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怎么算出来的

如题所述

三伏算出来的方法如下:

三伏天总共分为三伏,其中一伏是10天,根据天干的十数计算。第一伏的开始时间是夏至节气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2022年的夏至是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第二伏的开始时间是7月26日,进入中伏。

10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但还没过立秋,再过10天是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2022年是20天,也就是8月15日,进入第三伏。

资料扩展: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三伏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30
三伏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10天,否则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三伏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21世纪新算法的计算公式为:GR=(D-[Y/4])MOD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取整、MOD取余)。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例如,2006年的计算公式为:GR=(1-[6/4])MOD10=0(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