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异常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异常对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
最好帮我弄成研究性学习报告......
光是资料也行........
急啊!!在线等

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指出:气候变化和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在过去50年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速和广泛;生态系统在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服务功能也在不断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在未来50年内将进一步加剧,这将严重威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通过调整政策和机制,有可能在增加需求的同时,减缓生态系统的退化。

一般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物系统主要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4个部分组成。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消费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是如何产生相互作用的

简单地说,气候变暖使水汽蒸发量加大而导致洪涝、干旱,破坏了地表下垫面状态使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又反馈变化,使地球水圈的水循环的周期缩短(延长)而导致洪涝、干旱频繁发生和强度加激。因此,生态系统根本无法进行自然的迁移,致使原生态系统内物种的重大损失。

全球和我国生态系统现状

全球范围内,超过80%的物种的物候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气候变化发生相应的规律变化)每10年提前或延后了2.3-5.1天。仲夏之前开花的物种物候期提前,而仲夏之后开花的物种物候期延迟,导致群落植物物候期出现空白,可能引起其它物种的入侵及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全球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其中50%为我国特有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目前有15%—20%的物种受到严重威胁,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我国作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当数量的、携带宝贵种质资源的野生边缘种分布,其生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形势十分严峻。

全球和中国生态系统已发生的变化

上半个世纪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地球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最为迅速的环境变化之一,它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机械性的和严峻的。栖息地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栖息地所能支持的物种数量的减少。当栖息地的面积减少到它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时,将最终导致动植物的数量减少一半。

热带雨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尽管它们只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6%,但热带雨林中的陆地和水生生境生存着人们所知的一半以上的物种。动植物的分布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推移、生物的物候期提前、极地部分生态系统发生变化;高纬海洋藻类、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地理分布改变;高纬和高山湖泊中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徙等。

近2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呈增加趋势,是我国的重要碳汇,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力的作用,永久冰雪面积持续减少,荒漠面积增加,各类生态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就生态系统承载力而言,整个西部地区整体上还有少量承载潜力,但部分地区有超载现象。

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和中国生态系统未来变化

专家预测2100年,自然界将遭受严重的损害。未开发的森林大都会消失,随同它们一块消失的还有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珊瑚礁、河流及其它的水生生境将会严重受损。随着这些生态系统的消失,地球上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种将消失,只是在这里或那里留下小片野生生境的残片,随着人类潮流席卷整个地球,它们被明智的且足够富有的政府或私有者迅速保护起来。

气候变化和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

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现评估到的约20%-30%的物种可能会灭绝,加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生态系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水和粮食供应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海水酸化,还可能会对一些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珊瑚礁和红树林等沿海生态系统将受到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的森林影响最大。森林生产力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但由于气候变化后病虫害爆发范围可能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可能增加,因此森林生物量不一定增加,某些树种适宜面积还将缩小。年平均气温增加4℃,降水增加20%时,我国各植被地带都将变得干热,森林地带的水分仍能满足森林生长,西部草原大部将变为荒漠区,荒漠地带沙漠化加剧,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带的干旱程度大幅度增加,沙漠化趋势加强;但各植被地带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均有所增加。

生态系统退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应对

近几十年来,许多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靠全球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全球变化等。这方面的研究重点为: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应;敏感地带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建立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发展模型;提出全球变化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等。目前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基本事实已得到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广泛认同,但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与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及其影响的认识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我国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如建立节水型社会、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东西部生态补偿机制等,实现西部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1
气候包括: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降水量、大气循环、洋流循环等诸多因素,气候异常就是上述一种或多种因素产生异常。比如降水量异常(与通常年份、季度、月份相比)可表现为过多或过少,当降水量过少时可能发生干旱(植被枯死、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当降水量过多时有可能造成洪涝水灾(植被淹死、水土流失、人员财产损失)。
生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各种生物对生存的环境条件有特定的要求和依赖,并漫长的演化中与其生存自然环境间形成了适应和协调关系,一旦外界环境状况因气候异常发生变化,将明显影响甚至危及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生态系统是通过食物链的形式进行物资流动和能力传递的,同一环境中,气候因素的异常对不同生物的影响程度不同,但这种异常可通过受影响较重的生物因食物链联系对其所在食物链(生态位)链条两端的生物造成间接影响。
第2个回答  2011-02-20
全球和我国生态系统现状

全球范围内,超过80%的物种的物候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气候变化发生相应的规律变化)每10年提前或延后了2.3-5.1天。仲夏之前开花的物种物候期提前,而仲夏之后开花的物种物候期延迟,导致群落植物物候期出现空白,可能引起其它物种的入侵及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全球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其中50%为我国特有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目前有15%—20%的物种受到严重威胁,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我国作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当数量的、携带宝贵种质资源的野生边缘种分布,其生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形势十分严峻。

全球和中国生态系统已发生的变化

上半个世纪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地球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最为迅速的环境变化之一,它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机械性的和严峻的。栖息地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栖息地所能支持的物种数量的减少。当栖息地的面积减少到它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时,将最终导致动植物的数量减少一半。

热带雨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尽管它们只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6%,但热带雨林中的陆地和水生生境生存着人们所知的一半以上的物种。动植物的分布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推移、生物的物候期提前、极地部分生态系统发生变化;高纬海洋藻类、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地理分布改变;高纬和高山湖泊中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徙等。

近2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呈增加趋势,是我国的重要碳汇,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力的作用,永久冰雪面积持续减少,荒漠面积增加,各类生态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就生态系统承载力而言,整个西部地区整体上还有少量承载潜力,但部分地区有超载现象。

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和中国生态系统未来变化

专家预测2100年,自然界将遭受严重的损害。未开发的森林大都会消失,随同它们一块消失的还有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珊瑚礁、河流及其它的水生生境将会严重受损。随着这些生态系统的消失,地球上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种将消失,只是在这里或那里留下小片野生生境的残片,随着人类潮流席卷整个地球,它们被明智的且足够富有的政府或私有者迅速保护起来。

气候变化和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

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现评估到的约20%-30%的物种可能会灭绝,加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生态系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水和粮食供应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海水酸化,还可能会对一些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珊瑚礁和红树林等沿海生态系统将受到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的森林影响最大。森林生产力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但由于气候变化后病虫害爆发范围可能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可能增加,因此森林生物量不一定增加,某些树种适宜面积还将缩小。年平均气温增加4℃,降水增加20%时,我国各植被地带都将变得干热,森林地带的水分仍能满足森林生长,西部草原大部将变为荒漠区,荒漠地带沙漠化加剧,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带的干旱程度大幅度增加,沙漠化趋势加强;但各植被地带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均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