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赏析《地下森林断想》

600字左右~可以从文中找论证和观点~有点难 所以悬赏50 谢谢~
紧急、谁快谁就拿分~ 回答好的会多给分的

《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它赞美峡谷的不慕名利、自甘埋没的深沉、坚毅的品格,“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莲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期待着,在它的里面出现森林,地下森林。散文更主要的是赞美地下森林的生命力和不争地位但求奉献的高尚品格。森林的原始生命力——种子在不毛之地火山峡谷里,企图扎下自己的根,萌生出自己的芽。可是环境太险恶,阳光又不公平,照不到它们。它们一次次地被扼杀。可是,“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千万年的艰辛,千万年的不懈,森林种子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险恶的环境,幽暗的峡谷里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它无私地奉献给人们伟岸的成材。坚硬、挺直,决无半分媚骨。山顶的得意小草虽然比它高——地势高,但它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这里有些近似北朝诗人左思的咏史诗句“离离原上草,郁郁涧底松”的意蕴。
文中还赞美了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是合唱出来的。
本文虽是咏物的,但是它的意义却永不止于此。因为它在文化意义上是较广泛的,读者可以把这里所述写的“物事”当“人事”来读,来理解。所以,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你会惋惜,你会不平,你会激动,你会亢奋,你会敬佩,你会赞叹!写“物事”宛如写“人事”,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1
《地下森林断想》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最后揭示哲理,点明主题思想。哲理性的话是:“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形成和发展相关,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事件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当然,作者的寓意决不仅限于此,“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读者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即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既写作者眼中所见的地下森林面貌,又写作者的观览感受和受到启发后的深思,总的说来主观色彩、抒情色彩非常明显。
第2个回答  2011-03-06
1.深刻的思想
文章所表达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态度与追求:与世无争、深沉、坚忍、顽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对逆境不屈的毅力。
2.丰富的联想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但作者抒发感情不是依靠物即“地下森林”的象征意义,而是以“地下森林”产生的过程、环境,作为感情生发的基础,而这些中的大部分要依靠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文章从“地下森林”与一般森林的不同落笔,发出疑问,然后以“地下森林”所处的地质环境为基础,玄想火山喷发前万物鼎盛、火山喷发的情景、火山喷发后的寸草不生、峡谷底部为阳光所遗弃的沉寂、其它植物对谷底的理解与同情、植物种子的撒落、树木的生长等等。作者的想象,从时间跨度上说有几千几万年,从内容性质上说,涉及地质、植物、动物等诸多方面,正如陆机所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为读者描绘出内容丰富、动态展现的画卷,而这些内容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地下森林”的产生过程,从而使思想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有了具体真实的凭藉。
3.多样的手法
①多种表达手法的综合运用
文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
叙述,如:“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叙述寻找“地下森林”的过程,简洁明了。文中叙述之处并不多见,作用却极其重要:正是因为有了事件,才发现了“地下森林”,才有了如此之多、之深的感受。叙述,不仅是表明过程,也是作文的缘起。
说明,如:“在这里,黑龙江宁安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七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嶙峋。深处百十米,浅处少说也有三四十米,谷底开阔,散落着万年前山摇地动时崩塌下来的巨石。”说明的内容包括了“地下森林”所处的地理位置、深坑的数量、地势、深度、谷底的地形地物等,在说明当中又运用描写的方法,文字不多,内容丰富,重点在说明火山坑的深度、地势和构成,以为下文写“地下森林”的生长环境张本。
描写,是本文中运用最多的。本文的描写有如下特点:
一是有简有繁,繁简得当。如描写一般的森林:“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两个句子,形象地展现出森林的特点;而描写“地下森林”则显得细致具体:“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因为茂密的“地下森林”是作者感情生发的基础;而比起这两个方面来,对“地下森林”生长环境的描写,就更为详尽、生动,这些描写有力地突出了主题。如写火山喷发:“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形象地表现出火山喷发的情景;写火山喷发之后,“于是一切都平静下来了。平静了,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描写在山顶一片郁郁葱葱之后,峡谷依然“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充分地渲染了峡谷之中死寂的气氛,对表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起到了衬托作用。
二是多角度描写。作者的描写,不是词语的堆积,而是着眼于多角度的表现事物特征,因此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扁平的对象,而是立体的。比如写火山喷发的情景,选取了狂风、气浪、沙石、岩浆来加以表现,虽用语不多,却能够展现出一幅火山喷发的画面。再如写峡谷,“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四个叠词,分别从色彩、观感、温度、音响四个方面着眼,全面而生动地表现了谷底的沉寂。又如“地下森林”长成之后,写谷底的景象,“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虽然都从色彩着眼,但不同的色彩,构成了多么美的画面。
②衬托的运用
衬托,可以突出对象的特征,表达特定的意味。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文中的反衬,如用山坡上“得意”的小草,衬托出“地下森林”深沉的性格;用峡谷底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地下森林”坚忍的等待、顽强的生长、蔚为壮观的景象作反衬,强烈地表现了“地下森林”的特征。
正衬,如写山顶的鱼鳞松对峡谷的敬仰、钦佩,以及在它的感召之下,白桦、青杨、黄菠萝等为峡谷献出自己的种子,丰富了想象的内容,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对峡谷和“地下森林”所体现的生命意义、价值追求的认同。再如“地下森林”生长起来之后,“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用阳光对“地下森林”的喜爱衬托“地下森林”的勃勃生机,不仅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
③对比的运用
文中的对比的运用也是很多的。文章开头就用“地下森林”与一般森林作对比,表现它的“沉没寡言”、“与世无争”;用山顶与谷底的环境作对比,表现谷底环境的恶劣,对表达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写阳光“慷慨地抚爱”山坡上的小苗,而“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的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阳光的对比,强烈地表现了峡谷的不幸。还有峡谷底部今昔的对比:从毫无生命迹象的死寂,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何等鲜明而强烈。
。。
第3个回答  2011-03-04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它赞美峡谷的不慕名利、

自甘埋没的深沉、坚毅的品格,“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

莲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

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期

待着,在它的里面出现森林,地下森林。散文更主要的是赞美地下森林的生命力和不争地位但求

奉献的高尚品格。森林的原始生命力——种子在不毛之地火山峡谷里,企图扎下自己的根,萌生

出自己的芽。可是环境太险恶,阳光又不公平,照不到它们。它们一次次地被扼杀。可是,“总有

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千万年的艰辛,千万年的不懈,森林种

子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险恶的环境,幽暗的峡谷里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

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它无私地奉献给人们伟岸的成材。坚硬、挺直,决无半分媚骨。山

顶的得意小草虽然比它高——地势高,但它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这里有些近似北朝诗人左

思的咏史诗句“离离原上草,郁郁涧底松”的意蕴。 文中还赞美了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

子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

是合唱出来的。 本文虽是咏物的,但是它的意义却永不止于此。因为它在文化意义上是较广泛

的,读者可以把这里所述写的“物事”当“人事”来读,来理解。所以,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

受是非常强烈的,你会惋惜,你会不平,你会激动,你会亢奋,你会敬佩,你会赞叹!写“物事”宛

如写“人事”,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地下森林断想》有一些独

到的艺术创造。 首先是它的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 这篇散文贯串全篇的,几乎都是叙事。采

用倒叙的写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像叙写地下森林是怎么样在逆境中诞生、成

长的,最后写它的胜利。这是标准的叙述笔法。可是,我们几乎处处都听得到作者的心跳,读得

出作者深挚的感情。她为地下森林大声鸣不平;她为大自然生命的伟力所深深感动;她为地下森

林深情的歌唱,用她的心;她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她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她歌颂自然生命

对生活的痴烈的热爱和不倦的追求。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分不清

哪是陈述句,分不清哪是抒情句(语法学似乎应该立这个名目,不应满足于“感叹句”,“感叹句”与

“抒情句”还大相径庭)。原来,它们都很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了。字里行间洋溢的都是情,情的强

烈使得我们读者被它感染、感动。艺术感染力是相当强烈的。 其次是丰富的想像力。 散文最

后有一段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

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其实,

启迪作者的是她本人的思考,在作品里就是想像。自然现象本来与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必然的联

系,自然现象也不具有感情。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在这两个世界中构筑起桥梁,使它们沟通起

来,最终给人以种种的启迪。 本文的想像是非常丰富的。作者去寻见“地下森林”,“只因为它集

中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

下森林。”散文作者当然不是地质学家,面对着这一片长在她脚下的森林,当然不会去运用科学考

察的方法去考求地下森林的发生与发展。而是发挥文学家的想像力,饱醮感情又饱含寓意地想像

地下森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境,有千万年的荒凉景象,有各方面(伙伴)的帮助,有阳光的

不公,有成材后的雄奇修能,内美芬芳。想像的作用使得散文充满诗情画意。 再次是它的拟人

化手法。 上文已经说到,《地下森林断想》写物事宛如人事,原因就是因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

法。我们看到,峡谷的深沉与坚韧,长风、清泉的理解与帮助,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的

仗义行侠,阳光的无情与偏私,地下森林对生命热烈真挚的爱和它的坚硬、挺直……无不都是人

的品格与禀性。 《地下森林断想》的又一个写作特点是,在文章组成上,虽然是写人意,但没

有作来比拟的部分。 以往有不少散文包括一些名篇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先是咏物抒情,所咏之

物具有这样那样的品格,赞美一番。最后歌颂一通具有那些品格的人或事。用意是够明白的,但

后边一部分总难免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地下森林断想》没有这个缺点。唯其这样,才

使文章意蕴深长,饶有余味。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32325.htm

第4个回答  2011-02-28
《地下森林断想》是张抗抗的代表性散文,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表达方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1.深刻的思想
文章所表达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态度与追求:与世无争、深沉、坚忍、顽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对逆境不屈的毅力。
2.丰富的联想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但作者抒发感情不是依靠物即“地下森林”的象征意义,而是以“地下森林”产生的过程、环境,作为感情生发的基础,而这些中的大部分要依靠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文章从“地下森林”与一般森林的不同落笔,发出疑问,然后以“地下森林”所处的地质环境为基础,玄想火山喷发前万物鼎盛、火山喷发的情景、火山喷发后的寸草不生、峡谷底部为阳光所遗弃的沉寂、其它植物对谷底的理解与同情、植物种子的撒落、树木的生长等等。作者的想象,从时间跨度上说有几千几万年,从内容性质上说,涉及地质、植物、动物等诸多方面,正如陆机所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为读者描绘出内容丰富、动态展现的画卷,而这些内容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地下森林”的产生过程,从而使思想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有了具体真实的凭藉。
3.多样的手法
①多种表达手法的综合运用
文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
叙述,如:“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叙述寻找“地下森林”的过程,简洁明了。文中叙述之处并不多见,作用却极其重要:正是因为有了事件,才发现了“地下森林”,才有了如此之多、之深的感受。叙述,不仅是表明过程,也是作文的缘起。
说明,如:“在这里,黑龙江宁安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七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嶙峋。深处百十米,浅处少说也有三四十米,谷底开阔,散落着万年前山摇地动时崩塌下来的巨石。”说明的内容包括了“地下森林”所处的地理位置、深坑的数量、地势、深度、谷底的地形地物等,在说明当中又运用描写的方法,文字不多,内容丰富,重点在说明火山坑的深度、地势和构成,以为下文写“地下森林”的生长环境张本。
描写,是本文中运用最多的。本文的描写有如下特点:
一是有简有繁,繁简得当。如描写一般的森林:“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两个句子,形象地展现出森林的特点;而描写“地下森林”则显得细致具体:“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因为茂密的“地下森林”是作者感情生发的基础;而比起这两个方面来,对“地下森林”生长环境的描写,就更为详尽、生动,这些描写有力地突出了主题。如写火山喷发:“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形象地表现出火山喷发的情景;写火山喷发之后,“于是一切都平静下来了。平静了,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描写在山顶一片郁郁葱葱之后,峡谷依然“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充分地渲染了峡谷之中死寂的气氛,对表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起到了衬托作用。
二是多角度描写。作者的描写,不是词语的堆积,而是着眼于多角度的表现事物特征,因此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扁平的对象,而是立体的。比如写火山喷发的情景,选取了狂风、气浪、沙石、岩浆来加以表现,虽用语不多,却能够展现出一幅火山喷发的画面。再如写峡谷,“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四个叠词,分别从色彩、观感、温度、音响四个方面着眼,全面而生动地表现了谷底的沉寂。又如“地下森林”长成之后,写谷底的景象,“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虽然都从色彩着眼,但不同的色彩,构成了多么美的画面。
②衬托的运用
衬托,可以突出对象的特征,表达特定的意味。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文中的反衬,如用山坡上“得意”的小草,衬托出“地下森林”深沉的性格;用峡谷底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地下森林”坚忍的等待、顽强的生长、蔚为壮观的景象作反衬,强烈地表现了“地下森林”的特征。
正衬,如写山顶的鱼鳞松对峡谷的敬仰、钦佩,以及在它的感召之下,白桦、青杨、黄菠萝等为峡谷献出自己的种子,丰富了想象的内容,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对峡谷和“地下森林”所体现的生命意义、价值追求的认同。再如“地下森林”生长起来之后,“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用阳光对“地下森林”的喜爱衬托“地下森林”的勃勃生机,不仅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
③对比的运用
文中的对比的运用也是很多的。文章开头就用“地下森林”与一般森林作对比,表现它的“沉没寡言”、“与世无争”;用山顶与谷底的环境作对比,表现谷底环境的恶劣,对表达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写阳光“慷慨地抚爱”山坡上的小苗,而“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的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阳光的对比,强烈地表现了峡谷的不幸。还有峡谷底部今昔的对比:从毫无生命迹象的死寂,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何等鲜明而强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