成祖本纪》永乐七年亦载,此年“五月乙卯,营山陵子昌平,封其山曰天寿”。②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关于这里的风水秀丽壮美,《十三陵》一书有生动地描述:“明十三陵的所在地是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其北面,天寿山主峰三峰并峙,宛如巨大的屏障,再后则千峰后护山势不断,蜿蜒回荡,遥接太行。其东面,有逶迤的蟒山盘绕于左,西面则有龙山、虎山、汗包山、昌平城后山等一座座秀丽如屏的小山峦环抱于陵区之前。此外,陵区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隅方向也都有山脉环绕,形成一个四面八方都有山脉屏护的闭合空间。这样的空间构成,即江西之法风水术中所讲的”北辰紫极垣“风水格局”(2004年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版22~23页)。③仁孝皇后指明成祖的徐皇后。徐后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女,朱棣即位后即为皇后,死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故直至明成祖选陵时“尚未葬”。“吉壤”指符合风水理论的吉祥的地方。④赵羾为明初大臣,生活于洪武至正统年间(公元15世纪中期至16世纪中期)。羾音gòng,赵羾在永乐年间官至礼部尚书,专管各种礼制和对外文化政治交流,曾出使交阯(今越南)和接待朝鲜使臣等。廖君卿为当时著名风水家,其祖廖三传说唐代就称为“江西派风水大师”,世代相传至廖君卿犹为明代风水名家。⑤黄土山本为一不起眼的山,经风水家廖君卿勘察观赏后,1408年,根据“外观山形”“内察地脉”,几经挑选,终于选出黄土山确为“最吉”之壤,上呈明成祖一篇题为《朝献山图表章》的奏章,选定了陵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