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演讲稿

如题所述

  中国、海洋、新世纪

  在切入正题之前,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关于一座小岛的故事。

  小岛的名字叫冲鸟岛,位于日本首都东京以南1200公里处的太平洋中。全岛海拔3米,东西长仅4.7米,涨潮时露出海面的面积还不到10平方米,大小不够半个篮球,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岛上一无矿藏,二无良田,三无生物资源,其位置处于任何一条海上航线之外,毫无战略价值可言。

  日本渔民首先发现了它,日本政府随即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关注,他们很快发现,每日两次的潮汐和不知疲倦的海浪正在严重侵蚀着小岛的礁盘。于是,政府立即组成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拨专款300亿日元,派出了几支实力雄厚的工程队上岛施工,在小岛的周围建造了一道钢筋混凝土防浪堤。

  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日本人到底是脑子有毛病,还是钱多得没地方花?为什么非要把大把大把的金票往大海里扔?

  其实,日本人不但不糊涂,相反,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简直精明得令人吃惊,原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文规定:只有涨潮时露出水面的陆地,才能称之为“领土”,而一切海洋权益只能随领土产生。也就是说,根据该公约的其他有关规定,保留这个小岛,日本就可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拥有小岛周围半径12海里以内的领海,延伸24海里的毗连区,以及再向外延伸200-35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根据实际测算,小小的冲鸟岛为日本人赢得了大约4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区域!40万平方公里啊,不要忘记,整个日本的国土面积包括琉球群岛在内也不过只有372151平方公里而已!

  日本的做法是真正的远见卓识,它正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海洋意识”!须知,在我们的星球上,海洋面积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其实,自古以来,人类对大海有着一种极为迫切的渴望。古希腊统帅提米斯托克斯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俄国的彼得大帝更是把海军的作用比作手。从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到“海上马车夫”荷兰;从遭遇不幸的“泰坦尼克”,到海上皇宫“玛丽王后号”;从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战舰,到环球示威的美国“大白舰队”;从当年嗜血成性的第三帝国潜艇狼群,到今日横行无忌的美国航空母舰;古今往来,在争夺海洋控制权的激烈斗争中,人类在这一片祥和的蓝色海洋中,上演了多少由血与火、刀与剑、钢与铁共同交织而成的话剧。而在当今的国际对抗中,海洋更是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当前,在全球化的能源危机冲击下,陆地资源日益枯竭,人类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海洋,形形色色的海洋开发计划,正以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付诸实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立体海洋牧场将提供给人类全新的营养;海底矿藏开发将把能源的重头引向海洋;在更遥远的将来,以人工鳃为主的海洋人技术,会把人与大海之间的最后一道障碍彻底根除,正如当年的美国电影《大西洋底来的人》所描绘的那样,“遨游大海”不再是一个美丽的梦。在座的诸位甚至都可以轻松愉快的去进行海底旅行,更加大胆的设想则是针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而出现的。当今世界人口的飞速增长,使人类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广阔的海洋将再次敞开她温暖的怀抱。九泉之下的儒勒•å‡¡å°”纳会欣慰地看到他的又一个科学预言变成现实,那就是新兴的海洋城。

  21世纪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交流的世界。21世纪的海洋,将承载起更多的文明重任,将成为全世界互通有无的大广场,成为支撑国家民族命运的“蓝色脊梁”。自绝于海洋的国家,必然是封闭的、落后的、贫穷的、危亡的国家。原本雄心勃勃的俄罗斯,因其历来对海洋的鞭长莫及,现已蜕变成为一只谨守家门的老牙病虎。而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凭借传统的海洋优势也仅能维持昔日帝国的夕阳余辉;今日中华已非往昔之可比,她像一轮刚从桑林中回转的喷薄朝日,照耀在世界的东方。然而,今日中华的海洋权益仍在被一些虎狼之辈所蚕食。请问,中国的利益何在?中国的海洋未来何在?

  有一首歌唱得好:“堂堂的中华大气派……”,巍巍中华,拥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更拥有着长达1万8千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那数以千计的星罗棋布的大小岛礁,犹如散落在母亲怀中的一颗颗珍珠宝石。蔚蓝的大海在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去创造。半个世纪以来,“走向大海”的呼声已经响彻了中华大地。早在1980年,我们的“远望”便已飞向了太平洋,而在1998年,112舰编队成功的出访拉美,更壮我中华民族的国威!

  中华的历史不乏奇人伟业,也不乏盖世雄风。遥想当年,汉武帝开创大一统,四夷臣服;唐太宗兴立贞观盛世,万邦来朝;成吉思汗铁骑西征,所向披靡;康熙大帝攘外安内,中兴华复;更有郑和七下西洋,开拓万里波涛。这是何等的功业,何等的辉煌!

  然而,我们不应当忘记:大东沟的炮声,刘公岛的火光,大沽口的血海,虎门的杀场。在过去的沧桑岁月里,一艘艘侵略者的战舰用大炮轰开了古老的中华之门,践踏了中华的尊严。

  传统的“陆主海从”的思想造成了中国人在观念上的保守和封闭,我们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站在今天眺望未来,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唯一该做的,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洗刷掉古老海洋曾经带给我们的屈辱,让中华的太阳照亮新世纪黎明的海洋!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建设一个强大的海洋中国是我们每个人的神圣使命。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位时代巨人。他应该拥有更加强大的综合国力,应该是一个民富国强、兵强马壮的东方大国。中华,不仅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播种未来,更要在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上收获希望,在新的千年之中,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在坚船利炮的保驾护航之下,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当然,我们并不想谋求称霸世界,也不想去侵略和奴役别的民族,但我们也不能容忍任何外来的干扰和欺凌。一个跨陆踞海的中国,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发出21世纪全世界最最强大的力量!听,那一声声惊涛拍岸的巨响,是海洋对中华的召唤,是世界对中华的召唤,是新世纪对中华的召唤!

  抚今追昔,面对着新世纪的大门,面对着未来中华的壮丽前景,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有头脑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该做点儿什么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0
读《童年》有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令人厌烦的,它都使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童年反映了我们儿时的喜怒哀乐,我想这么些个喜怒哀乐早已在我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童年》这本书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样令人忘怀,令人感慨的呢?

读过《童年》的人都了解,它反映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阿廖沙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独寂寞,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爱他并且经常讲述优美故事来使他受到熏陶。可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夺得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记印。

童年是每个人漫漫人生的开端,儿童的心灵、思想是天真无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会影响到儿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响,那么会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则会让人丧失目标、困惑迷惘。这就好像一个人做某一件事情,如果连开头都把握不好,那么后面又怎会很好地继续下去呢?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时又接触到了一种小市民的社会生活,而这个阶层的人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厌恶。然而,阿廖沙单纯、完美的心灵并未受这些消极态度的同化,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体现了他所有的内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让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时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童年属于你,同样也属于我。当我们在内心感到空旷时,回想一下童年时代的自己,它会净化你的灵魂,让你生出无限感慨。

读《童年》有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著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

这部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首先我觉得小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他自幼丧父,又在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只好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其次,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说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在本书第七卷中写到了小主人公常常受到整条街上孩子们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脸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许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如果大街上静悄悄的,大街对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听到孩子们快乐的喧嚷声,他就顾不得外祖父的禁令,从院子里溜出去了。可见,阿廖沙也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孩子,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引起他的厌恶,因为教师和神甫都不喜欢他,后来神甫让他退学,不过这并不使他伤心,他离开了学校,一直到放学之前都在镇上的几条肮脏的街上闲逛,细细地察看镇上的喧闹的生活。尽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后来学校来了一个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认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谈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动,所以也就表现得比水还要安稳,比小草还要顺从。

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

读《童年》有感

《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我读完《童年》,觉得它记载了高尔基铅一般沉重的往事。

作者阿辽沙的父亲染上霍乱而早早过世了,3岁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作者的心灵,可外祖父脾气暴躁,这给阿辽沙沉重的打击。阿辽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点甜,可他的母亲却把她儿子的这一点甜一同带进了坟墓。阿辽沙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课堂,不久就走向人间,到人间去谋生。

在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节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慈祥的外祖母那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使作者听了大为神往,就激发了他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

当我读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深有感触: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读了这样一段话,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它是想要告诉我们新的一代是如何坚忍不拔地顽强生长,并且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把正在沉睡的民众唤醒。我想这也是高尔基创作这本书的另一个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