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一切相,皆是虚妄。”出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出处:出自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

原文节选: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白话译文:

众生能成佛觉,是靠自己的真如本性。佛度化众生,是指路明灯。实际能让人觉悟的是这个人的真如本性。若有一人能是佛灭度的,那我们也早都成佛了,只因我们迷而不觉,所以佛陀苦口婆心的说教。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

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菩萨之法都是度生之法。

众生有愿,佛菩萨有应;当然不应住相布施,如果事先规定好何种色、何种声、何种香、何种味、何种触、何种法行于布施,其余不布施,那是凡夫,就不是菩萨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般若经》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确切的数量无法确定。从时间上看,《般若经》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情形。

玄奘所搜集并编纂而成的《大般若经》,总共“十六会”。开头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归为“杂般若”。根本五会中,第一会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宇);第二会二万五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

从《大般若经》来看,一般认为根本五会是由小本(略)发展为大本(详)。以中国翻译史看,首译大乘经的支娄迦谶译出三十品《道行般若经》(小品),相当於五会中第四会;一百年后西晋译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品)相当於五会中第二会。

而初会到玄奘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此翻译情况也可作为推断它们先后次序的一种根据。“杂般若”中的《金刚经》位於第九会,分量最小,只三百颂。《金刚经》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故也被视为般若的略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