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产生人工重力?原理?

为什么旋转能产生重力?什么原理?公式?
我是高中生,麻烦用高中物理知识解决。O(∩_∩)O谢谢!

世界上目前最基本的是四种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其中前两种是长程力,后两种是短程力。除此之外,其它的各种力都是这四种力不同表现而已
重力从来不是基本作用力,他就是地球与其他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俗称。要向反重力,先要证明有没有"万有斥力",找不到的话还是别玩了。现在的所谓反重力根本就是骗钱的东西

反重力应该是连理论都没有吧。超光速或空间跳跃不管对错,还有起码有个理论。

不过还是有一下一些:
反重力系统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的主要性质有: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携带能量和与波源有关的信息;是横波,在远源处为平面波;最低次为四极辐射;辐射强度极弱;物质对引力波吸收效率极低,引力波穿透性极强,地球对引力波几乎是透明的;其偏振特性为两个独立的偏振态等。引力波是波动形式和有限速度传播的引力场。

爱因斯坦虽然在1916年曾预言加速的质量可能有引力波存在,但他提出的引力波与坐标的选取有关,在某一个参考系看来,引力波可能有能量,而换一个参考系可能就没有。因此在提出引力波存在的初期,包括爱因斯坦本人在内的大多数人对引力波都持怀疑态度。1956年,皮拉尼提出一个与坐标系选取无关的引力波定义;1957年,邦迪进而从理论上证明与坐标系选取无关的平面引力波的存在。1959年,邦迪、皮拉尼和罗宾森更进一步证明,静止物体在引力波脉冲作用下会产生运动,于是间接地证明引力波携带能量,并可被探测到。由于引力辐射极其微弱,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里发射可供探测的引力波,而大质量天体的激烈运动,比如双星体系公转、中子星自转、超新星爆发,理论预言的黑洞的形成、碰撞和捕获物质等过程,都能辐射较强的引力波。

多年来,各国科学家都在致力于探测引力波,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韦伯首创用一根铝棒作为天线进行探测,并声称探测到了不能排除是引力波的信号,但其他科学家都没有得到这一结果,韦伯的结论没有得到公认。现在对引力波的研究方兴未艾,反引力或称反重力研究又提上了日程,这项研究可能获得的成果或许将彻底实现人类实现恒星际航行的梦想,科学家值得为这项研究投入毕生的精力和才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价值的实验和研究。

自从英国科幻小说作者威尔斯描述了“反重力”(能够屏蔽重力影响,使宇宙飞船飞向月球)后,反重力已经成为人类一个多世纪的梦想。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世界。汽车、火车、轮船,所有你能想到的交通系统,都能通过从引力场中获取的能量驱动。这一会改变世界科学界和航空航天界禁忌的反重力研究,目前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有消息说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正在探索一些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改变一个世纪来的推进技术。

波音公司进行的反重力研究概括起来就是该公司一个名为“先进空间推进技术重力研究(Grasp)”的项目。《简氏防务周刊》获得的一份有关文件阐述了波音公司认为该项目获得成功的重大意义。文件中写道:“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航空航天事业。”这种评价可能还不够。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世界。汽车、火车、轮船,所有你能想到的交通系统,都能通过“无推进剂推进”———一种从重力场中获取能量的模式来驱动。

尽管,反重力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传统科学长期认为,反重力是不可能的。1992年4月,已故的英国索尔福德大学教授、当时担任英国航天防御系统战略项目负责人的布赖恩·扬在伦敦机械工程师学会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解释了为什么进行反重力研究与航空航天业乃至世界都有关。“Grasp”简报说明了波音公司为什么必须雇佣俄罗斯材料专家叶夫根尼·波德克列特诺夫的原因。波德克列特诺夫声称发明了可以屏蔽重力影响的装置。

1992年,任职于芬兰坦佩雷技术大学的波德克列特诺夫向一家英国物理学杂志提交了一篇论文,他描述了被置于高速旋转的超导体(极低温度时失去电阻)上面的一个物体如何失去将近2%的重量。这篇论文泄漏给了一家报纸。一来因为它涉及禁忌的“反重力”概念,二来因为它在主流物理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波德克列特诺夫被学校开除了。但这位俄罗斯人的研究吸引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注意,该局早已同亨茨维尔亚拉巴马大学的一位研究员有联系,这位研究员宣称她能制造出一种类重力场,能够利用高速旋转超导体排斥或吸引物体。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位于亚拉巴马州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歇尔航天中心在重复波德克列特诺夫的实验时失败了。但是,该中心承认,不知道这位俄罗斯人制作超导盘的独特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盲目地进行研究。

几年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俄亥俄州哥伦布超导元件公司支付60万美元,制造波德克列特诺夫曾使用过的装置,并且聘请了这位俄罗斯人做顾问。这项实验虽然被延期了,但该项实验的负责人罗恩·科措尔自信实验可以完成。现任职于莫斯科化学研究中心的波德克列特诺夫,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他同意大利科学家乔瓦尼·莫达内塞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冲量重力发生器”的研究工作,它能对所有物体产生一种斥力。该设备使用一个强放电源“发射器”和一个超导“发射器”,制造出了一种“重力冲量”。波德克列特诺夫说:“时间很短,沿着放电的线路以极快的速度(实际上是瞬时)进行传播,经过许多不同物体,没有任何显著的能量损失。”他说,实验结果是对光束击中的任何物体都产生了推力作用,大小同物体质量成正比。波德克列特诺夫在调整一个激光瞄准装置时说,他的实验装置已经显示有能力击倒1公里外的物体,他声称,这一装置用同样的能量可以击倒200公里外的物体。正是波德克列特诺夫的“冲量重力发生器”的研究工作引起了波音公司的注意。在那份“Grasp”简报中,波音公司描述了该装置发出的光束如何不受任何电磁屏蔽影响,可以穿透任何物体而达到目标。

在高达世界里,几乎所有的高科技都建立在一个科技奇迹的前提之下--令人惊奇的米洛夫斯基物理学。这个世界性的科学体系以它的发起者,T.Y(有时也作Y.T)米洛夫斯基博士来命名。尽管最初的一眼你或许会认为这整篇文章都是废话,但20年来在高达的作者和众多爱好者的努力下,神秘的米洛夫斯基物理学有了令人吃惊的详细内容。

融合时代的黎明

米洛夫斯基物理学领域的发现是从一个开发有实际意义的核融合炉开始的。这项研究在UC 0047年由Side 3的米洛夫斯基物理学会进行,在米洛夫斯基博士核他的同事们的多年努力下,米洛夫斯基型反应堆终于完成了。与传统的只能由多层混凝土阻挡其放射性的融合反应堆不同,这个米洛夫斯基型反应堆是一个不具有任何放射性的"干净的"反应堆。

2He3 + 1H2 -> 2He4 + p (释放出: 18.35 MeV)

这个反应堆使用一种稀少的氦同位素helium-3,它能和氘原子融合成普通的氦。这个反应也会产生质子,但这种带电荷的粒子很容易被磁场阻挡住。唯一的问题就是helium-3非常稀少;在地球的大气中氦不少,但helium-3只占其中的1/700,000。然而,在路纳的土壤里发现了大量由太阳风带来的helium-3,由此,人们转而向行星中去寻找helium-3。高达世界里核融合炉的helium-3主要靠外太阳系的木星能源船队来供应

米洛夫斯基粒子

在UC 0065年米洛夫斯基物理学会的研究员在研究米洛夫斯基型反应堆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电磁波现象,这个现象完全不能用传统的物理学来解释。在随后数年中,他们找出了原因:在helium-3反应时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粒子,这种粒子随后被命名为米洛夫斯基粒子。

米洛夫斯基粒子有着接近0的静止质量,以及,像其他粒子一样当动能增加时它的质量也增加、可以携带正负电荷的特性。当把这种粒子散布到空气或空间中时,带有电荷的米洛夫斯基粒子会由于之间的排斥力自发地形成成空间的格状结构,这种粒子散布状况被叫做I-力场。I-力场能造成干涉的效果,叫做米洛夫斯基效应,可以阻挡低频率的电磁波例如雷达核微波的传递--甚至连红外线都可以影响,但不能完全阻挡。I-力场自己是布可见的,只能检测到它的存在。

早期运用

随着多鲁滋·扎比的统治下的吉恩公国的崛起,吉恩军很快开始了这个发现的军事运用研究。在UC0070年,及吉恩军的研究员证明,大量地散布米洛夫斯基粒子可以暂时地使雷达和无线电联络失去作用,这样,在视野内的近战就不可避免了。米洛夫斯基粒子的散布能力是高达世界中空间战舰的标准特征,但机动战士没有这个能力。

在UC 0071年,吉恩的研究员们建造了超小型的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替代了传统的磁场,这个改进型的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使用一个I-力场来限制和压缩反应燃料,从而触发热核反应。作为helium-3反应堆副产品的米洛夫斯基粒子从而也被回收使用来保证反应堆的运行。米洛夫斯基粒子形成的I-力场格也起到了热核反应的催化剂的作用,与真实世界中1950年发现的核反应中的介子的催化作用一样。这个高效率的设计的大小只有同样出力的旧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的五分之一。

I-力场的其他运用

只要一带电荷,I-力场就不能透过金属、水、地表、以及其他任何可以导电的物质。然而,在贴近地面的地方,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在地面和战舰的底部之间产生一种I-力场的垫子,构成一个反重力的浮力场。这个原理被用作一年战争中米洛夫斯基飞行器系统的基础并最终成为所有宇宙战舰的标准配置,但后来几十年内还是未能实现能够装备在机动战士上面的米洛夫斯基飞行系统的小型化。

I力场的另一个运用,也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I-力场防御屏。屏障发生器在自己周围产生一个浓密的I-力场形成一个可以抵御米洛夫斯基物理学光束武器的攻击的屏障。这个屏障对于激光和类似导弹的物理攻击不起作用,而在屏障内,光束武器还是可以发挥它们本来的致命效果。

然而由于I-力场防御屏需要大量的能量并且发热极高,故它没有被使用在普通的机动战士上,它一般装备在机动装甲像MA-08大扎姆和MRX-009精神力高达上。即使是装备在足够大的机动装甲上,散热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大扎姆只能维持这个屏障15~20分钟。另外,由于I-力场防御屏的原理与米洛夫斯基飞行系统的原理基本一致,从而很容易结合这两种系统,所以一般装备了其中一种系统的机动装甲同时也装备了另外的一种.

MEGA粒子

不可思议的米洛夫斯基物理学还有一个重大运用。由于米洛夫斯基粒子间的排斥作用,把粒子们压制成I-力场的晶格结构需要大量的能量。如果能提供足够的能量,I-力场就会成功地形成,米洛夫斯基粒子最后形成了具有很大质量,不带电荷的MEGA粒子。

被用来形成MEGA粒子的能量以速度和质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MEGA粒子不再维持I-力场的晶格结构,而从I-力场中爆发出来。这个高速运动的重粒子流不像传统的荷电粒子光束,它不能被磁场阻挡。在UC0070年,吉恩的研究员们利用这个现象研制成了可怕的MEGA粒子加农炮。追问

所答非所问

参考资料:百度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7
是因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其实重力就是由于地球万有引力产生的加速度。所以只要有加速度就能创造人工重力,就像你坐电梯时,电梯加速上升,你就感觉自己变重了。圆周运动会产生向心加速度,a=v平方/r v是圆周运动的速度,r是圆周运动半径。
物理超人团队为您解答,希望您满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30

第3个回答  2020-02-29
重力是怎样形成的
物体都有重力,但重力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家们还没搞清楚。地球膨裂说认为,重力是万有引力形成的。
关于太阳和地球间的万有引力是否垂直于地球和太阳,科学家们还没人研究。
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搞清这一世界之谜,必须搞清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搞清行星是怎样形成的,必须首先搞清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系是太阳爆炸形成的。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火球冷却之后就变成了行星和慧星。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一些小一点的火球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一些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具有较重的物质;一些离太阳较远的行星,具有较轻的物质。
要想搞清这一世界之谜,还要搞清行星为什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膨裂说认为,既然行星是太阳爆炸形成的,行星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行星就会在离心力作用下飞离太阳,在太阳拖拽地球公转的力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因为行星的离心力和太阳拖拽地球公转的力是个合力,所以行星的运行轨迹就是个椭圆。行星是在太阳赤道发生爆炸处飞离太阳,行星在这一点飞离太阳的初速度最大,离心力最大。行星从这一点开始在太阳万有引力的拖拽下,围绕太阳公转。因为行星飞离太阳的离心力大于太阳拖拽行星公转的的万有引力,行星离太阳越来越远,行星的公转速度越来越小,行星的离心力越来越小,太阳的万有引力越来越小;当行星的离心力等于零时,行星便停止飞离太阳(远日点);当行星因为惯性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太阳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行星开始飞近太阳,行星离太阳越来越近,太阳的万有引力越来越大,行星的公转速度越来越大,离心力越来越大;当行星的离心力最大时,行星便停止飞近太阳(近日点)。行星的离心力大于太阳万有引力时,行星又开始飞离太阳,进行第二圈公转,周而复始。由此可以看出行星在近日点处的公转速度最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型。当然,由于各行星飞离太阳的初速度不同,它们的椭圆形轨道也不同。
太阳的万有引力和行星的重力成多少度夹角呢?地球膨裂说认为,假设行星在太阳爆炸飞离太阳前位于太阳表面上的A点,把A点和太阳中心O点连成一条直线AO。在太阳中心O点作一条直线OB垂直于直线AO,直线OB和太阳的表面左侧交于B点。因为OB垂直于直线AO,AO= OB(都是太阳直经)所以角BAO为45度。因为BA就是太阳和行星的万有引力连线,所以太阳万有引力和行星重力AO成45度夹角,和太阳成45度夹角ABO。为什么BA是太阳和行星的万有引力连线呢?这是因为45度夹角太阳万有引力拖拽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最省力。这就象链球运动员抛链球,没抡之前链球的铁链指向链球运动员的中心,抡起来之后,链球的铁链不指向链球运动员的中心,而和链球运动员成135度夹角一样。这就是说万有引力是平行于赤道的弧形,上部不指向地心,下部指向地心。
太阳万有引力和行星重力AO成45度夹角,和太阳成45度夹角ABO。这充分证明太阳的万有引力虽然垂直于行星,但并不垂直于太阳,万有引力并不垂直于物体。如果太阳的万有引力垂直于太阳,太阳的万有引力就没有分力拖拽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如果太阳的万有引力垂直于太阳,那么太阳的万有引力就全部变成重力AO,地球就不能围绕太阳公转,地球早就掉到太阳上去了。因此,重力是太阳万有引力形成的,重力只是太阳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是万有引力的一半。这一理论有力的批驳了太阳万有引力垂直于太阳的当前主流观点,同时也证明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是错误的,目前我们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测得的万有引力其实就是重力,只是万有引力的一半。
我们从太阳和地球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看出,重力是万有引力形成的。因为任何物体都自转,都有万有引力,所以任何物体都有重力。
作者:赖柏林