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7岁,被精神问题困扰8年了,至今单身,一事无成,几年来一直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是求医无门,谁能帮我

我从小性格比较内向,懦弱,基本没有什么好朋友,后来初中毕业去当了兵,在部队也没有结交什么关系好的战友,更多的时候喜欢独处,但内心很渴望有很多好哥们儿,挺羡慕那些交际广的人,可是自己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感觉自己缺乏那种能力。退伍后去外地上学,人际交往还是很一般,跟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后来我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去医院做过检查,医生说我是轻微抑郁,吃了一些药,后来我不想吃了就自己停掉了,就这样浑浑僵僵到现在。目前的问题是:人际交往能力很差,没有社交活动,没有朋友,更谈不上女朋友(其实我长得还可以,一米八的个头,就是性格不行,太孤僻),我也不敢谈朋友,一直想等到自己的心理疾病治好以后再找个女人结婚,尽管家里催的很紧。坦白了说吧,我现在就想让大家给我介绍个拿手的心理专家或推荐个治疗这方面问题很好的地方,只要不是太贵就好,我没太多钱。在此谢谢各位了。

人最了解的是自己,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人之所以会产生精神问题,其根源多半是因为人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人非理性动物,所以常为情绪所困,而情绪困扰的原因多半是内生自取的,很少是外因造成的。虽说人具有思考能力,但思考用于自身问题时,则多表现出损己害己的倾向;对攸关自身之事,做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己的主要原因;不需有事实根据,单凭想象即可形成信念,这是人类异于禽兽的独有特征。惟以过多的无中生有疾的想象力,常将个体带入愈想愈苦恼的困境。但是,人既有自毁倾向,却也有自救能力。关键是要以开放的心面对世界,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你转化前者成为发展后者的助力,你就一定可以走出精神问题的阴影。最后,祝你每一天在每一方面都越来越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0
首先呢,医生让你吃药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抑郁问题多数人都有,而轻度甚至是中度抑郁只要通过心态调整就可以恢复,药物的副作用极大,能缓解一时烦躁却容易使人出现记忆力变差,神情恍惚,药物依赖甚至更加抑郁的情况,所以虽然我不权威,但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还是建议你不要用药。
第二,每个人性格都不相同,喜欢平静不是错误,很多成功的人士一开始都是不善于交际的,没有必要刻意去改变自己的性格。如果将正常的现象当做不正常,那么你的心态就会失衡,对于人际交往这个方面可以循序渐进,建议你以做作业的方式改变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一定要去做的计划,比如这个星期天找一个好朋友出去吃饭,并让好朋友再带来自己的朋友,通过朋友认识其他朋友,在交际中也要学会一些交际原则,最基本的就是不要在乎对方说什么,这样你就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变化。其实做心理咨询只不过是心理咨询师引导你自悟,而且现在心理咨询权威太少,价钱又太高,呵呵,所以最终如果你能以平常心去对待,是不需要心理咨询师,更是不需要药物的。
另外,千万别疑心自己有病,越是恐惧就会使你的能力越加丧失,你的问题是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的心理暂时失衡,所以不要疑虑,勇敢的面对每一天,祝你快乐!
第2个回答  2011-02-03
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但不要过度放大它,你有点偏执症。从身边亲近的人或者完全不认识的网友开始接触
第3个回答  2011-02-03
您好,看您的情况来说,可能还是因为过往经历导致的轻度的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其实是现在社会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因为社交恐惧与累积的各种社会压力会产生交互作用,所以首先要正视这些压力和恐惧。同时社交恐惧也往往涉及“自我预言的效应”,即对别人的审视和拒绝的害怕会进一步造成过度的焦虑,影响自己的表现。所以首先我希望您不要被社交恐惧这个词和这些症状吓住了,坦诚地正视自己的问题,如果真的求医也不要采取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谢谢。
其次,您提到了医生,本人只是从事研究工作,所以无法为您提供相关服务,但是在这里可以为您提供一点目前各类方法的相关建议,您可以适当采用,哪怕是就医,更重要的也是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有时单纯的就医治疗可能并不能很好的沿用到生活中,希望以下东西您能满意,谢谢。
以下,是我大学阶段做的关于社交恐惧的理论综述研究的论文,独家资料,翻版必究哦~~希望有用><

社交恐惧症的成因和治疗方案的四学派研究
恐惧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来访者会持续地和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定物体、活动或者情境,这种恐惧相对于实际的威胁来说是夸大的和非理性的。其恐惧干扰了他们的适应,导致了显著的痛苦,限制了指向目标的必要活动,对一个人的生活会有重大影响。
而社交恐惧症则是指个人对可被他人观察到的公众场所,预先感到的一种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惧,其症状表现主要是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而对别人的审视和拒绝的害怕会进一步造成过度的焦虑,影响自己的表现(即“自我预言的效应”)。即使他们在社交场合表现的很成功,也不会认为成功的确反映了自己的长处。
接下来,我会尝试从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认知、人本主义的视角对社交恐怖症的病因进行解释并提出治疗方案。
心理动力学:
Ⅰ病因:
心理动力学强调病因位于个体内部。心理学障碍则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正常”的精神冲突和自我防卫过程的延伸。这些症状是试图保护个体不受心理伤害。
就社会恐惧症进行分析,它的病理可能根源在潜在的精神冲突或恐惧。精神冲突大部分是由本我那种非理性的寻求快乐的冲动与超我强加给人的内化的社会限制的争斗所造成。自我通常是这场争斗的仲裁者。但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执行此功能的能力可能由于童年期的异常发展而被削弱,比如他在幼年期受到了父母的高压统治或阉割恐惧等,或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客体和环境等损害了安全感。
由此所引发成年后的基本焦虑和紧张,引发防御机制的过度启动。防御机制的过度使用导致了歪曲现实或个人挫败行为,比如面对公众场合时过度夸大其紧张的气氛和他人的不友善度,或是在公共场合进行演讲交流的社交活动时产生过度的恐惧甚至产生持续性的生理反应。
同时个体可能把大量精神能量用于防御焦虑和冲突,以至于所剩的能量过少,无法提供个体一个有效率和满意的生活,比如过度的紧张导致在公开讲话过程中头脑空白无法持续正常进行。
Ⅱ治疗:
心理动力学派的目的是重建心灵内部的和谐,增加本我的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使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因此对于社会恐惧症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帮助患者一步步康复:
首先要了解来访者表象和潜意识中真实的恐惧对象和成因,了解来访者冲突和压抑的焦点,帮助来访者将被压抑的想法带到意识中来,并帮助来访者对压抑和被压抑的冲突之间的关系产生领悟。具体做法是:
“谈话疗法”,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下通过一步一步的了解他目前的现状、童年即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被压抑的一些想法和观念到最终引导其找到压抑,并解放。比如患者可能会提到他曾经的某些具体的恐惧对象,比如幼年的恋母情结导致对父亲的恐惧,成年后认为自己“龌龊”的想法始终处于高压的监视中,这种监视从父亲泛化到社会等公众场合,于是强迫性的纠结在个人缺陷中,久而久之形成了社交恐惧。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可能会产生阻抗,即使说出也反复声明这是不重要的荒谬的无关的,治疗师则需要打破阻抗使来访者敢于面对那些使他们感到痛苦的观念,并使来访者了解这些压抑与当前障碍间的联系。当来访者从早年形成的压抑中解放出来时,就是治疗取得成功和来访者康复的标志。
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
a自由联想和宣泄(让来访者以放松的方式、自由思维的状态将头脑中出现的一切讲出来,然后探索这些联想的源头。同时鼓励来访者表达自己长期压抑的强烈的情感):比如通过鼓励他说出对客体的感情等,释放自身的压抑。
b梦的解析(考察人的显梦,揭示人的隐梦,已发现那些潜在的动机或象征性的背后的重要生活经历或愿望)
c 对移情和反移情的分析(移情表明个体处于过去某种情绪冲突的中心,而治疗师则必须严格发现并抑制自己的反移情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根据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主张,过程中还应注意强调
(1)来访者现在的社会环境,比如说教师、政治家等可能会对特定的场所,譬如教室等产生特定恐惧,这可能和他现在的身份和面临的焦虑等有关。
(2)强调对给生活经历具有持续性影响的方面。即是说不只是幼年时期的创伤可能导致现在的恐惧,个案分析显示有一些个体实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创伤,譬如曾在公众场合遭遇过非常羞耻的挫折与难堪。
(3)强调社会动机和人际关系的角色,即注重来访者参与社交活动的动机和在人际交往中所处的地位关系等,有个案显示,来访者可能因为抱有过于激进、功利的社交态度而过分看重自身表现,导致夸大非理性的评估。
(4)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和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考虑到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和具有被他人接受、尊重和被爱的需要。特别是在治疗中,要非常注重治疗情境,治疗时必须以仁爱的态度对待来访者。
(5)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人对世界的体验来自于爱和仇恨有关的客体,客体是指我们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物。将治疗聚焦于自我对“自我—客体”的需要上,即自我需要那些支持他的任何重要的事物,以使人保持乐观的人格机能。比如关注给来访者带来欢欣轻松和恐惧压力体验的客体,从而有选择性的是他们在治疗中发挥对来访者的影响,是治疗顺利进行

行为主义:
Ⅰ病因:
行为主义主张所有的行为的习的和维持都是通过相同方式——即学习和强化。其中对于恐惧症通常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一个先前中性的物体或情境当伴以恐怖经验一起出现后,会变成一个恐怖刺激。当之后遇见该情境,就会产生紧张,当一个人对他害怕的情境采取退缩行为,焦虑就降低,这样,恐怖就得以维持。即通过条件作用维持。比如说,幼年在公众场合说话或表现后遭到了父母的斥责甚至打骂,尤其在某些教养方式严苛的家庭,可能被反复训斥。或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课堂发言被同学耻笑,甚至是看到同学发言被耻笑(榜样学习)等。于是开始产生焦虑情绪,后来发现如果逃避这些场合或是尽量在这些场合不发言或表现,就不会招致耻笑等,焦虑随之降低。长此以往,恐怖得以维持,就形成了社交恐惧症。
Ⅱ治疗:
行为疗法认为治疗对象应是本身失调的行为,必须对行为进行矫正。在这里,障碍被看作是习得的行为模式,而非心理疾病的症状。行为的改变可以通过:对适宜或不适宜的行为的强化,对条件作用引起的反应进行消退和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等。
在该病症中,可以通过条件作用原理和强化原理去矫正那些非适应性行为模式,譬如逃避他人视线、说话结巴、拒绝出席此类场合、或是拒绝在这类场合下发言表演等。交替使用行为治疗和行为矫正,采用学习原理以增加适应性行为,减少问题行为。因为恐怖症本身的行为就是问题,很多时候难以寻找根本原因,或是来不及寻找,因而行为疗法非常适用于社交恐惧症。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①反条件作用法,即个体要学习一个新的条件化的反应去替代或对抗适应不良的反应。
具体技术包括:
a.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社交恐惧症最有效的疗法之一,原理是交互抑制,做法是在放松状态下想象害怕的刺激,即心理上面对刺激,以一系列逐步接近的程序完成治疗。
在应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中具体做法是:首先针对不同来访者报告的恐怖情境建立恐怖等级层次,不同来访者是不同的,比如有的是无法与异性正常交流、有的是无法坦然的发言等,要具体情况具体制定;其次引导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最后开始进行系统脱敏治疗,即引导来访者对恐惧情景进行从轻到重的想象,每当出现紧张时就进行放松,知道完全适应。
b.冲击疗法:
具体包括内爆疗法和满灌疗法,即是将来访者暴露在描述的或真实的最恐惧情境中,不允许来访者否认、回避或逃离引起其焦虑体验的刺激情景,在与该情境的接触中,来访者最终会发现这一刺激并不会导致她所预期的负性结果。
比如在一例惧怕与他人视线接触的个案中,治疗师提议他剃一个光头,吸引同学注意,把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另外尤其是对于场所恐惧,譬如特别害怕教室或礼堂等,直接采用满灌疗法,让其不可逃避的处于这些场合中,会比系统脱敏法更为有效。
②意外事件管理:是以矫正行为的结果来改变行为的一般性治疗策略。
a.正强化策略{当出现某种反应之后马上给予奖赏}:比如当来访者可以出席社交场合、可以和他人目光对视、可以被动开口发言、可以主动开口发言等等后,每取得一小点进步,治疗师或由治疗师嘱咐其家长或同学老师等,都可以对其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
b. 消退策略:不要对来访者偶尔复发表现出的怯懦和恐惧施加过多的关注和压力。
③社会学习疗法:让来访者观察榜样的好行为被奖励的情况来矫正其问题行为。尤其适用于社交恐惧症。比如可以鼓励来访者看一些名人传记,特别是一些过去口才不好或是先天缺陷明显但通过后天努力获得成功的事例。或是在儿童中,对敢于表现的儿童不吝夸奖,会对班级中其它恐惧发言的儿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社交技能训练,向个体直接传授社交技能,譬如利用行为复现,向个体清楚的呈现在特定情境下一个人应该有什么行为并可能得到的积极的结果,帮助其建立和增强有关的技能,改善其社会交往的技能,使之更有自信应对社交场合。这种方法可以使对自己社交技能缺乏自信的来访者同时获得技术与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鼓励他们前进,尤其在这种技能获得初步成效后,他们可能会积极尝试进一步的努力。具体做法可以有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
⑤ 泛化技术:确定其在治疗情境中学习到的新行为模式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治疗中制定部分强化计划,以保证来访者的行为的改善在真实世界没有外部强化物的情况下能够坚持下来。这个对于治疗社交恐惧尤其重要,要确保其症状不会复发。

认知学派
Ⅰ成因
认知学派认为,心理问题是对现实情景的歪曲感知、错误推理,以及不良的问题解决。人们如何感知或思考他们自己以及他们与别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心理障碍的重要起源之一。
具体而言,在认知变量中,引起社交恐惧症反应的是①一个人自我感觉到的控制重要强化物的程度(比如来访者是否确定在重要场合发言是否会招致耻笑或是否能获得奖励);②一个人对自己应付威胁性事件能力的信心(比如来访者可能高估了现实的危险性,有案例显示,部分来访者可能认为场合中的他人能洞悉自己的一切想法甚至于他们会一直耻笑蔑视自己);③以及对事件就环境和个人因素做出的解释(来访者也可能低估自己有效应对威胁的能力,自信严重不足,并且把正常的高唤醒状态用一种可怕的灾难性的方式来解释。过度纠结于个人缺陷)这些都导致焦虑的增加,而使焦虑感加重,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恐惧。
Ⅱ治疗:
认知疗法是通过个体对问题的”自我陈述”重建其思维方式,以改变个体对于困难的理解和认识,使个体有能力应付问题和困难。针对社交恐惧症,主要是针对来访者的特定心理障碍和问题,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比如让他理性的明晰自己心理障碍的成因,并了解现在的问题可能是早期一些比如家庭压力等问题的泛化,同时纠正他一些譬如别人一直在盯着他看等的被心理防御机制的想象和猜测歪曲了的事实。具体方法包括:
①认知行为矫正法,通过将一个人消极的自我陈述改变为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陈述方式来矫正令人无法接受的行为模式。比如认知重建法。A首先治疗师要去发现并解决来访者对问题的想法和表达方式,譬如来访者对于社交场合、发言、他人的视线等的真实看法;B 然后使来访者认识到正是这种思维导致他们的非建设性或功能失调性行为,让他们明确他们没有被无时无刻的被强烈关注,一次的发言失败不会被长久的记忆,他们产生这种想法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剩等。C最后,共同找出建设性的新的自我陈述,而减少那些自我挫败和降低自尊的思维。比如让来访者确信“我有能力很自信,我可以展现自己,别人并不会那么恶意的嘲笑我的失败或是我不需要过分在意他们的失败”等等。并可适当加入自我效能感训练。
②改变不良信念系统的方法:通过理性情绪疗法等鼓励来访者克服他们头脑中的狭隘观念,选择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克服狭隘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根深蒂固的家庭性的甚至民族性的观念,譬如少说多做等都有能产生巨大的过度的阻抗,这需要治疗师花大功夫,同时鼓励来访者看一些相关书籍,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可能有助于产生成效。

人本主义
Ⅰ成因:
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障碍成因的解释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决定,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并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的一部分,为迎合别人的需求与接受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经验,自我概念与经验间就会形成冲突并产生不和谐。此时这种不和谐会使人越发感觉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异常心理状况并产生心理障碍。
比如就社会恐惧症而言,当来访者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者说在幼年时因父亲斥责过自己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行为,为迎合其看法从而逐渐拒绝自身发言和表现的欲望,甚至扼杀自身正常的社交渴望,就会产生不和谐,进而产生焦虑的心理障碍,就形成了社交恐惧症。
Ⅱ治疗
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治疗学派强调人的价值。治疗方向直接指向个体的自我实现、心理成长、指向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体选择的自由度的方向。强调了人作为一个整体处于连续变化和成长之中的概念。因此治疗过程中首先有一些必须把握的原则:即理解、沟通和关注。 具体方法有:
①来访者中心疗法:即提供一个非指导性的环境,使来访者可以在这个环境中克服错误的学习模式,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在这个环境下,坦诚平等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尽量让患者自由深入的表达感受,最终能够不设防的说明自己曾经遭遇过的问题,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要设身处地的从患者角度去思考问题,真实地理解他们的想法。比如有的时候患者的病因可能真的只是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又或者他的一些想法是有问题的或不道德的,也应无条件的关注他,真正的理解他,表达无限的关爱和准确的共情:“那么小的年纪,父亲的责骂一定很难接受吧!”“青少年有性冲动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对此感到羞愧,而逃避他人的关注”等等。
②格式塔治疗:就是鼓励参与者作为一个身心的统一体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认识内心的冲突。比如通过参与自助式小组而获得心理支持走出社交恐惧的困境:在自助式小组这个威胁性相对较小的环境,来访者可以获得一个观察和实践人际技巧的机会,同时在尝试的过程中也能获得如家庭般的心理支持。在这个小环境中逐渐找回社交中的自信,并最终应用到现实中。

综合上述观点以及现实流行的治疗方式而言,行为疗法(尤其系统脱敏法)和认知疗法是相对而言较为高效且应用广泛的方法。但是如果不是专业就医,在集体活动中,人本主义疗法也能有效改善集体的社交状况。而心理动力学疗法引起耗时较长等原因在我国还并不太广泛运用于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但是在认知疗法等其他方法中都能很明显的找到它的应用痕迹。

汪辉文,胡朝兵,社交恐怖症的综合心理治疗分析,川北医学院学报,Vol.25,No.5,463-467
林敏,社交恐惧症个案分析报告,社会心理科学,Vol.24,74-80
心理学与生活,Chapter.15-16
百度百科,人本主义疗法
第4个回答  2011-02-18
积极乐观,做人边有一帆风顺,上天考验你,你就要积极面对,没什么不可能,跨过自己的关口,前面就是宽阔的海洋
第5个回答  2011-02-03
建议给自己铭记一句话:勇敢走出去!。处理什么事情都是你只有敢于大胆尝试,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