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将领端着机枪扫射就是神剧?机枪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的?

如题所述

最近“清军将领端机枪”的剧照很是被人嘲笑了一番,大家都以为清军将领但这几枪扫射,可以确定是神剧无疑。但是我们看了机枪发展史才知道:我们可能错怪了导演,按照正史记载,别说清军将领端机枪,就是清朝皇帝端起机枪,那也丝毫不奇怪——端不端是他们的问题,有没有机会端,则是历史问题。

我们翻看机枪发展史就知道,早在1872年,柯尔特公司就已经向中国出口了加特林机枪。

咱们再来看看清朝历史,就会知道1872年是清穆宗同治十一年,如果不是同治皇帝寻花问柳病入不可言说之地,那么他摇着加特林机枪冒蓝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机枪是个新鲜玩意儿,总比放鞭炮有趣儿得多。

至于全重不到十公斤、射程两千米、射速每分钟四百发的麦德森轻机枪,则是在1902年就发明出来了。

上图上半部分,是电视剧《枪炮侯》里倪大红演的军工专家在仿制研发轻机枪,下半部分就是麦德森M50型7.62mm轻机枪。

麦德森轻机枪诞生于1902年,这一年就是清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说,光绪当傀儡,慈禧掌权的这一年,不但轻机枪已经诞生,被称为驳壳枪的毛瑟手枪,也已经投产六年了。电视剧里有一位女士擦拭驳壳枪,外面进来位穿旗袍踩花盆底的美女,这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很多人其实是看了倪大红穿着清军服装端机枪的截图而开始发笑的,如果看了全景截图,可能就笑不出来了——请看倪大红(侯久满)讲解机枪原理的时候,下面坐着的人穿的是什么服装。

侯久满“研究”出新机枪的时候,广东早已起义,袁世凯也早就把“新军”训练得差不多了。虽然大家还有辫子,但是为了赚银子,列强一边跟清军打仗,一边卖给清军武器,只要你肯给钱,什么先进武器都能拿到手。

只可惜清朝有钱却只拿来建园林给慈禧过生日,是不肯拨给李鸿章用来采购军火的。

其实清朝并不缺少侯久满这样的有识之士,侯久满是虚构的,但是曾国藩李鸿章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名人名将,咱们来看看曾国藩的奏折,就知道当时的将军们有多难了。

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曾国藩在《拟玄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中就写了:“斌椿及志刚、孙家谷两次奉命游历各国,于海外情形亦已窥其要领。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等事,无一不于用兵相表里……天津、上海、福州等处,已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军火。”

曾国藩上奏折的目的,是增派聪明学生到各国留学,但是这可能也是他最后一次上奏折了,因为此奏折上去之后,被留中不发——慈禧正领着他儿子向“列祖列宗”祷告乞求庇佑,并坚持长矛弓箭才是他们满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比他的老师还艰难。曾国藩急流勇退之后,李鸿章就成了八旗贵胄和汉臣文官集中火力的标靶。

替曾国藩起草奏折得罪翁同龢之后,李鸿章的新军乃至北洋水师就开始“挨饿”了。不管李鸿章如何杜鹃啼血般上奏折索取军费,翁同龢一概置之不理。翁同龢甚至还扬言要通过甲午之战教训一下李鸿章。

翁同龢“主战”其实是要把李鸿章放在火炉山烤,他更希望甲午之战清军失败,这样他就可以落井下石扳倒李鸿章了。

八旗贵胄忙着修园子盖戏台献媚慈禧,朝中重臣等着看李鸿章的笑话,甲午之战要是能赢,那得请孙悟空来当先锋。

话题回到枪炮侯倪大红(侯久满)的机枪上来:他想研发轻机枪,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儿,更不是不可能,因为洋人对李鸿章还算不错,好枪好炮的样品没少送。

可怜的李鸿章得到德国赠送的一门大炮,连运费都出不起,还得厚着脸皮请人家给运过来。

除了德国大炮,李鸿章还收到了速射机枪,更为丢人的是,李鸿章收到的“特殊礼品”机枪,又被人家用特殊方式收回去了。

现在美国的春田兵工厂博物馆里,还有一挺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那挺机枪旁边的文字写的很明白:“英吉利,诺顿菲尔特,敬赠李中堂”。

这件特殊的礼品怎么有跑到美国兵工厂博物馆里去了呢?答案很简单:抢回去的,而且是连本带利抢回去的——他们在1900年的天津战役中,缴获了清军上百挺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

人家只送给李鸿章一挺,这挺机枪也没有被李鸿章当做私人藏品,而是交给了兵工厂仿制,这才有了被人家连本带利收回的糗事。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个问题:该嘲笑的不是倪大红,也不是《枪炮侯》的编剧导演,真正可笑而又可恨的,是权欲熏天的慈禧和愚蠢颟顸的八旗贵胄,还有像翁同龢那样只知内斗的“饱学鸿儒”。

其实“枪炮侯”的悲惨遭遇,只是清廷不重视科技和军备的一个缩影:以当时清廷浪费在圆明园和颐和园上的银子,可以买下世界上所有的铁甲战舰,也足够李鸿章的军队人手一挺轻机枪。

但是慈禧们想的是“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曾国藩李鸿章要啥没啥,列强一张口,那就是要啥有啥。

所以说咱们不应该嘲笑倪大红演的枪炮侯,有时间和精力,应该反思一下清朝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富国,怎么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8

引用自“史海起航”

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清朝军械工人端着一把麦德森机枪,麦德森出来的时候,大清朝还没亡。

在作为自动武器的机关枪出现前,人类早已开始使用原始的”连发“武器及”手动“机枪,作为火药和热兵器的故乡,中国明代的三眼铳就是一种原始的连发火器,清代发明家戴梓发明过一种琵琶形状的连发枪,欧洲的风琴枪和四管鸭嘴火枪、胡椒瓶手枪都可以看作原始的连发武器,但这些火器都是靠增加枪管来实现连发,导致重新装填非常慢,发射基本属于一锤子买卖。

真正意义上的机关枪始于加特林机枪,理查-加特林在南北战争时期发明,采用了精妙的转管机构实现了枪弹的再装填,达到了每分钟200发的高射速,这是燧发枪排队枪毙根本无法达到的可怕射速。加特林本人其实是医生,他发明加特林机枪的初衷是为了减少士兵伤亡,他认为一挺加特林机枪可以取代十名士兵,这样就不需要那么多士兵去送死了,事实证明在人类的疯狂面前,这位医生的想法还是太善良了。加特林机枪问世后十多年就引进了中国,中国人称为“格林快炮”,致远舰上就装备有两门格林快炮。同时代还有其他人发明了形状各异的转管机枪,比如蒙蒂格尼机枪、诺登飞机枪、帕克转管枪等,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有少量引进进行试验,但未大规模装备,目前军博里还保留有一门稀有的帕克转管枪。加特林机枪由于其精巧的结构和高射速,其原理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引用自“轻武器小讲堂”,蒙蒂格尼机枪

加特林当时还是要靠手摇的,而且体型巨大,只能装上炮车使用,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关枪是马克沁发明的,利用火药燃气实现后座,马克沁也开启了人类的自动武器时代。马克沁是一位精明的商人,他把与机枪有关的几乎所有设计都申请了专利,而且在他发明了重机枪后,很快就开始设计马克沁的轻便型,但不甚成功,率先设计第一款实用性轻机枪的是丹麦上尉麦德森,当时清朝组建的新军迅速引进了该款机枪,在清朝灭亡前的武汉三镇战斗中便有使用。

但当时轻机枪并未受到广泛重视,一直到一战的战壕战爆发,鏖战的双方在战争后期再也无法承受战争的巨大损害,开始尝试新的步兵战术,类似于德国暴风小队的精锐战壕突击队被各国军队采用,这就小队需要轻便的连续火力输出,轻机枪在这时才开始崭露头角,成功的刘易斯机枪,不甚成功的德国马克沁减重型,失败的法国绍沙机枪,奇葩的意大利维拉-皮罗萨,均在一战中出现。

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限制军备发展,为掩人耳目德国国防军开始研发既能作为轻机枪又能上三脚架作为重机枪的通用机枪,开启了机枪的通用化道路,二战期间德国研制的MG34和MG42通用机枪堪称当时设计最顶尖的机枪,与之相对的极端是结构古怪、人机功效极差的日本机枪,差不多构成了二战机枪的两极。其他的优良设计包括ZB26捷克造和苏联的DP大盘鸡、伪“自动步枪”勃朗宁。

受德国影响,二战后北约的机枪开始走通用化道路,美国先后研发了M60、M240、M249等通用机枪,另一方面苏联由于装甲集群作战的需要,率先在AK枪族的基础上研发了枪族化的RPK、PKM、PKD等“班用机枪”,这些轻便型伴随机枪有利于步兵下车迅速投入战斗。与此同时重机枪并未退出时代,历史悠久的老干妈M2与加特林的子孙火神炮仍然活跃在战场。

如今现代机枪技术已经臻于完善,21世纪后各国设计次世代机枪的设想基本落空,风靡一时的金属风暴武器最终也没有投入实用,倒是火力不足恐惧症晚期的中国陆军20年来在追赶世界先进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把重机枪的结构和全重减到了极致,设计出了恐怖的传奇“单兵重机”,当然也造出了95式班用机枪之类一言难尽的5.8毫米轻机枪。

应该说中国军工人在枪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遭遇过无数失败和挫折,走过很多弯路,但中国人是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毕竟中国今年已经开始测试电磁步枪了。

最后回到麦德森机枪,这款历史悠久的老爷机枪,它诞生时老佛爷和光绪皇帝还在世,100多年后的2009年,巴西警察仍然端着它打毒贩,可见这款机枪的设计是多么能够经受历史考验,简直可以媲美印度军队使用至今的老李。

第2个回答  2020-10-08
主要是端的机枪型号不对,ZB-26,顾名思义就是1926年开始量产的,那时候大清已经灭亡了十几年了......
如果是早期的麦德森轻机枪(您附的图,1890-1905年左右定型),达官贵人还是有可能高价买一挺玩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