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褶皱构造

如题所述

褶皱构造分布在研究区各构造层中,主要有亚南甫背斜、毫岗岭背斜、毫稳松向斜和长茅向斜。

亚南甫背斜分布于区域西南的亚南甫一带,由长城系构造层组成。背斜轴向近SN,长约2.5km,宽约5.1km。核部为长城系戈枕村组条带状、眼球状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条带状、眼球状混合岩,两翼依次为峨文岭组云母石英片岩、含石墨长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白粒岩等。东翼地层走向310°~14°,倾向NE—SEE,倾角12°~50°;西翼地层走向0°~30°,倾向NWW—NW,倾角6°~50°。枢纽向N倾伏,倾伏角10°。

毫岗岭背斜分布于抱伦金矿区,其特征将于矿区构造部分予以描述。

毫稳松向斜分布于区域南西部的毫稳松一带,轴向NE,长约6.2km,出露宽3km。该向斜由志留纪地层构成,核部为陀烈组中段碳质千枚岩、含碳千枚岩,两翼为陀烈组下段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和绢云母石英千枚岩等。北西翼地层走向16°~28°,倾向SE,倾角35°~78°,南东翼走向10°~35°,倾向NW,倾角41°~83°。向斜北西翼被三叠纪尖峰超单元花岗岩体侵入;南东翼以断裂与白垩系接触,并可能受它影响,导致向斜SE端轴迹走向NE,与断裂走向一致。

长茅向斜分布于抱伦矿区东部长茅水库一带的南美陆相盆地内,轴向NE,长约5.3km。由上白垩统抱万组构成,核部为长石石英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复成分砾岩等,两翼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长石岩屑杂砂岩等。北西翼优选产状110°∠15°,南东翼优选产状330°∠5°,枢纽倾伏向30°,倾伏角2°,轴面产状300°∠75°。该向斜之南东翼被晚白垩世千家超单元花岗岩体侵入并被断层切错,在与花岗岩体接触带附近形成紧闭型小褶皱。北西翼则表现为发育由次级背、向斜组成宽达2300 m的开阔型褶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