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意味什么

如题所述

为什么要结婚呢?我觉得结婚有以下几种好处:1、和喜欢的人朝夕相对,融入他/她的生活;2、延续生命;3、有个人分担社会、经济压力;4、有人陪伴,不会孤单;5、可以互相照顾。

和喜欢的人朝夕相对
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了喜欢、爱的人,我们恨不能时时刻刻和他/她在一起。而结婚后,两个人就可以不用顾及其他人,名正言顺的在一起,而且还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可以不用再担心别人挖墙角了。

延续生命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现在是开放的社会了,但是很多人还是会希望能有个自己的孩子,延续血脉。或者希望生个孩子,以后老了也有个依靠。

有个人分担社会、经济压力
在现如今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来自经济上的、工作上的,甚至还有来自父母、亲戚朋友的压力。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人承受这种压力而无法排解的话,时间久了就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所以还是要及早疏解。

结婚后,虽然看起来结婚花了不少钱,但是结婚后可以两个人共同努力,一起承担,毕竟两个人的力量怎么也比一个人大,而且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的。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身边很多早早结婚的同龄人可能在共同努力下买了房子,车子,但是还有一些单身的人工作工作不如意,结婚还是没对象,要房没有,要车可能有个辆车,而且还要承受来自家里、朋友以及其他人异样的眼光。

有人陪伴,不会孤单
结婚后,多了一个人陪伴,也没有那么孤单。即便两个人坐在一起,什么也不做,各干各的,但是那种感觉还是会让人觉得心安。

可以互相照顾
结婚后,两个人就可以互相照顾。因为不管你多能干,但是还是无法顾及到生活得方方面面,而两个人就会各有所长,也许你干不了的事情他/她就帮你做了。

说到照顾,尤其在一个人生病或者心理比较脆弱的时候,这种需要被照顾的感觉就会无限放大。如果是别人的话,可能无法时刻或者经常陪在你身边。而和你结婚的那个人不一样,你们要一起生活,如果这时候对方给你倒杯水,哪怕是搭把手也是好的。更不要说平时的相互照料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1、婚礼的意义之仪式感:爱情需要纪念日,生活需要仪式感,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仪式感的,更何况是结婚这样的大事。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许下一生的承诺是一件特别有仪式感的事情,所以结婚举办婚礼是不能缺少的。
2、婚礼的意义之见证: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它的意义就是获得社会的承认和祝福。在亲戚、朋友、同事的共同见证下,你们一起走入婚姻,开启了幸福的人生旅程。
3、婚礼的意义之承诺:婚礼是一种承诺,是一种责任,寓意着从两个独立的个体组建为一个家庭。是一种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都会不离不弃的承诺。成功的婚姻就像是配合默契的双人舞
当一个人说要养你一辈子,要一辈子对你好的时候,你要明白是自己哪方面让对方有了这样的想法,怎样做可以维持这种状态,而不是完全等着对方永远不变。

身边很多女孩说起嫁人的原因,多半是“他真的对我很好”。毫无疑问,嫁人肯定要嫁对自己好的,但是仅仅因为“对我好”而选择这个人过余生,真的会获得幸福吗?

“对我好”透露出的讯息

选择一个对你好的人本无可厚非,让我们先来捕捉一下只图“对我好”所透露出来的讯息:

1。证明你不爱他。

亲密关系的爱应该是相互流动、彼此滋润的,而只图他“对我好”,他是付出的一方,我是索取的一方,关注点还是放在满足我的需求,而不是满足彼此的需求。这样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均衡的,对双方都是一种隐形的伤害。

2。拱手相让主动权。

因为缺乏自己与岁月抗争的勇气,想一劳永逸地将自己的余生构筑在那个看似对你好的人身上,这无疑让自己成为亲密关系中被动的一方。如果哪一天,他对你不好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3。忽略了对方的其他基本信息。

“对我好”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好”,只图这些“好”,会忽略对方很多人品、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最终进入一段充满危险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因素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一段爱情,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因素,才能保持相对稳定。显然,只图“对我好”无法做到这一点,它只是个情感的陷阱。

探寻“对你好”的根源

你在享受他“对我好”的时候,是否思考过他为什么对你好?

心理学家亚瑟·阿伦认为,浪漫之爱不是一种情绪系统,而是使求婚者和所喜欢的恋爱对象建立并维持亲密关系的动机系统。曾经有一个案件,令人唏嘘。

2006年,李承恩连刺女友14刀,最终致其当场死亡。而在这之前,李视女友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对她百依百顺,连饭都不舍得让她做。相恋4年,女友一直没有工作,李就养着她。生活虽苦,但两人共同许下“爱情生死誓言”:忠于爱情,永不变心,如果谁背叛就杀死谁。后来,女友提出分手。李试图挽回,遭拒绝后下此狠手。

李承恩之前对女友好,是真切的。但对于付出方来说,对你好,未尝不是一种情感投资。既然是投资,就希望有回报和收益——“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要永远和我在一起。”

原来,动机和目标导向的行为是浪漫之爱的核心。对你好,是有目的的,有代价的。

现实生活中,李承恩们往往是期待通过“对你好”而“驯服”你,控制你,占有你。而一旦付出太多,却没有回报,他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做出过激行为。

当一个人说要养你一辈子,要一辈子对你好的时候,你要明白是自己哪方面让对方有了这样的想法,怎样做可以维持这种状态,而不是完全等着对方永远不变。

亲密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家霍曼斯说,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亲密关系也不例外。这句话听上去 有点冷酷,但深入思考,现实也的确如此。亲密关系中有三个层次的交换。

现实层次的物质交换:比如,那些为了得到金钱、资源、房子而结婚的人。这是赤裸裸的交换,是意识层次的。当这些交换不能满足你的时候,你就会失望或者自动化疏远。

心理层次的情感交换:你在情感、心理营养的某个部位缺失了,你需要一个人的补给。

如孤单时,需要被倾听和理解;无助时,需要被安慰和保护;害怕时,需要被陪伴和连接……当能够补给的这个人出现的时候,你会自动靠近他。

灵性层次的精神交换:如你跟某人很聊得来,有一致的价值观,共同的兴趣爱好,这种共鸣感,让你愿意靠近他。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成功的婚姻就像是配合默契的双人舞,而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他对你好,你也对他好,才是好的爱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12
婚姻,其实不过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它不是一种本能需求,和吃饭、喝水、呼吸不同,绝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只不过太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有些人爱吃辣,有些人爱吃甜,川菜成了主流,人们都逼迫那些吃甜的人找一家川菜馆,办一张终身卡。拉拢你的人觉得自己是在进行救赎的善行,而你自己才明白,在用妥协躲过了逼迫的喧嚣之后,才刚刚领略奔向悲剧的征兆。可那些表演善良的人们早已讪笑着不知踪影。

我们应该反向地想想这些问题,就能正向地看清一些道理,比如,如果离婚不意味着失败,那么,结婚就并不象征着人生的成功。那些没事就督促别人赶紧结婚的人,有一种把给人配对儿看做拨乱反正的古怪价值观。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以一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对子女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逼婚呢?其实,这些人逼迫的未必只是婚姻,他们惯于把一切“不同”逼迫成“相同”。对于从小被规训为必须成为大多数才能躲过劫难的人们来说,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都让他们感到恐惧,这些人习惯于一种集体操般的规范,如果谁被标注为特立独行,他们就觉得自己有道德义务帮助他将生活扳回正轨。这是他们骨血里的一道难关。所以,逼婚的那些人并不是在逼迫你,他们只是过不了自己那道坎。他们需要你当做一个中介,完成自我规训的一步。

明白这些之后,就会知道,你说服不了他们,也别让他们改变你,所以,呵呵着躲开是最好的方式。不要不好意思。善良并不意味着被摆弄。记着,所有逼迫你过上你不希冀的生活的人,都是坏人,无论他们长得多么慈祥。他们不会为你的未来买单,当有一天你需要自己善后他们在你身上犯下的错误,那些人不会出现帮你,只会躲在一边,把你的痛苦当做平庸生活中最鲜嫩的谈资。客观地讲,他们也并非故意如此,只不过他们的习性决定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明白了这一步,你就会摆脱一些烦恼。然后,做做自我评估,看看自己是否适合于婚姻。无论你是否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都可以问问自己。

那么,什么时候才适合结婚?当你觉得那是一件小事的时候。

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语境中“人生大事”的这个修辞实在太糟糕了,它的宏大叙述几乎把婚姻所带来的变化近乎夸张地演绎成了一场变故。让人们对于婚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或者恐惧。

大多数人的适婚年龄差不多正好在自己的转型期,独立和半独立之间,尚未完全褪去青涩,也未彻底变得世故,对于世界看清些轮廓,但对于它真正的样子又懵懵懂懂。这个时候,却需要进行一次被成为“人生大事”的选择,而且自己还是无可取代的主角。这种氛围又有多少人愿意被置于其中?

婚姻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调整,而不是与过去彻底断了联系,又重新植入了崭新的系统。它没有这种颠覆性的东西。你会发现,结婚之后,自己的想法不会产生任何质变,也更不会多长出一个脑袋。所以,你得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让自己明白,婚姻真的是一件人生小事,当你不再以一种走向神圣、庄严和自我悲壮化的心态去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正适合走入它的时刻。

而有一点很有意思,当你真的觉得那是一件人生小事的时候,才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你变成了一个成年人。

结婚,一定是两个成年人的事,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年龄的成年,而是心理层面的成年。和法律规定不同,心理成熟每个人因人而异,有人三十岁仍然是个孩子,这一点都不夸张。成年人的意涵包括,经济独立,精神自立,知道为人处世时的平和,也懂得维护内心的个性,精神内里的边界稳固,有稳定的价值观,懂得享受自由同时明白自律,知道对他人的宽容,对于自己厌恶的人和事,会用合适和体面的方式拒绝;对于热爱的东西,知道自己努力获取而不是要求别人为自己买单。这样的人就不会太差。但仔细看看周围,真的能符合这些的又有多少?

中国的文化和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就是从少年到青春期,从父母、学校到社会都拼命压抑一个人成为成年人的一切征兆,无论精神上的规训还是身体层面的禁欲,都是如此。但达到一个大众认可的适婚年龄,他们又马上被催熟,仿若一夜之间,他们就必须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又具备责任感的男女,这又怎么可能呢?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婚姻关系中的很多灾难性的结局,都是这样的病灶的后遗症。他们还未能成熟,就被推进了一段需要成熟的心智才能达成的人际关系中。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训练姑且不提,说说最实际的生活,除了北上广这几个特殊的移民城市,其他大多数城市中,绝大多数年轻人都缺乏一段独自生活的经历。他们从原生家庭直接过渡到二人家庭,但独自生活,试错,寻觅,自我矫正,与真实世界独自交手的过程无比重要,几近必须,可这段生活被人为地彻底删除了。有时是因为经济原因,有时是因为中国特有的将成年人孩童化的压抑原则。原生家庭亲手造就了某些悲剧的根源。让年轻人没经历过真正拔节生长的过程,就被丢进了婚姻。某种程度上说,很多中国式婚姻的悲剧,都是两个孩子过家家,不是两个成年人过日子。

婚姻的本质需要一再强调和理解:两个成年人决定共同生活并分享生活。这意味着,懂得尊重对方,不要试图把对方改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他是怎样的,结婚后就是怎样的,不要幻想着结婚后他就会改成你想象中的样子,那是不存在的虚渺幻想,生活要建立在现实之上,不是建立在虚构之上的。以及,还要明白,宽容和信任都不再是概念,而是渗透在一件件琐事中的东西。

作为一种有捆绑义务的人际关系,都会有一条必然的、指向平淡的下落曲线。这是结婚之初就要清醒地做好心理准备的另一件事。永远对一个人保有浓烈的激情是不符合生物进化规律的。大多数时候,相处,是平缓。对于婚姻关系的戏剧化想象,只会让你断裂在热恋和憎恶之间。那不是生活的真相。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婚姻更不是。它无法把你从孤单中拯救出来,也无法把不够好的你变得更好。你要做的是先把自己变成成年人,让自己足够强大,然后和一个同样是成年人、同样内心强大的人一起生活,才会真的快乐。如果一直是一方拯救一方,一方依赖一方,那叫慈善,不叫婚姻。

婚姻不是必需品,不是生活完满的象征,不是爱情的坟墓,不是温柔的港湾,它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一件人生小事。
第3个回答  2020-10-12
第4个回答  2020-10-1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