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那里有纺织厂

如题所述

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

公 司 概 况
投资商: 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是由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伟量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
占地面积:256.32亩
公司总投资:2000万美圆
注册资本:1000万美圆
公司总资产:24598万人民币圆
员工:1500余人
企业理念:以人为本,体现个人价值;以诚为本,倡导诚信敬业;以质为本,追求新特风格。
纺部生产布局:一是纯棉精梳纱生产线,拥有国内外的先进设备:德国“特吕茨勒”清钢联,瑞士“立达”RSB1自调匀整并条机和从日本、德国引进的自动络筒机。
二是差别化生产线;
三是竹节纱生产线。
织部生产布局:前织工序配备了瑞士“贝宁格”高速整经机和德国“祖克”浆纱机。新型布机有瑞士引进的“苏而寿”片梭织机,日本引进的“丰田”、“津田驹”喷气织机。
主要生产品种:7s~100s各类普梳、精梳、色纺、纯棉、涤棉、化纤、Tencel、Modal及其混纺纱或线;47"~103"门幅的各类纯棉、涤棉、人造棉、化纤、Tencel、Modal、Lyocell、Moly、Formotex等纱卡、府绸、羽绒布、绉布、衬衫布、弹性织物等品种。
品种系列:棉纱有新型化纤混纺、竹节纱、梦棱纱、包芯纱以及普通纱系列;生产的棉布有衬衫布、全棉弹力布、防羽绒布以及普棉织物系列。
公司前身:原杭州第二棉纺织厂,浙江省最大的纺织企业。曾有8只产品分别获得国家银质奖和部、省优产品称号,产品质量在客户中有较高的信誉。
产品定位:“新”、“特”。2001年开发生产的梦棱纱(Moly)已申请国家专利,现投入批量生产;开发生产的“米通”衬衫布和“四合一”衬衫布分别荣获全国棉纺织、色织、印染产品开发年会产品评比优秀创新产品奖和优良设计产品奖。产品远销东南亚、西欧等国家,畅销国内市场,颇受客户欢迎。
企 业 历 史:
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于2001年2月15日成立,它的前身是原杭州第二棉纺织厂(以下简称为"杭二棉")。"杭二棉"经历了破产、重组和改制的过程。
"杭二棉"的前身为萧山棉纺织厂,1958年初经国家计委批准,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投资2500万元,选址在萧山县城厢镇庄西庙,核定规模为108000枚纱锭,3344台布机,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隶属于宁波地委专员公署工业局管辖。1958年4月11日成立筹建处。整个建设工程分三期进行,1958年8月18日破土动工,1960年5月1日108000纱锭全部建成投产;1965年12月11日三期建设全部完成,工厂初具规模,1968年8月8日,萧山棉纺织厂更名为杭州第二棉纺织厂,隶属于杭州市纺织工业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1979年10月,"杭二棉"与香港立森公司签订了浙江省第一个补偿贸易合同,经国家计委批准,同年12月15日,浙江省建委以浙建设(39)号文批复,在厂区内新建一座1.9万平方米安装720台阔幅布机的南织车间,该项目工程于1980年4月1日破土动工,1981年6月22日竣工,1982年1月5日南织车间正式开工投产。南织车间投产后,"杭二棉"形成了两纺两织比较合理的生产布局,被列为国家大型企业,是浙江省和杭州市主要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基地。1998年破产前生产规模为:纱锭107976锭,线锭18620锭,气流纺2120头,棉织机976台。生产能力:年生产纱线2万吨,布1800万米。全厂占地39.45万平方米(合592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占地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合427亩),建筑面积18.36万平方米,在职职工5505人,年人均工资6410元。
至1998年上半年,"杭二棉"建厂40年来累计实现产值74.42亿元,上交国家税利8.55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8.79亿元,创汇1.4亿美元,先后为社会安排劳动就业达1.2万余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尤其是八十年代,是"杭二棉"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自1985年至1990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2643.22万元,利税15838.49万元,其中利润9737.89万元。企业曾有11项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和部、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万年红"牌纱、"浙江潮"牌布荣获国家银质奖,产品有35%外贸出口,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成为浙江省同行创汇最高企业,曾荣获浙江省、杭州市出口创汇杯奖和创汇先进企业"金龙奖"。
"杭二棉"在建厂和生产发展过程中,一手抓建设和生产,一手抓职工教育培训。从建厂初期采取选送技术工人和生产管理骨干到杭州、上海、宁波、无锡等地培训,到兴办学校,开展一系列文化、专业技术教育和学历教育。1979年2月6日,在厂"七·二一"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杭州第二棉纺织厂电大教学班,1980年1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杭州第二棉纺织厂职工大学(1982年4月转为杭州市纺织局职工大学),学制三年。至1984年9月,共培养电大、工大毕业生64名;1985年4月15日,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建立了杭州市纺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三年。至1989年9月共培养纺织企业管理、棉纺织工艺专业毕业生81名;1978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杭州市棉纺织技工学校,学制二年。技工学校共招收二届学生,到1982年8月共培养148名毕业生。上述教育的开展,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了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技术骨干。
"杭二棉"系女工较集中的厂,为解决女工生育后小孩的哺育、入托和学龄教育问题,在1958年建厂初期,就因陋就简开办了托儿所、幼儿园。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生育高峰,1961年至1963年共出生婴儿2337人,其中1963年就出生936人。托儿所、幼儿园面积不断扩大,设施逐步增加,1985年幼儿园建筑面积达1427平方米,活动场地面积2350平方米,入托幼儿达264人,配备教养员等工作人员32人,入园幼儿分三班管教。
随着学龄儿童的增加,1963年9月"杭二棉"开设了职工子弟小学一个班,1969年开办初中两个班,1973年开办高中班一个,子弟学校逐步发展成从小学到高中的综合性全日制学校,小学和初中、高中教学楼面积3884平方米,包括理化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校舍总面积达6128平方米;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到八十年代末,全校共有中小学教师74名,自1963年建校到1986年,子弟学校共培养小学毕业生3569名,初中毕业生3157名,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1125名。1998年9月,"杭二棉"破产时,根据杭州市和萧山市人民政府的意见,"杭二棉"职工子弟学校,整体由萧山市教委接管。
为做好职工的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治,1958年初,企业设立了保健站;1959年保健站改名为卫生科,医疗设施逐步增加,1968年12月24日,经杭州市纺织工业局棉纺基字第(385)号文批准,"杭二棉"新建300平方米医院病房;1980年4月新建3700平方米门诊、住院楼;1982年6月24日,杭州市卫生局杭卫医(82)91号文正式批准"杭二棉"成立职工医院、设定病床120张。医院逐步配置了X光机、B超机、麻醉机、心电图,设立了内科、外科、理疗科、妇产科、防疫科、生化室、口腔科、五官科及传染病房,开展了上腹部手术。1986年医护人员达106人,其中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有32名。1995年4月,因萧山市市心路北伸工程需要,职工医院迁址到工人路东侧"杭二棉"厂区西北处,新建住院、门诊大楼和X光检查室,总面积达7500平方米,其中病房楼面积2167.52平方米。"杭二棉"职工医院逐渐成为萧山市一座既为企业职工服务,又向社会开放的综合性医院。
"杭二棉"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不但在生产规模上成为大型纺织生产联合企业,而且企业还办有婴幼儿学前教育、职工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职工医院。在婴幼儿入托、儿童就学,职工就医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历史形成的沉重负担和深层次的原因,企业生产逐步陷入困境,1991年首次出现亏损555.26万元,至1998年累计亏损8144.4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05.92%,生产经营难以为继。199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改革的总体部署,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对"杭二棉"实施压锭、破产、调整、重组。
1998年7月,杭州市人民政府以杭政发(1998)114号文批复同意"杭二棉"依法实施破产,7月3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1998)杭经初字第325-1号裁定书裁定"杭二棉"破产还债。
1998年10月,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杭政发(1998)205号文批复和市政府办公厅1998年10月27日复函精神,通过收购"杭二棉"压锭破产资产,负责接受原"杭二棉"5200名离退休人员,368名离岗退养职工,840名下岗职工的管理,组建了国有企业--杭州中兴纺织厂(以下简称为"中兴纺织厂")。
经过1998年5月和9月的两次压锭工作,重组后的杭州中兴纺织厂生产规模为棉纺锭57640枚,线锭18620枚,气流纺1320头,织机676台,在职职工2340人。"中兴纺织厂"的土地是原"杭二棉"的土地除去企业破产时盘活后的土地形成,共有六块土地合计面积为20.53万平方米(含308亩),建筑面积为15.5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建筑面积13.49万平方米。
重组后的"中兴纺织厂",由于基本卸下了原"杭二棉"的沉重包袱、减轻了企业的负担,1999年至2000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2194.4万元,实现利税2877.33万元,其中:利润1060.94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0年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11091.60元。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其国有独资性质暴露出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经营机制不活、劳动用工制度陈旧等弊端,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障碍。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部署,2000年6月杭州市纺织化纤工业公司以纺织企(2000)144号文上报了"中兴纺织厂"招商、转制初步方案,7月份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马时雍副市长、丁德明副市长分别对中兴纺织厂的招商转制方案提出了意见,8月7日仇保兴市长批示:"该企业的改制只能以净资产公开竞价拍卖的方式进行",竞价拍卖的标的物,是生产区内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萧山市人民政府对"中兴纺织厂"的招商竞卖工作给予了积极支持,2000年10月至11月,分别出具了萧政办发(2000)132号《关于杭州中兴纺织厂招商投标过程中涉及萧山市有关问题的复函》、萧政办发(2000)139号《关于杭州中兴纺织厂招商投标涉及我市有关问题的函》和萧政办抄(2000)164号等文函,同意"中兴纺织厂"招商竞卖按50年工业用地年限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等。根据以上文件,萧山建设局规划出让土地红线明确了出让地块面积为250.8亩(以实测为准)。杭州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进行了评估,经杭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确认,"中兴纺织厂"改制出让资产拍卖标的物的底价为12300万元。
2000年12月8日,杭州市产权交易中心在《浙江日报》、《杭州日报》上刊登了杭州中兴纺织厂改制资产竞卖招商公告。为确保竞卖招商公平、公正、公开进行,成立了由杭州市经委、外经贸委、体改委、劳动局、国资局、财政局、市总工会等10家(政府部门)和企业4名员工代表组成的竞卖招商委员会,在10家有意参加竞卖招商的中外企业中,通过规定的竞卖招商程序,浙江国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12345万元成交竞得。2001年1月5日,杭州市纺织化纤工业公司受政府委托与浙江国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竞卖招商成交确认书》。"中兴纺织厂"的有效资产出让后,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企业改制的有关政策,对2340名在职职工和托管的840名下岗职工进行了分流安置。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杭州二棉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和"杭州中兴物业管理中心",具体管理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含职工医院)和5200名离退休人员及368名离岗退养人员。
浙江国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竞得"中兴纺织厂"后,于2001年2月15日与香港伟量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000万美元,注册组建了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规模与原中兴纺织厂相同,土地面积为256.32亩,建筑面积为116899.96平方米,构筑物面积为793.36平方米,新公司重新招聘员工1500人,于2001年2月13日正式开工生产。企业改制后,较好地发挥了在体制和成本上的优势,并加大了开发产品的力度,当年完成无税销售收入(不含进项税)13481.40万元,实现利税2504.31万元,其中:利润1652.31万元。分别被萧山区人民政府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评定为2001年度萧山区百强企业和创利十佳企业,被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评定为2001年度人均利税五十强排头兵企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