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答: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今天拔剑出剑鞘来试试它的锋利程度。


【作品概述】

《剑客》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全诗率意造语,直吐胸臆,语句简捷,感情强烈。“十年磨一剑”之“磨”,含有打造、磨制之意。花了十年的功夫,这剑自然非同一般。“霜刃未曾试”,即非常锋利的宝剑还没有用过,便有“跃跃欲试”之意。“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即今天把它拿出来给您看,目的是如果您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我就可以仗剑扶危。此处的“剑”,用的是比喻象征意义,托物言志,抒写作者十年寒窗,磨炼才干的生涯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作品原文】

剑客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词句注释】

    剑客:行侠仗义的人。

    霜刃: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把示君:拿给您看。


【白话译文】

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

如今取出,给您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


【创作背景】

相传诗人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能考中,所以,并不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场,挥笔就写,在《病蝉》诗中,痛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与平曾等人一起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贾岛心知是“吟病蝉之句”得罪了有权势的人,可又无可奈何。便创作了这首自喻诗。

【作品赏析】

1.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而此剑是“十年磨一剑”,可见其制作精良足可与传说中的龙泉宝剑比肩。开篇先侧写一笔,已显示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颜色如霜雪,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虽说“未曾试”,而跃跃欲试之意已流于言外。此剑一出,定会使人“咨嗟叹奇绝”的,这里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充分自信。这位剑客经过潜心修养,苦练多年,身怀绝技却还没有机会一显身手,便不禁跃跃欲试,期盼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两句咏物而兼自喻,意在以宝剑未试来比喻自己抱负和才华不得施展。诗人未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未正面写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然而通过托物言志,已可洞悉诗人的心理。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2.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为何铸剑十年却从未露过锋芒呢?只是因为能识此宝之人尚未出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怀才不遇者正如抱玉的卞和,如果赏识自己的人始终不出现,岂不是要活活哭死。幸运的是,韬光十载,而如今终于得遇知贤善任的知音——“君”,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于是今日剑客便毫不犹豫地亮出了宝剑,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此句将剑客的豪侠之风表现得痛快淋漓,仿佛剑鸣于匣,呼之欲出,读之使人顿感血脉偾张,怒发冲冠,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同样以咏宝剑言志的诗还有唐代郭震的《古剑篇》,此诗化用古代著名的龙泉宝剑的传说。诗中有“虽复沉埋无所用,渊能夜夜气冲天”的句子,与贾岛的这首《剑客》一样,在借咏剑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不遇感慨的同时,表现了一种虽然身处困顿之中,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终究不会被埋没,终将破壁飞腾而去的强烈自信。

这首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自然而巧妙。由于这首诗是借咏剑以寄托理想,因而求鲜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诗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贴切,意思显豁,主题明确。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在于语言平易,诗思明快,诗句短小精练,更有一种干练豪爽的侠客之风,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全诗感情奔放,气势充沛,读来剑中见人,达到人剑合一的艺术效果。实际上,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丰满地表现出诗人的形象,体现为一种典型,一种精神。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发了兴利除弊、实现政治抱负的豪情壮志。 


【名家点评】

《唐诗归折衷》:唐云:《剑客》真精神。吴敬夫云:遍读刺客列传,不如此二十字惊心动魄之声,谁云寂寥短韵哉!

韦縠《才调集评》:冯默:本集“有”作“为”,“为”更胜。冯班:“有”字是卖身奴。

《诗法易简录》:豪爽之气,溢于行间。第二句一顿,第三句陡转有力,末句措语含蓄,便不犯尽。

孟郊《寒瘦集》:通首雄壮,忽以问辞作结,更觉意味不尽。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4

    “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是锋芒”的意思:一个人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打磨一把宝剑,只是为了在将来的一天一展锋芒。用来比喻人们多年刻苦磨炼,最终获得成就与突破。

    这句话改编自唐代贾岛的《剑客》中的句子: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原文】

    《剑客》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译文】

    十年功夫磨出一把宝剑,剑刃锋利未曾试过。

    今天拿出来给你们看看,告诉我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注释】

    ①剑客:诗题一作《述剑》,剑客指行侠仗义之人。
    ②霜刃: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③示君:《全唐诗》卷五七一作“似君”。示,给……看。
    ④谁有:《全唐诗》卷五七一作“谁为”。

    【创作背景】

    相传诗人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能考中,所以,并不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场,挥笔就写,在《病蝉》诗中,痛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与平曾等人一起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

    贾岛心知是“吟病蝉之句”得罪了有权势的人,可又无可奈何。便创作了这首自喻诗。

    【作品赏析】

    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十年磨一剑”,说明这把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浪(阆)仙,唐代诗人,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当时在洛阳有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因此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时被排挤,贬作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著有《长江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6-07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的意思是:一个人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打磨一把宝剑,只是为了在将来的某一天,一展锋芒;常常用来比喻人们多年刻苦磨炼,最终获得成就与突破。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出自贾岛所写的诗《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意思是花费十年辛苦磨出一把利剑,剑刃锋利寒光闪烁,只是没有一试锋芒。如今取出来给您看,哪里有不平事,可以告诉我。

    据说,贾岛本是一个和尚,幸得韩愈对其文才的赏识,还俗作诗,后参加科举。他一度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满腹诗才定能高中,没有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结果在《病蝉》一诗中,痛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最终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还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贾岛明白,这是“吟病蝉之句”得罪了有权有势的人,才落榜的。

    但他没有就此消沉反而借《剑客》一诗抒发心中豪情。诗中“未曾试”便是跃跃欲试之意,期盼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他充满自信写道:“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表现了他急欲施展自己的才能,干一番大事业的凌云壮志。这里贾岛自比“剑客”,用“剑”比喻自己的才能。把自己寒窗苦的生涯,和自己出众的才能与远大的理想,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最终寓政治抱负于具体形象之中,托物言志,抒写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贾岛最终仕途最终还是失败了,他屡试不中,到死也没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政治抱负。也许在他桀骜不驯地抨击权贵时,一切命运早已被性格铸就。毕竟在那个阶级分明,权贵当道时代,一介布衣改变命运的机会总是渺茫的。

    今天的莘莘学子是幸运的,高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无论是出身贫寒还是权贵子弟,坐进考场面对的是相同的考试时间、相同的考卷。这可以使千千万万在今天这个有贫富差距的社会里难以出头的普通人、三四线小城的孩子、寒门子弟可以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与权贵子弟一绝高下,最终改写自己一生的命运。

    正如这句话所说“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 ”,只要坚持不懈的磨炼自己,有朝一日定会取得成功。祝愿今年的高考考生们宝剑出鞘,一展锋芒,不负这十年寒窗,终能金榜题名,改写自己的命运。

    第3个回答  2022-06-07

    “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的意思是我们私下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去打磨一把宝剑,然后只是为了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去试一试这把宝剑的锋芒。现在多用于必须我们的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只为在高考的这天走进考场,用自己写十来年所学到的知识去完成高考写最后一战,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贾岛所著的一首五言绝句《剑客》这首诗中的诗句,诗句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不懈的为了某个理想或者某个自己想要完成的事一直去努力,最后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所以我们想要做好某件事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去做,就想我们学习一样,不能半途而废,只要我们能够在平时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学习,就像磨一把宝剑一样用十年的时间去让它显露锋芒,我们就一定能够在高考这个战场上取得最后胜利。

    2022年6月7日是高考的第一天,也是考生们展露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在过去从小学到中学在到高中我们学习了12年的时间,也就好比十年磨一剑,今天也该是我们出鞘的时候了,在此祝福所有考生能够在今天展露出自己的锋芒,战胜高考取得优异的好成绩。十年寒窗就在这一刻,所有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加油吧,展现出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入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去大学继续完成自己的梦想,亮剑吧,同学们,是时候展示自己的实力了,为了梦想,为了自己十来年的辛苦努力学习,去拼搏吧,我们在大学见。

    第4个回答  2022-08-24

    “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这句诗的意思是十年磨成一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还未试过锋芒。


    原文: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译文:

    十年磨成一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还未试过锋芒。
    如今将它取出,给您一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注释:

    1.剑客:行侠仗义的人。
    2.霜刃: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3.把示君:拿给您看。


    赏析:

    这首诗全诗率意造语,直吐胸臆,语句简捷,感情强烈。“十年磨一剑”之“磨”,含有打造、磨制之意。花了十年的功夫,这剑自然非同一般。“霜刃未曾试”,即非常锋利的宝剑还没有用过,便有“跃跃欲试”之意。“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即今天把它拿出来给您看,目的是如果您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我就可以仗剑扶危。此处的“剑”,用的是比喻象征意义,托物言志,抒写作者十年寒窗,磨炼才干的生涯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而此剑是“十年磨一剑”,可见其制作精良足可与传说中的龙泉宝剑比肩。开篇先侧写一笔,已显示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颜色如霜雪,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虽说“未曾试”,而跃跃欲试之意已流于言外。此剑一出,定会使人“咨嗟叹奇绝”的,这里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充分自信。这位剑客经过潜心修养,苦练多年,身怀绝技却还没有机会一显身手,便不禁跃跃欲试,期盼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这两句咏物而兼自喻,意在以宝剑未试来比喻自己抱负和才华不得施展。诗人未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未正面写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然而通过托物言志,已可洞悉诗人的心理。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为何铸剑十年却从未露过锋芒呢?只是因为能识此宝之人尚未出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怀才不遇者正如抱玉的卞和,如果赏识自己的人始终不出现,岂不是要活活哭死?幸运的是,韬光十载,而如今终于得遇知贤善任的知音——“君”,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于是今日剑客便毫不犹豫地亮出了宝剑,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此句将剑客的豪侠之风表现得痛快淋漓,仿佛剑鸣于匣,呼之欲出,读之使人顿感血脉偾张,怒发冲冠,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同样以咏宝剑言志的诗还有唐代郭震的《古剑篇》,此诗化用古代著名的龙泉宝剑的传说。诗中有“虽复沉埋无所用,渊能夜夜气冲天”的句子,与贾岛的这首《剑客》一样,在借咏剑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不遇感慨的同时,表现了一种虽然身处困顿之中,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终究不会被埋没,终将破壁飞腾而去的强烈自信。

    这首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自然而巧妙。由于这首诗是借咏剑以寄托理想,因而求鲜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诗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贴切,意思显豁,主题明确。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在于语言平易,诗思明快,诗句短小精练,更有一种干练豪爽的侠客之风,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全诗感情奔放,气势充沛,读来剑中见人,达到人剑合一的艺术效果。实际上,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丰满地表现出诗人的形象,体现为一种典型,一种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相传诗人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能考中,所以,并不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场,挥笔就写,在《病蝉》诗中,痛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与平曾等人一起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贾岛心知是“吟病蝉之句”得罪了有权势的人,可又无可奈何。便创作了这首自喻诗。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