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亚理士多德有关资料

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壮举什么成就?

亚理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至公元前322)第一个使哲学体系化、专业化的哲学家。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这一学科的真正含义,就是由他开始确定的。亚理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可谓是古希腊哲学的顶峰,他在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成就上又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柏拉图说他是“学院的灵魂”,黑格尔说他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物”, 恩格斯说他是“世界上最博学的人”。他的学术趣味涉及了形而上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乃至生物学。长久以来,他的权威无人能及。在中世纪时,他的地位仅次于圣子耶稣。到了近代,几乎每一项伟大的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是踩在亚理士多德的肩膀上前进的。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本文中,我只分析他的物理学(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神学)。这也是他的成就最高的两个领域了。

亚理士多德的生平

罗素说,他同意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认为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不是自己独立的玄思,而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对其做出的反映。因此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他尽可能的对于西方的历史做充足的介绍。
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海德格尔,他不认为介绍哲学家的生平对于了解这个哲学家的思想有多大的必要。所以他在讲解亚理士多德的生平的时候只说了三句话,“他出生了,接着他工作,然后他死了。”

亚理士多德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吉拉城,父亲为马其顿宫廷的御医(他可能会为此感到自卑和耻辱),他17岁去雅典留学,师从于柏拉图,公元前347年柏拉图逝世,他才离开了柏拉图的学园。然后他离开了雅典前往亚索斯开办了分校。
公元前343年,马其顿王菲利普邀请他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七年之后亚历山大即位。关于亚理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有什么影响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不过从亚理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和亚历山大的功绩来看,双方很难有多大的关系。亚理士多德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他的政治学还处于传统的经典城邦环境中,而对亚历山大建立的希腊化帝国熟视无睹。而且,他所倡导的中道为贵的老学究式思想也很难迎合亚历山大大帝的兴趣。
公元前335年,他回到雅典,建立了吕克昂学园,他经常在一条叫做“peripatos”的林中小道上一边散步,一边和学生们讨论哲学问题,因此他的学派也被称作“逍遥学派”(peripatetic)。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整个希腊化世界开始混乱,雅典人出现了反马其顿情绪,这种情绪涉及到了亚理士多德,于是亚理士多德被迫离开了雅典,跑到了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上,他为他的逃跑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说他逃跑不是怕死,而是避免雅典人再次犯“反哲学罪”(指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他在逃到那个小岛上的第二年逝世。

亚理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亚理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分辩了三种科学:技术科学、创制科学、思辩科学。其中技术科学就是指一些实用的技术,如铁匠、木匠、鞋匠,亚理士多德对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大都是鄙视的。创制科学是指诗歌一类的艺术学科。而思辩科学是真正哲学家们的领域,它也包含了三种,数学、物理学(自然哲学)、和神学(形而上学),其中形而上学是最高贵的学问。思辩科学只有享受闲暇的贵族们才有资格去研究。现代英文中的school一词的词源,就是源自于古希腊文的闲暇skhole。
要理解亚理士多德的哲学,我们就必须先知道古希腊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亚理士多德说,形而上学的问题就是追问本原。
古希腊哲学的首要问题就是寻求这个宇宙的本源究竟是什么,这一点有浓厚的自然哲学的意味,事实上物理学在古希腊又被称为自然哲学。他们管这种本源称作实体(实体的意思在亚理士多德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谓实体,就是宇宙中一切存在的载体,它与不断变化的现象相对,是永恒不移的。亚理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举了个通俗的例子描述了实体的意义。我们说聪明的苏格拉底,善良的苏格拉底,在这两个判断中,“聪明的”和“善良的”都是苏格拉底的属性,苏格拉底是这两个属性的载体,两个判断实际上说的都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他的属性,无知的苏格拉底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为智慧的苏格拉底,但是这两个说的都是同一个人即苏格拉底,在这种意义上,苏格拉底这个人就是实体了。这种观点也是亚理士多德对世界是动还是不动的一种解释。
而形而上学要追问的就是,整个宇宙的实体究竟是什么?泰勒斯说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说是气,赫拉克利特说是火,恩培多克勒说是由水、火、风、土四种元素组合而成,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这些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他的内在规律又是什么呢?巴门尼德说是“一”,毕达格拉斯主义者柏拉图回答说是理念,他认为宇宙的实体是由相对于感观世界的、超验的理念组成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不管实体是物质的还是理念的,物质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恩培多克勒回答说爱与恨是万物运动的原因,阿那克萨戈拉说是心灵,这两种看法都属于万物有灵论的观点。在这三种原因之上,亚理士多德又添了一个问题,万物运动的目的或说必然趋势又是什么呢?这是目的论的问题。于是根据以上四个问题,就形成了亚理士多德著名的四因说,这四种原因分别被称为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其中,物理学研究的就是运动的质料的本原和原因,即物质世界。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包含质料的那种东西,纯粹的形式,它是不动的永恒的。

亚理士多德认为,只有彻底研究了上述的四种原因,才能真正的了解到全部真理。凡是以质料做为实体的哲学家,都只不过是通过感性和经验的观察得出了自身的结论,认为水是实体的依据,就是因为认为万物都能融于水;认为火是实体的依据,就是认为万物都能融于火。这种纯靠感官的证明显然不能让亚理士多德满意。

而他与柏拉图的矛盾,更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中世纪的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就有一部分是源于这对天才的师徒对于共相问题的不同看法。二者都不否认形式对于质料具有统摄作用。亚理士多德和柏拉图最大分歧如下:形式、即理念,它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一种原型呢?还是存在于具体事物内的原因即本质呢?前者就是柏拉图的看法,后者是亚理士多德的。亚理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主要理由是,我们提出形式因的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要解答物质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但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但没有解读这个问题,而且新添了困惑,因为我们总是要先从具体的殊相来认识,再得到一种普遍的概念,比如说,我们先是认识到了蓝色的海、蓝色的天、蓝色的布,然后才认识到了蓝这个普遍的共相概念,在我们的观念上,从来就不可能认识到有共相而没有殊相的东西,所以说,柏拉图的理念原型只不过是一个设定的概念而已,而这个设定的概念依据于具体的殊相,解答不了具体事物的普遍性质和形式的问题。对于理念论的批判,还有可分和最小的悖论,和无限相似的第三者悖论。这里不作过多介绍。

所以亚理士多德认为,一个物质,它首先具备两种要素,一个是质料,一个是其形式或说本质(事物内在的规律)。比如说一个铜制的杯子,他的质料就是铜,他的形式就是这个杯子的制作者脑中的那个模型。再比如说,我们要制造一艘船,除了木头和铁这些质料之外,还需要设计师脑中的船的模型。当这艘船还只是些木头和铁那样的原料时,它只不过具有成为船的潜能,通过设计师的设计,这些材料能够成为一艘船。因此,物体的运动不过就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自身的变化罢了,比如说一颗种子变成了树,当它还是一个种子的时候,它有变成树的潜能,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质料本身其实还是不变的,是其形式决定了它的这种变化,种子的本质决定了它可以变成一颗树。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试想纯粹的思想又怎么运动呢?所以说质料是运动的载体,而形式决定了质料运动中的具体形态。形式自身的缺乏导致了种子变化成树的这个过程。所谓缺乏,就是指它本可以具备的东西但目前还不具备,比如说种子目前还不是一颗树,它还不具备树的性质(不是指原本具备的东西失去了的意思,比如说一个人失去了手)。缺乏决定了一个事物变化的趋势和方向。质料的运动(或说演化)就是从它的潜能到现实的过程,而决定这个过程的就是形式(它的本质)。可以说,质料就是潜在的,而形式是现实的,因此,所有的运动都是有其目的的,物体运动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实现它自身,使本该具备的潜能现实化。据此我们可以推定,亚理士多德的实体的概念有三种,质料、形式和形式和实体之间的互动(事实上亚理士多德的实体还有逻辑学上的意义)。这种实体观要比他的前辈们精确、系统了许多。

以上是所有运动的根本属性,它述说的是主体到主体间的变化(还有其他的三种变化在亚理士多德看来是非运动的:非主体到非主体的变化,不可能;非主体到主体的变化,生成;主体到非主体的变化,消灭),其中运动还可以分为具体的三个种类。质的运动,如水变成气;量的运动,如一个小孩长成一个成人;位移的运动,即一个物体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位置的变化(我一直不明白这种位移的运动怎么用质料和形式的方法来解释)。
亚理士多德特别的讨论了位移运动。亚理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的动力肯定不是来源于自身,而是受到了外物的推动。在最初各种物体和元素都各归齐类,分别占据着自己的自然的位置,可是随着第一个被推动的物体开始运动,整个宇宙的物体的循环运动就开始了,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比如说,A是第一个被推动的物体,它离开了原本自己占据的A的位置而推动了B,随后A就占据了B的位置,而B被A推动后又推动了C,随即B就占据了C的位置,于是就依此规律长此以往。但是这里还有两个问题,1第一个被推动者是被谁推动的。2 这种推动与被推动的过程是不是无穷传传递的。第一个问题需留代亚理士多德的神学部分去解答,我们现在先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在亚理士多德看来,整个宇宙应该是一个圆环形状的,因此这种动与被动的过程不是无限传递的,而是循环往复的,也就是说,第一个被动者A的位置,将被最后一个被推动者Z所占据。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此推出一个结论,宇宙之中没有虚空的存在,宇宙之中的任何场所都是被物质给充满的,这种否认真空的假设后来成为科学前进的桎梏。并且,这种圆周运动是平面运动,它本能的按照自身的本性而自然的做匀速运动,它不偏离自己运动的方向,即是说它不作上下的运动,事实上宇宙中也没有上下之分,那只不过是人类主观的硬性划分而已。
这种圆周的运动是完美的,但这种运动不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之上,而是在外太空之中的天体运动的形式。我们地球上的运动则是直线运动。我们的地球和天界相比处于较低的位置。

现在我们就可以讨论亚理士多德的三界的理论,根据形式和质料比例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具体的实体分成三个层次。如果一个物体的形式越多质料越少,那么它的层次就越高,也就是说这个物体实现的潜能越多、或说更加的现实。最低一层的实体就是我们的地球,也称作地界,地界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水、气、火、土,他们做直线的运动,这一界的物体运动是可朽的运动实体;更高一层是实体就是我们刚才提到过的地球之外的天体的圆周运动,那是天界。充满天界的物质是一种名叫以太的第五元素,它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天界之中,天界的物体是不朽的运动实体。不管地界还是天界,都是我们可感的世界。而更高一级的,是不可感的,这个最高级的世界中没有质料,只有形式,纯粹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是完全现实化的,没有质料它也就不能运动,这一类的实体是不朽的不动的实体。这个实体就是神。这才是真正的最高级的哲学家们的研究领域,也因此,亚理士多德的研究自然而然的就从物理学(自然哲学)过渡到了神学(形而上学)。

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他的逻辑学的一些理论是分不开的,他通过对日常的主谓用语尤其是对连词“是”的分析,运用逻辑的方法推出了实体的概念,这无疑是亚理士多德的首创,而且这种分析的方法主宰了西方哲学两千年之久,可谓影响深远。所以在介绍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时,是不能不先对他的逻辑学加以理解的。
我们日常用语中经常说的主谓句式是:A是B(海是蓝的)。这一句式由三个要素组成。主词A,谓词B,和连词“是”(古希腊文中的是和存在为同一词)。谓词B的作用就是对A加以解释和说明,换句话说,是对主词A的限定。因而亚理士多德说,当有一种东西,它只能作为主词,不能作为谓词时,它就是实体,而谓词就是这个主词(实体)的属性。据此,亚理士多德得出了他著名的十大范畴,它们分别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姿势、状态、活动和受动。其中,只有实体可以作为一个主词,而其他的九个范畴都充当谓词,它们要不依存于实体,要不然就是对实体的表述。只有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它不依附于或表述任何其他的东西,它就是它自己,即“这一个”,实体就是这个个体。
一般,只有指代个体的名词才是最原初的实体,比如说个别的人、个别的狗,他们必然只能充当主词。一般来讲,这种个别主词的谓词都要依附于它,既是说主词不存在时它的谓词也随之不存在,比如说个别的属性依存于个别的个体。还有一些词,它们只表述主词,而不依附主词,它们自身既能充当主词,也能充当谓词。如人和动物,我们说苏格拉底是人,但人这个普遍概念却不因为苏格拉底的死掉而消失,但人却表述了苏格拉底的一种性质。且,我们可以说人是动物,也可以说有理性的动物是人。人在这两句话里既充当了主词,又充当了谓词。人,是个别的人的共相,即普遍概念,个体的人包含在“人”之中,人是一个属概念;而人又包含在动物之中,因此动物是一个种概念。种和属,亚理士多德称之为第二实体,它们区别于单纯的个体的那些实体,即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单纯的、个别的,它们只充当主词;第二实体是普遍的、形式的,它们既能充当主词,也能充当谓词。第一实体是最接近于原初实体的实体,然后属实体次之,种实体再次之。
在古希腊的语法中,一个不包含谓词的“A是”,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个句子表示主词A自身。这种语法十分有助于亚理士多德区分实体和属性两类的范畴。“A是”中的“A”,由于没有谓词对它加以表述,因此我们要称呼A,要不然说它是“是者”,要不然干脆说“这一个”来表示它。从这个角度看,“这一个”显然指的是一个质料个体,即一个单个的物体。质料看起来似乎是最原初的实体。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通常说的“A是B”这句话,一般来讲有两种含义。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含义,谓词表述主词,这是一种判断句,比如说人是动物、海是蓝的,这种句式主谓是不能颠倒的,如果说动物是人、蓝的是海,那么我们就无疑犯了很大的错误,这种句式是判断句式;但是再另一种句式上,即在定义句式上,主谓词是可以颠倒用的,比如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说有理性的动物是人。在这种定义句式中,连词“是”的含义不在像是判断式中那样――表式一个包含于另一个的关系――而是表示两者等同的关系,而等同的两者的位置当然是可以调换的。亚理士多德说,定义的方法就是种加属差,它描述的是一个实体的本质或形式,这种本质或形式是这个实体所以是它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说它“是其所是”,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等同的。从定义式的角度来看,形式或本质,又最应该是最原初的那种实体。
那么,真正的实体到底是判断式运用方法中的那个“质料的个体”,还应该是实体的本质即形式呢(形式和理念在古希腊是同一个词eidos)?“这一个”单单表示的事物的存在,而“所以是的是”表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因此这其中就包含了究竟实体是个体的还是普遍的、是存在还是本质的两个矛盾。亚理士多德哲学中的这个矛盾影响深远,后世西方哲学的存在主义与本质主义之争、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都与这个矛盾有关。亚理士多德当然也认识到了这个矛盾,他解释说“个体只不过是自身的实体,是其所是则被认为是个体的实体”,他还说“那些就自身而言的事物和是其所是必然是同一的”,他似乎是在说,本质是可以个体化的,二者不能分割,否则“宇宙万物都将混同为一了”。可是显然这个解释不能说服人。因为本质要通过定义的方法表现出来,而种加属差的定义方法又必然要包含普遍的概念,没有种和属,我们也认识不了“这一个”。到了19世纪,哲学上开始了数理哲学的研究方向,佛雷格就希望通过借助符合来取代“是”这种含糊的用法。
以上只是关于“所以是的是”的含混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可参见北大赵敦华的西哲教材,这也是一种很独特的分析角度,而且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多做了介绍。实质上,关于亚理士多德的“所以是的是”、或“是其所是”的概念在传统意义理解上的含混之处是:“所以是的是”是表达一种普遍的、各种个体都包含的形式呢?还是指那种最完善、最现实、最神圣的实体――神呢?亚理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形而上学的定义有时是前者意义多些,有时是后者意义多些。前者是亚理士多德自身的观点的成分多些,后者是柏拉图的成分多些。事实上,从巴门尼德的“一”、柏拉图的“相”,就已经蕴涵了这种含糊。一和相,都既有普遍规律的意味,又有神圣性和完善性的概念。因此,后世哲学家们对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究竟是研究最完美的实体、不动的始动者神的,还是研究“所以是的是”那种最普遍的“是”的,众说纷纭。如果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参看人民出版社的《希腊哲学史》第三卷。
最后我再来讨论亚理士多德学说中的神的意义。在自然哲学中已经说过,物体做位移运动时,必然有第一个被推动者,既然是第一个运动的物体,那么它又是被谁推动的呢?很显然我们能得出一个答案,它是被一个不动的始动者所推动的,这个不动的始动者就是神。神中没有质料,它是纯粹的形式或思想的东西,它已经完全现实化,它本身就是本质。神是至善的,它的至善感动了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由于向往神的善而开始运动,神的善就是万物运动的本源。因此,神是与罪恶的诞生无关的,宇宙的运动也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就是对神的向往和追求,善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至善是行为的最后目的。亚理士多德的宇宙观是乐观的。
亚理士多德的神不是基督教中的人格化的神,甚至也不属于万物有灵论的自然神。神在亚理士多德那里其实就是形而上学的最终极思辩本身,因此哲学家们思考哲学,实际上就是对神的礼拜。但是当然你也不要指望神能关注人类的疾苦。长久以来,形而上学被称为哲学上的王冠,其根源就在于它的神圣性。

结语

亚理士多德的思想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许多学者都愿意穷尽一生的精力去研究他。本文只能涉及亚理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部分内容,对亚理士多德其他的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尤其是政治学思想)没有做更多的介绍。亚理士多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哲学在他那里才真正的成为了一门学术。他也为哲学奠定了长久以来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亚理士多德对前人的总结基础上又有开创的精神,他可以成为人们学习哲学的入门之选,同时,一旦我们加入哲学的研究队伍之中,可能就再也摆脱不了亚理士多德的思想框架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0
  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思想家。马克思称其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47页)。出身于古希腊北方的斯达奇拉(Stagira),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在亚里士多德幼年时去世。

  公元前367年在柏拉图主持的学院里学习长达二十年左右,但与柏拉图的观点有分歧。公元前343年开始任马其顿王子(即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柏拉图逝世后,他离开雅典来到亚洲的密细亚的阿索斯城,建立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3年后,波斯帝国攻陷城池,亚里士多德逃到累斯博岛的米提利尼城。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在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的运动场里另立讲坛,由此,他的学园被称为“吕克昂”。与柏拉图的学园相比,它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被作为政治打击的对象,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他把学园交给泰奥弗拉斯多,避难于卡尔基(Khalkis),次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其著作分为两大类,一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用的是对话体,这类著作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一些片段流传到今天。另一类作品相素无华,推论严谨,大概是亚里士多德的讲授提纲、研究札记或学生的听讲笔记,此类保存下了一部分。其著作主要有:《范畴》、《解释》、《前分析》、《后分

  析》、《论辩》、《智者的驳辩》,总称《工具论》,主要涉及逻辑问题;《形而上学》,主要涉及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物理学》、《论天》、《论生灭》、《论灵魂》,主要涉及自然哲学问题;《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主要涉及伦理问题。此外还有《政治学》、《诗学》、《修辞学》及其他有关生物、经济方面的著作。

  补充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在天文学方面,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在物理学方面,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在生物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亚里士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力的合成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 《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不已,需要有一个不断起作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在这个发生和毁灭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原则冷和热、湿和燥两两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火气土水四种元素。除这些地上的元素外,他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圆运动,并且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体。
  《气象学》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第四册里叙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学观念。在现在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远不如他的生物学著作那样令人满意,然而这部著作在中世纪后期却有很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令人震惊。他至少撰写了170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47种。当然,仅以数字衡量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渊博的学识令人折服。他的科学著作,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总之,涉及古希腊人已知和各个学科。他的著作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前人的知识积累,二是助手们为他所作的调查与发现,三是他自已独立的见解。
  作为一位最传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少得惊人。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以后的希腊学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廷的学者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罗伊,将伊斯兰的传统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融合成自身的思想体系。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迈蒙尼德,用理性主义解释犹太教义,在调和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随着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断被发现,中世纪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
  如果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显得有些极端。例如,他赞同奴隶制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安排(当然,这些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写照)。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思想,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先进,如“贫穷是革命与罪孽之母”、“立法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青年上;忽视教育必然危及国本。”(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思想显然是超前的,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公共教育。)
  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他对于当时尚未分类的科学部门如政治、逻辑、伦理、历史、物理(自然学科)、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均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主要散见于其《政治学》和《伦理学》中。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体育教学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如在音乐教学中,他经常安排儿童登台演奏,现场体验,熟练技术,提高水平。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他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品格,鼓舞着他把柏拉图建立起来的教学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又一位伟大的教学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关于人的灵魂三部分自然发展的思想,奠定了其关于依据年龄分期实施教学的认识论基础,这既是一个教学适应自然的良好开端,也是把教学理论建立在人类自身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之上的初步尝试。他的自然主义教学观对西方自然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风气。他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以来的主智主义传统,建立了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注重实践的良好措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包罗宏富的教育遗产。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482.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