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有哪些内容及影响?

如题所述

1.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们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2. 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婆罗门被视为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而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3. 婆罗门,即第一等级,主要由僧侣贵族组成,他们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他们负责教育,并且是刹帝利的导师,同时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4. 第二等级的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是婆罗门思想的追随者,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要负责政治和军事事务,守护婆罗门阶层。
5. 第三等级的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他们在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通过布施和纳税来支持前两个等级,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6. 第四等级的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组成,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伺候用餐、做饭等低级职业,是人口最多的种姓。
7. 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8. 种姓制度的积极影响包括:它促进了印度教的发展,而佛教则逐渐衰败。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9. 种姓制度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职业世袭和内婚制上。种姓之间的界限非常严格,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这不利于印度的政治统一和团结,使社会分裂,并为外族入侵提供了便利。
10. 种姓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达罗毗荼人的时期。在尼泊尔,婆罗门有时会授予当地人较高种姓,以扩大其影响力。
11. 自印度独立以后,种姓制度被废除,印度宪法禁止阶级歧视。尽管如此,种姓制度仍然对印度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婆罗门虽然人口比例不到4%,但在司法权和国会席位中占据了很大比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