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慰·思考·期望——在全县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的点评

如题所述

12月21日至23日,我县成功举办了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组别,共有14名教师参与了角逐。比赛采用提前公布课题的同题异构形式,并规定了每节课的时长为40分钟。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我全程参与了此次比赛,深感收获良多。
**印象与亮点:**
1. 教师们普遍关注音乐的内在要素,如节奏、旋律和结构等,并多数运用了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方法,如字母谱、节奏谱和手势等。相较于以往的比赛,本次比赛的音乐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2. 教师们开始注重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例如,在高年级组的比赛中,有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银色的桦树林》的调式,并将其与其他大调作品进行对比,尽管该作品的特色并不在于调性,但教师们的这种深度挖掘教材的意识值得肯定。
3. 本次比赛新增了教学设计评比环节,以提高教师编写教案的能力。教案文本占比20%,课堂教学表现占比80%。
4. 教师们开始重视多声部教学,这在该次比赛中尤为重要,因为两首参赛作品均为合唱。教师们为此设计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如声部色块提示法、教师指挥提示法等。
**问题与建议:**
1. 教案撰写能力亟待提高。绝大多数的教案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排版、句法到错别字等,问题多种多样。这表明教师们的文本撰写能力需要加强。
2. 唱法指导不足。虽然教师们重视教材挖掘,但忽略了学生唱法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白嗓、喊唱等问题。
3. 教学规范性需加强。教师在课堂上的范唱、伴奏、起音和起拍等环节都应力求规范,而这恰恰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难以做到的。
4. “提前下课”现象需要关注。低年级组的比赛中,近一半的课提前结束,这说明教师对课堂节奏和容量的掌控不足。
5. 音响使用需合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原声,这不仅掩盖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还影响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培养。
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但反思仍在继续。优质公开课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更体现了其教材观、教学观和教育观。希望我们能够以此次比赛为契机,不断学习和进步,共同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