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习惯。
闻过则喜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中性描述,表示当人们发现某种错误或缺点时,能够主动及时纠正和改善,并因此获得别人的欣赏和尊重,即“闻之过而改之,则喜也”。这种行为体现了人们内心的自我修养,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品格。
“闻过则喜”的传统精神是以《论语·为政》中孔子的言论为基础的。孔子曾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衔之;过也,出之。民之过如猥之射雀,猎者之牺牲不中声,不笑。对于君子而言,偶有过失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发现、认真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现代社会,只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无论原因是自身疏忽或者是他人指出,都是一种很有成熟和很有魅力的处理方式。在团队协作中,适时地发现、承认、改正错误,可以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众人面前获得尊重。
闻过则喜造句:
1、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2、每日三省,是恶当惊;闻过则喜,知错必改。
3、可是他偏偏遇上了英主,赵匡胤从谏如流,闻过则喜。
4、六人闻过则喜,扶着他靠近火旁千恩万谢,一反常态。
5、对于群众的批评意见,领导干部应当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
6、对待批评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闻过则喜,一是闻过则怒。
7、我们的干部、党员都是为群众办事的,因此应当知耻近乎勇,闻过则喜。
8、孔夫子的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闻过则喜"是明智的并值得我们遵循。
9、就比如曹操吧,一开始标榜闻过则喜,等人家一说,就把人家给宰了,事后还装傻充愣。
10、是闻过则喜,勇于自我批评,还是讳疾忌医,坚持错误,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